美国南方的流放者

2009-04-14 10:18吴瑾瑾
外国文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罗伯特

吴瑾瑾

内容提要:评论家阮迪·亨迪克斯在近期的沃伦研究专著《比上帝还孤独:罗伯特·潘·沃伦与南方流放者》中,从沃伦作品中隔离出一个南方文学中的共同主题——流放主题。在研究中亨迪克斯追溯了这一主题在南方文学中的文化和历史渊源,剖析了它与沃伦的南方意识之间的深层关系,并将沃伦作品置于美国文学史的不同阶段,揭示了作家对这一文学主题的传承和发展。亨迪克斯的研究从一个崭新角度重新审视了沃伦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揭示了沃伦作品的宽泛性及多样性,开拓了沃伦研究的新视域。

关键词:罗伯特·潘·沃伦研究流放主题《归宿》美国南方

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罗伯特·潘·沃伦一生笔耕不辍,从20世纪二十年代在《逃亡者》杂志上开始发表诗作起,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沃伦共出版了十本小说、十六本诗集、一本短篇小说集、六本包括评论在内的文集、一个剧本和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使他被克里奥帕特誉为美国南方文坛上“福克纳的真正继承者”(Cleopatra 1)。沃伦留下的这笔规模宏大的文学遗产使得任何一位研究者都感到犹疑却步,虽然如此,沃伦惊人的文学成就还是使得各路学者跃跃欲试,真正的沃伦研究早在上世纪前半期就已全面展开,并不断地羽翼丰满,以致形成了一项颇具规模、蔚为壮观的“沃伦产业”。尤其是在在1989年沃伦去世后,大量的评论文章、研究专著及硕士、博士论文如雪崩般纷纷问世,1997年第一本内容详尽的沃伦传记的出版问世大大推进并改变了沃伦批评的轨道,这就是Joseph Blotner的《罗伯特·潘·沃伦传记》(RobertPenn Warren:a Biography)、1999年出版的《罗伯特·潘·沃伦诗集》(The Collected Poems ofRobert Penn Warren)、《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文学书信集》(Cleanth Brooksand Robert Penn Warren:A Literary Correspondence)以及《罗伯特·潘·沃伦书信选》(SelectedLetters of,Robert Penn Warren),这三本有关沃伦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的书集的问世开辟了沃伦研究的新视野。在2000年,后来居上的沃伦学者阮迪·亨迪克斯(Randy Hend6cks)在前人研究的平台上,推出了视角独特的沃伦研究专著:《比上帝还孤独:罗伯特·潘·沃伦与南方流放者》(Loncl&r; than God:Robert Penn Warren and the Southern Exile)。这本专著在沃伦的作品中隔离出一个南方文学中共同的主题——流放主题,追溯了这一主题在南方文学中的文化和历史渊源,剖析了它与沃伦的地域意识之间的深层关系,并将沃伦作品置于美国文学史的不同阶段,剖析了作家对这一主题的传承和发展。亨迪克斯的研究克服了以往沃伦研究往往将视角阈于某一特定地域(美国南方)的局限,揭示了沃伦作品的宽泛性及多样性,开拓了沃伦研究的新视域。

