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2009-04-21 06:44杜天娥
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陶行知子女现代化

杜天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曾提出这著名论点,并说,“生活的变化决定了教育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教育无时不变;教育必须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必须不断的前进。”改革的大潮在汹涌前进,农村的生活在不断变化发展。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的义务教育却裹足不前,令人异常担忧。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对现在学生素质教育状况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就此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以求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找出一个能解决中学教育问题的途径。

一、农村中学学生素质状况及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有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并更进一步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活动在全国全面展开。然而几年过去了,素质教育情况进行的到底如何呢?事实并不容我们乐观。

⒈素质教育不“素质”

由于片面强调升学率的状况仍未改变,这使得社会中许多人在评价一所中学好坏时,主要的依据就是该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怎样,每年能考取多少人,其中重点又有几个。其他的东西似乎都可以不谈,在成绩面前似乎都变得可有可无了。围绕这一主题,家长们送孩子刚入学时就眼巴巴的希望有一天子女能成龙成凤。当然,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可能指望中国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爱因斯坦,有相当一部分文化课成绩不行的人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都无能。我们应当“给予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并扫除害虫”,以“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陶行知语)。但在学校,由于家长、社会、学校中大部分人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重点高中,导致教师肯下真功夫抓的那些“幼苗”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愈来愈少。

在初三,教师在课堂上的讲,问,考等教学方法也就只针对寥寥的几个所谓的“尖子生”了,对于就绝大部分学生只能“陪太子读书”。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一个普通农村中学每年能考取高中的人数也就那么几个,对于班级前几名之外的人要想考取,简直比登天还难!考不了高中那就等着毕业回家甚或不念,这是每个家长和学生的想法。因此,目前中学教育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在文化课上的两极分化严重,每次考试都出现几个八九十分带着一大批三五十分的现象。可以说,我们现在许多中学的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不会写封完整的信件,不能准确的读完一篇文章,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有很多人的素质很难让人相信他们已初中毕业了。

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必然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低下。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的学生以后又怎么能够去融入社会?我们又怎能指望他们来担当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呢?

2.家庭教育简单化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与家庭有密切关系。”家庭在中国教育中的作用,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是中国教育绝对不容忽视的力量。并且他还指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很多父母对其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教育常用两种简单且极端的方法:成绩好的小孩,父母会非常的高兴,并拿出金钱作为奖励的手段;成绩不好或表现较差的孩子常常等到的是一顿“竹笋炒肉丝”(学生自嘲语)。在这种环境下的教育我们很难想象对子女的学习生活能有多大帮助。有不少学生一旦觉得自己成绩不行之后再也不愿拿出精力放在学习上,于是逃学,在校外滋事,等等事情的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3.义务教育非“义务”

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使不少学生因成绩较差,在校受师生的歧视,在家又受到家庭的过重压力,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家长感到子女在读书上没有任何出路,对子女的读书前途感到几乎绝望时,自然也就想到了让子女中途退学出外打工挣钱。这是近几年来中学流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流生的文化水平其实还不如小学毕业。记得陶行知很早就讲过,社会化是“非人力所能避”,“非人力所能御”,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在激烈竞争的现代化社会中,将是“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他认为任何人不能拒绝现代化:“中华民国要个个国民学成一个现代化,任何人拒绝现代化便是危害国民,必须受法律处分。”学生素质低下及过早流失,对民族,对社会,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是一个灾难。但由于很多原因,还无法使我们的政府、社会都真正动起来,让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认真履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在很多人的眼里已经不再是一种义务了。

二、对中学素质教育出路的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面对当时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深情的呼吁过:“我们应该把儿童苦难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把小孩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的三百六十行学习。”面对农村的这种畸形素质教育,我们该如何为小孩把学校“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值得每一个教育界人士思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许多高科技人才,但同时更需要千千万万个能熟练使用科技成果的普通劳动者。“因材施教”,两千多年前就被孔子创造出来的教育方法,现在许多地方仍然仅流与口头表达上。目前,家庭、学校、社会仍然只认定一个理,读书就是为考大学,要不然就让小孩认得两个字就行了,没有过高要求。这种两极端的理论,确实能使很多中学把一批又一批“尖子生”送进高中、大学的殿堂,但剩下的人,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所谓“差生”怎么办?难道仅会认识男女厕所就能指望他们融入我们未来的社会吗?

要向破除这一怪圈,首先的要破除旧的教育观念,把“人才”定在广义的范围之上,使素质教育能在扎扎实实的开展,让学生能各专其长,让家长能各取所需。特别是在中学完全可以采取分班教学,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把职业中学提前到初级中学阶段。其实这种方法在较早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曾试验过育才“人才幼芽室”,他在总结这一实验时说:“特殊才干之幼苗,一经发现,即从小教气,不但是合于世界之幼年史实,即我们这短短两年的试验(指育才创办两年之经验),也就证明了路线正确性。”可见,初级中学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不仅符合学生的特点,也符合教育实际,是完全可以一试的。可能由于本人的眼光所限,还不太了解农村其他地区的情况,每个地区都有该地区的特殊性。

以上几个方面也许不适合其他地方,但素质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却是任何地方都不能回避的。希望每个家庭、每个学校和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关注这一问题,共同为这种教育把把脉,为教育找到一处良方,以拯救教育,拯救农村的孩子,拯救整个现代。

猜你喜欢
陶行知子女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Tomb-sweeping Day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我的女巫朋友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