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古诗探究性阅读教学

2009-04-26 03:32黄泽清
教师·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探究式古诗阅读教学

黄泽清

摘要: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难点。古诗探究性学习是以中国古代诗歌为内容,以培养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为目标,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理论等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勇于创新、有所创造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本文针对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研究古诗探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古诗;探究式;阅读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六项改革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据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难点,本文就初中古诗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谈点体会。

古诗探究性学习是以中国古代诗歌为内容,以培养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为目标,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理论等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勇于创新、有所创造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古诗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倡质疑、鼓励探究、重视实践;它的着眼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养成刻苦钻研的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

古诗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比较多,如鉴赏探究、相同题材的整合、创作风格的比较、古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等。下面着重谈谈其中的三种形式。

一、古诗赏析探究

赏析主要指吟咏感知、欣赏诗景、品味诗情和领略意境。而探究就是在以上赏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教学: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收集来的资料,为理解古诗内容做好准备;学生朗读品味、生疑质疑,教师组织指导、点拨启发,小组研究探讨、解疑总结。探究学习是在质疑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培养质疑能力至关重要。引导质疑的主要方法如下:

其一是对教材或课外读本上的注解、翻译提出疑问,敢于向权威挑战。

其二是将诗词中的有关词语替换成其他的词,并进行比较分析。比如,学生提出为什么“海上生明月”的“生”不用“升”,为什么“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中的“风情”不用“风流”……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研讨。

其三是联系本诗的意境,评价课本上的插图意境。如学习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插图进行质疑、修改,在愉快和谐的探究氛围中鉴赏古诗。

二、诗作风格比较

诗作风格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人不同时期不同诗作风格的比较,如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比较;可以是同一时代两种迥然不同风格的诗作比较,如李白、杜甫的诗作风格比较;也可以是风格相关的不同诗人的比较,如同属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比较。通过对不同诗作的比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

下面以“一人不同时期不同诗作风格的比较”为例谈谈探究的方法。

比如课外品读李清照的词时,很多学生提出疑问:李清照的词风格差异很大,这是为什么?教师适时引导:把读到的这些词按不同风格归类。不多久,学生纷纷将其原因整理出来:爱情、相思、友情、愁苦、悲伤、闺阁情怀、自然向往、旅途羁绊、亡国哀痛,等等。教师一看整理结果,题材较多,范围较大,就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归类,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的讨论研究,学生把以上几方面归为两类:一为闺阁情怀,有相思、有友情,还有美好的爱情和风情。既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诗情画意,又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孤独相思,还有“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友情留恋。词风清丽明快,语新意隽;二为亡国哀痛,有旅途羁绊、有愁苦、有悲伤。既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又抒“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词风沉哀悲苦,凄凉低沉。接着引导学生查找两类词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轨迹,了解到李清照经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北宋灭亡后,辗转流落南方,丈夫死去,藏品散失,后遭变故,生活艰难。她的词作分前后两个不同时期,以两种风格反映了大家闺秀和落魄寡妇的两种不同生活、不同心态。这个探究的过程无疑是艰苦的,而探究的结果却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三、通过诗歌了解中国文化

学习古典诗词,对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很有效的。这里以“古诗与月文化”为例重点谈谈探究的重点环节。

说起月亮,学生们都说是在李白的《静夜思》中相识的。那么,探究就可以从与月亮有不解之缘的李白诗歌说起。李白的千首诗作中有月意象300多例,其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蕴,高超的写作艺术,非他人可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等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教师就布置作业:找出有关写月亮的古诗,重点查找以上提到的几位诗人的作品。一星期后,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们开始交流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的诗句,并带来了自己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取舍归类,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分小组进行探究,然后由组长交流探究结果。探究的问题如下:

(1)月亮的代称、别称有哪些?从中你感知月亮具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比较浅显,只要先读读同学们查找来的月亮诗,然后谈谈这些代称、别称所具有的形象特点就可以了。)

(2)月亮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小星星,但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它有七情六欲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度,需要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理解诗人其实把月亮当作友人、亲人和恋人来倾诉,倾诉好奇憧憬,倾诉伤怀念远,并与它交流,与它拥抱……)

(3)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综观月亮诗,意象种种,内涵深深,你能挖掘出月亮意象的内在意蕴吗?(这个问题比较难,更需要学生在第二问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在作品中,诗人往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象征人的高洁品质等。)

(4)从月亮诗中你了解多少月亮文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月亮文化是个深奥的问题,而了解月亮文化的探究性学习,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我们通过古诗学习来走进月亮文化,就能化难为易。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加强烈,所得到的收获又很多,更激发了学生的宇宙探秘兴趣。)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们初步形成了收集资源、运用资源的能力,养成了自行探究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了思维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发扬创造品质、合作学习的精神,为其终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探究式古诗阅读教学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