在《比上帝还孤独》一书开篇,阮迪·亨迪克斯就开门见山地点明了该书的研究目的和方向:“沃伦六十多年写作生涯的证明,这个流浪的人物形象在不断发展演变着,其演变既是沃伦作为一位作家其关注点不断演变着的标尺,亦是作家用来检测他对不断变化发展的自我观这个宏大领域的一个指数”(Hendricks 2)。亨迪克斯指出沃伦作品中的流放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理解沃伦与20世纪南方文学主体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它代表了以流放者为主要的后英雄主题的当代南方文学发展的顶峰;第二是作为沃伦作品中的一个动态人物形象,流放者形象成为作家本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亨迪克斯承认可能大多数读者都会注意到在沃伦作品中频繁出没的流浪者(Wanderer)或流放者(Exile)形象,但却很少有学者能够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来探讨这些流浪者们所揭示的沃伦对美国文主题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为树立他的论点,亨迪克斯首先确定了他笔下的“南方流放者”的含义及此人物形象与传统的南方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位南方流浪者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南方主人公的寻求方向,他不再去进行那些代表共同理想或是永恒现实的行动,相反,他抛弃了所有的外部意义,并试图排除任何意义的证据,并超越了其唯我论与外部决定性力量之矛盾。他的寻求是一个被证明与传统主人公寻求一个意义深远的行动一样困难的一种否定的寻求,但其结局却往往是通过反讽来达到肯定目的”(Hendncks 9)。亨迪克斯指出流放主题是南方文学中的一个共同主题,而此流放主题是深植于南方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之中的,他深入分析了包括福克纳、奥康纳、威尔蒂在内的南方作家笔下的流浪者形象和叙事方式,并指出这一主题在南方作家沃伦那里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事实上,沃伦的诗歌、小说、传记和文学批评都是围绕流浪者或放逐者主题来展开叙事的,他的作品也因此成为南方文学中流放主题的重要范本。这一主题虽在其早期的诗歌中就初露端倪,在其后期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淋漓的体现,尤其是在其最后一本小说《归宿》(A Place to Come-To)中,沃伦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刻画出一位典型的流浪者人生寻求的轨迹。在动手写这本小说之前,沃伦就已思考了许多年,这个故事是关于“(沃伦的)一个范比尔德大学的朋友的生活,他在第一年后就离开该大学去北方去做些大事儿。在多年后遇到这位朋友时,沃伦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听他谈自己的成功故事……最后,这位朋友盯着沃伦缓缓说道,‘我比上帝还孤独”(Hendficks 21)。为此,亨迪克斯将这个故事视为对沃伦的“南方流放者的最本质上的反讽”的一个范例。

在其研究中,亨迪克斯发现这一流浪者主题“与沃伦的南方意识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他列举出大量南方作家的作品来定义和解释其所谓的“南方意识”。他还列举出沃伦在一些访谈中流露出的他对那些在精神上流浪的南方人的看法:“我认识一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大集团公司的总裁、银行家等等。但在同时,他们从未找到一个自我生存的世界,他们是没有地域归宿的人,他们被与一个世界割断了联系,但又从未真正进入另一个世界中”(Watkins,Hiers and Weaks 328)。亨迪克斯指出沃伦在作品中探讨了造成当代南方人身份失落的深层原因。沃伦在他的《民主与诗歌》(Democracy and Poetry)一文中认为完整“自我”应包含历史延续性和道德责任性这双重特性,即:“延续性——具有过去和将来的在时间维度上不断进化的自我;责任性——意识到自身具有值得赞扬或谴责的行为能力的作为在道德责任上不断完善的自我”(Foreword xii)。然而进入20世纪,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北方工业文明长驱直入,南方传统的农耕制度彻底瓦解,身陷现代化进程中的南方人被机器大工业割断了与历史和社区的完整联系,在物质欲望的满足和对商业利润

的追逐中失落了传统价值观和完整身份,成为当代意义上的南方流放者。

这种身份失落感和道德错位感弥漫在沃伦的生活和作品中,而且其中融入了作家深刻的认识论和强烈的地域概念。亨迪克斯指出,对沃伦而言,知识(Knowledge)并非“只是那种驱除迷信、解开生活之谜的对大脑的正式的和科学的训练……它看起来是在直觉和理智之间的必要斗争之中的对信仰不断进行重塑的一种状态”(Hendficks 22)。那么沃伦究其一生来不断追问的关于人的生存最为本质问题就变成了:“当代世界的居民怎样才能获得一种能够统筹……内在自我并在这个世界上给予其一个位置的观念?”在亨迪克斯看来,正是这个问题使得沃伦“将南方人的中心问题视为美国人的中心问题——家园的问题”(Hen-dficks 39)。

