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2009-04-26 03:32龙君芳
教师·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复合型人才

龙君芳

摘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而教学对象却不分层次;采用大班教学,不重视实验环节;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教学方法和技巧;学时缩减导致的教学任务繁重;成绩考核方式过于传统。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旨在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思路探索;模式改善;复合型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的提高,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对高校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各高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相当必要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整合信息,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专业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成为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能灵活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目前,各高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其教学质量怎么样,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是否合理,培养的人才是否真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思考,并将其完善。本人在任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任期间,不断思考和探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本文将对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而教学对象却不分层次

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普及的不平衡,造成了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大部分对计算机操作非常熟练,甚至在中学就已通过全国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而对于边远地区的学生,他们都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这种情况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一难题。尽管这种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可是有些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所有学生均采取“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这种不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感觉教学效果差,无成就感;基础好的学生感觉一无所获;基础差的学生也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2.采用大班教学,不重视实践环节

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极不合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采用该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难以实现。部分老师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基础课程不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放任自流。某些高校还采取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即计算机理论课由理论老师教学,而上机课却由实践老师负责,甚至一个实践老师同时负责好几个班的授课。由此导致学生上机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老师没有明确任务要求,学生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发现自己对计算机操作还是不熟练、不精通。

教学管理不严、教学模式不合理,由此所导致的恶果及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都值得我们深思。

3.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教学方法和技巧

大部分师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基础是最简单的课程,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无论哪个老师都可以上这门课程,因此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数是刚毕业没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由于这些老师刚步入工作岗位,能准确无误地讲解书本知识就很不容易了,从何谈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呢?这些老师只能循规蹈矩地传授固有的书本知识,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简单。他们很难结合社会的需要教学,更难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市场信息带入课堂,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不大。学生憧憬已久的大学生活被枯燥的课堂教学当头一棒,从而打消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其他辅助专业发展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4.学时缩减,而教学任务却日趋繁重

在当今高校的教学改革中,学校大量缩减各课程的学时,特别是基础课的课时,以便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有些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为4课时/周,还有许多高校是3课时/周,并且大部分高校都把这些基础课程设置为第一阶段的考核课程,也就是说缩短了学期的教学周数。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由此导致增加教学任务与缩减学时量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如教师总感觉课程上不完,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全面讲授知识点,更难做到结合计算机市场需求信息或生动教学,教师从而形成了惰性,讲多少算多少,或者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而片面追赶教学进度。学生则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产生抵触情绪,由此陷入恶性循环中。

5.成绩考核方式过于传统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考试模式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其中,基础知识就采用传统的纸制试卷,而且教师在制卷的过程中,大部分只考虑到各章节的知识点是否权衡,而很少考虑到把试卷内容和目前各行业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结合起来。实践操作技能也只是通过验证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难以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发挥其潜能。

这种成绩考核制度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平时不努力、不创新,等到期末考试前便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甚至依靠老师划出考试重点去复习。实践考核也就是老师平时已经演示过多遍的操作步骤。我们必须思考,这种考试制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吗?

二、教学思路探索和教学方法改善

面对信息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高要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压力,高校教师对于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势在必行。笔者针对上述提出的实际问题,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出以下见解:

1.采用分层教学,实施因材施教

针对高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可对新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摸底测试,然后施行分层次分班集中教学。这样可以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难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将基础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中进行教学,以促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分级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不能穿插在同一教学班级,这样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传授计算机技术。笔者建议根据学生计算机的水平把学生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对计算机操作极不熟练,必须从最基础的开始学习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基本知识、系统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Internet网络的使用等;另一层次的学生就是指对这些基本操作掌握较好的群体,那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或者根据个人兴趣开设相关计算机课程。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网页制作、Internet的高级应用,微机组装与维护等课程,以此设计不同的计算机教学模块,以便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分级教学的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学有所获,使教师教有所成。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加强实验环节教学

在任务驱动课程的教学中, 由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和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从而完成“任务”,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满足了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这一要求, 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 这些综合性、设计性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模拟了接近实际工作的过程,从而实现了教育的培养目标。

很多学生并没有个人电脑,如果仅靠课堂练习是不够的,所以强烈建议各高校应该开放足够多的计算机机房。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教学一定要关注大一新生的基础课程教学,这个“第一印象”可能激发或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更应该分配综合素质较高、有较好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老师来任教。老师们也应该热爱基础教学,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熟悉计算机技术与具体专业结合的前沿技术。

(2)教师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竭力为学生服务。

(3)教学形式不应拘束于课堂,可以采取网上答疑、攒写教学博客等形式教学。对于典型的实践内容,可以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成视频,方便学生课外学习。

(4)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以拓展教师的视野,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各个具体的领域中,以适应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需要。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采取教学方法,巧用教学技巧,以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4.合理安排课时,设置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教学大纲

教改中提出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但并非是减少课程教学的课时量。大学生本来已经有非常充足的课余时间,只要学生愿意去利用,是可以充分发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剥夺他们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至少保证64学时,并且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的比例要满足2:1的比例。

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应该发展认真编写,仔细审核,严格执行。教学内容必须突出专业特点,满足专业前沿的社会发展需要。

5.考核模式应体现出能力测试特点

实施以能力测试为主的考核制度,即学生的学业成绩由平时成绩、章节测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而且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全程考核中的比例。

平时考核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在互动中完成作业提交、答疑、讨论、测试等;成绩的考核不应该集中于期末考试,还应分散到各章节。在整个学期应适当分配多次测验,并把所有测验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依据。这样不仅能预防学生中途放松学习,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考核制度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奉献,把计算机基础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培养出更多更好且能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分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凤喜.文科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困惑与举措. 计算机教育,2007(3).

[3] 张银霞,曲伟建,邓文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8(11).

[4] 赖凡,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

猜你喜欢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复合型人才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非计算机专业VF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