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提问的应用

2009-04-26 03:32
教师·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

唐 燕

一节成功的生物课的重要标志,在于课堂的有效性,在于学生能成功地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课堂上提问的运用,不仅能活跃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诱导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运用提问的有效性

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新教材内容很多,信息量很大,如果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而采用讲授法教学,忽略教材中大量的“问题探讨”和“思考与讨论”,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应对新教材,以不变应万变,一是违背了教材改革的方向,二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新鲜感会很快消失,教师自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神情激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自制力差的学生很快就会开小差,导致课堂效果不佳。而上课时采用提问方法,问题设计新颖有趣,学生参与度高,就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其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强化知识应用

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之一就是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知识表达出来,能用相关的生物学原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课堂提问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语言观点阐述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让教师了解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答题方向及能否运用规范的生物学术语,比如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应为“失活”而不能说“死亡”。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验本节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回答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严密性,有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3.实现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感情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你问我答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信息的交流。教师微笑的表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很好的安抚作用,使学生可以放松心情,整理好语言回答问题。答错时同学善意的哄笑,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说,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诙谐而逻辑性强的提问和周密的回答会使师生双方都心情舒畅,是增进师生情感的桥梁。

二、课堂教学运用提问的不同方式

1.新课提问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1)做好铺垫,抛砖引玉。在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本节课教学目的,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标,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例如,我在讲《植物的克隆》时不断设问,层层递进:植物克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为什么体细胞具有全能性?所有体细胞的全能性都能表达吗?体细胞全能性不能表达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能使细胞的全能性得以顺利表达?通过复习细胞全能性的知识,得出植物克隆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全能性,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发育的潜能,每个体细胞都来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而带有物种发育的全套基因,但是在个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全能性受到限制,人工条件下实现体细胞全能性的表达就是克隆。这种提问的设计,是在借助学生已有旧知识的前提下来完成新知识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体现探究,寻寻觅觅。例如,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我先让学生看书中方法步骤再提问:滤纸不剪去两角结果会怎样?画滤液细线时不等干了就画结果会怎样?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会怎样?带着疑问进行对照实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深究细追,不死记硬背,会使学生牢记所学知识,并把学生的认知逐步引向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探究精神。

(3)讲究趣味,引人入胜。例如在讲恩格尔曼实验时,用一个Flash展示,鼠标会使极细光线移动。为什么光线移动,小白点代表的好氧细菌会跟着移动?这种有趣的展示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4)利用资料,旁征博引。生物教科书上有大量的图表、小资料、活动,这些资料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获得知识的极好素材。例如,活动“培养酵母菌”中,在分析材料用具时我这样提问:提供蔗糖说明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40℃~50℃的温水?不用水行吗?水温改变会怎样?学生讨论后总结道:酵母菌是异养的,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40 ℃~50℃是酵母菌生活的最适温度。在分析步骤时,我提问:4号瓶中加入425ml的温水,其他瓶中加入450ml的温水,为什么加入的量不一样?哪些瓶可以进行对照?学生仔细阅读后发现4号瓶加入30ml糖水其他瓶加入5ml糖水,加入的总量相等,遵循了对照实验的等量原则。通过对资料的刨根问底,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复习课提问注重温习旧知识发展新能力

(1)提问注意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复习课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但不能简单地重复,提问可以强化已有知识,使前后知识建立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以获得新的能力。例如,复习细胞的分子组成时,可以总结水的知识: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产生的部位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细胞质基质,产生过程有DNA、RNA、糖原、ATP的合成,大分子物质水解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要消耗水。将这些知识画成概念图,将书本上散落在各章节的相关知识以直观方式显现出来,进行学科内知识的综合。

(2)提问注意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所学知识,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大有好处。例如,在讲细胞分裂时,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位置,一般都讲排列在赤道板上,画的图从赤道板一侧看,都是很整齐地排在一条“线”上,但是从细胞一极看会怎样呢?染色体很乱乱排在一个“面”上。而且2n=12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能看到12条,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一极看能看到几条呢?借助数学模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后一极只能看到6条这样的现象。

(3)提问注意不能太多太滥。复习提问不能满堂问,如从头到尾都是问题,问得学生晕头转向。简单的识记可以设计学案让学生填写,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精炼,要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3.面对不同学生合理设置问题的梯度

不同学生有不同个性不同思想,教师提问不能只顾少数学生,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相同的回答机会和满足感,提高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实现师生互动。在设计提问时,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提问时适当降低难度并及时加以肯定,以保持和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设计难度稍高的问题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既能使问题体现梯度,又能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时应避免专业知识全面的学生回答得多或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也不能先确定某位学生再提出问题,而让其他学生觉得事不关己不去思考。总之,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知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设置问题的坡度,才能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4.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提问中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作为生物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例如,在讲生物性污染时,举例汶川地震对疫区动物的扑杀,由此提问:为什么要对疫区动物扑杀?应该在多大范围内扑杀?在面对失去家庭最后仅有的一点财产时,你会怎么做?灾区人民是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讨论,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启迪,一次灵魂的洗礼,为人性的光辉、人间的温暖而感动。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运用适度对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把握、目标的设置、问题的设计、学情的了解、课堂节奏的把握、预设与由此产生的冲突等问题都需要教学者能更全面地考虑。有效运用课堂提问,可以巩固知识,深化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极佳途径。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