就在探索沃伦作品中放逐或流浪人物形象的同时,亨迪克斯从未忘记提醒读者作家本身就是一位远离其故土南方的放逐者。沃伦作品中的许多故事人物都呈现出一种作家个人自传素描的杂糅,如《洪水》(Flood)中的布莱德·陶立弗(Brad Tolliver)和《归宿》中杰德·图克斯白瑞(Jed Tewksbury)。然而,正如亨迪克斯所指出的,沃伦在作品中并非一味沉浸在自恋式的重述;相反,作为一位放逐者和艺术家,沃伦清楚地知道如何将这一放逐模式融入“美国文学自我塑造的传统之中”,而且该模式“与此传统的关系之深远意义则存在于沃伦对该传统进行质疑和再肯定的内在矛盾之中”(Hendncks 223)。

在这本书的结尾,亨迪克斯引用了小说《归宿》中主人公杰德对这一中心问题及其与历史不可阻挡之进程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一些事情正在发生,而且不会停止,你在这些发生之外,并且同时又在这些发生之中。事实上,这些发生的事情正是你自身,直到你能明白这些事情既是不同的但又是相同的,你对生活的本质一无所知。我正式宣布如此”(Hen.dficks 196;Warren,A Place to Come To 5)。此处对杰德来说,历史就是这种不断将人及社会推动向前的一种盲目力量。然而亨迪克斯在其研究中指出虽然历史具有这种不确定性,但沃伦并不主张现代人被动地将命运屈从历史的摆布,他曾“多次重申人应通过表达自我意愿来证明自我存在之必要性”(196)。这正是沃伦经典小说《国王的人马》中所传达的历史观:“历史是盲目的,但人却非如此”(Warren,All the Kings Men 462)。这种关于历史的内部与外部的本质问题正是沃伦在他的作品和生活中不断思考的问题,它反映了他自身与历史的关系,即他不断地努力来磨砺其文学艺术的创造与再创造之关系。

亨迪克斯指出这个流放者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沃伦格外钟爱的作家麦尔维尔的作品中,并深入分析了沃伦对麦尔维尔文学主题和写作风格的传承,以及他对爱默生的质疑和反叛。从而将沃伦和这些作家分别置于美国文学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来审视和衡量,不仅进一步揭示出沃伦对美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渊源,更为重要的是揭示出沃伦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美国文学这一伟大传统方面做出的贡献。

亨迪克斯在本书的研究中尽量避免依赖单一的、有限的理论批评方法,其书中也没有充斥着大量的令人目眩的批评术语。相反,其研究方法与作为“新批评”理论流派开创人的沃伦是同出一辙的,即一种对同类作品有着敏锐意识的文本细读方法,这使得该书成为迄今为止研究沃伦的论据最为确凿、可读性最强的一本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该书一味地排斥理论研究方法,亨迪克斯在结束其研究时强调,近期的沃伦学者往往将沃伦作为对解构主义原则的一种后现代的回答来研究的,他们的努力则为那些厌倦了“日趋抽象荒诞的当代理论”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选择余地(Hendricks 228-229)。

《比上帝还孤独》对沃伦作品展开了一种视角独特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有关作家沃伦本人的全画像,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这位文学天才以其独具的心智启迪和道德渗透方式,为陷于“后现代”分裂、失却“精神家园”、不断遭受精神放逐的现代人指出了一个回归方向,这就是他在《知识与人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的:“通过道德意识的增长”和“对爱与法(loveand law)的发现”,人类是能够回归其一度失落的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的(Warren,“Knowledge and the Image of Man”241-2)。

猜你喜欢
罗伯特
兔子坡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战俘请假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乔安娜的爱
勇敢与懦弱
死亡谷的枪声
英男子当“裸体木匠” 干活时只穿靴子
超值回报
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