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抢滩美国传媒业

2009-05-10 10:41孙克俊
凤凰周刊 2009年26期
关键词:传媒业报业

孙克俊

《读者文摘》的申请破产保护,昭示具有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文化传媒产业继续在衰退深渊中挣扎探底。中国资本调转枪头,瞄向了这堆骨头中的“肥肉”。

位于纽约普莱森特维尔的《读者文摘》总部,有座小型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读者文摘》许多图片和实物,静静地向人们展示着87年来由高峰到低谷的风雨历程。

8月17日,因无力偿还该日到期的2700万美元利息,全球最畅销杂志《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

美国报业彻底衰退

早从2005年起,《读者文摘》公司就开始了连年亏损,到2007年,《读者文摘》负债8亿美元。

就在这年,投资银行业务进入泡沫高峰期,美国报业也经历了2006年到2007年之间的并购狂潮。以纽约私人投资公司Ripplewood Holdings为首的股权投资者,以24亿美元的价格将《读者文摘》公司私有化,试图挽救这本曾经辉煌的老杂志。

但到2008年,美国报业仍然坠入了衰退深渊。

《读者文摘》这份美国的旗舰型杂志,使出浑身解数,在2008年发行量还是衰退了12%,广告收入也下降了18%。现金流未能实现预期,负债累积到22亿美元。

减负无望的《读者文摘》只得忘掉无数人的眷恋,在9月16日之前,为其美国总部业务申请破产保护,把杂志控制权交给债权人,借以将公司借款缩减75%。计划实施后,除了执行长以外,董事将全部请辞。

《读者文摘》的危机,只不过是一场美国传统报业衰退史的一个剪影。

“美国报业现在的衰退不是经济危机带来的波动,而是大结构变革下的长期性衰退。”长期对美国报业数据进行追踪和研究的中国一家非常知名投行的研究部副总经理金宇表示。

《读者文摘》的衰退再度勾起世人对今年3月份一批美国传统媒体谢幕演出的记忆。3月17日,具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出版了自己最后一期报纸;3月21日亚利桑那《塔克森市民报》停刊:同月,丹佛近150年历史的《落基山新闻》由于无法找到买家而停刊。

新闻集团下属的免费晚报《伦敦报》近日将关闭。该报自2008年6月29日以来税前亏损达到1290万英镑。

如果让记忆更加悲怆,那么还可以延伸到黑暗的2008年。当年12月底,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业集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新闻媒体状况》回顾2008年时说道,2008年美国报纸平均利润下降14%,上市报业公司股价下跌83%。10%的报业人员失业。

“其实,1995年美国传统报业发行量就开始下降,只是广告业还是信任它,但到2005年,广告业也开始下滑,在2006年和2007年,美国报纸广告收入同比分别下滑1.68%和9.4%。另外,对传统报业用户冲击最大的互联网普及率,从1995年的20%上升到了现在的70%。”金宇说。

全国首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东方星空文化基金经理张炎辉表示,《读者文摘》的现状给我们提供了警示,“现在走出去投资美国的传媒业特别是杂志报纸,将产生战略错误,目前也没有听说国内谁投资海外报业有动静,国内资本最多是对美国知名杂志《福布斯》、《新闻周刊》的中文版有所动作”。

金宇的看法是,现在投资美国报业的风险比投资互联网还大。现在即使美国传统报业很缺钱,这种被动性投资也不能进去,“五年后它们再要我们投钱,怎么办?”

骨头边的“肥肉”

美国报业的衰退,遮盖了美国文化传媒业隐藏的其他机会。

与电视、纸媒、广播还未形成融合的中国传媒产业不同,在美国,集团化是传媒业的主体。集团旗下,各种业务形成立体架构。

因《伦敦报》亏损近1300万英镑而正准备将其关闭的美国传媒业龙头老大新闻集团,旗下除拥有多份报纸外,还拥有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福克斯网络和35家电视台。

大量裁减员工的美国最大报纸出版商甘尼特公司,除拥有包括《今日美国》在内的85家日报,还有23家电视台业务。

论坛报业集团,旗下除11家报纸外,还有23家电视台。

2008年,报业陷入困境,进而拖累了整个集团的业绩。“报业长期衰退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但集团内其他业务,基本属于成长中的周期性波动。”金宇说。

影视动画制作、剧场演出等业务,仍是美国文化传媒业泥沙里的金子。

“现在是影视业抄底的机会,比如美国百老汇的剧场,过去要6000万美元,现在3500万美元就能拿下。”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公司总经理曹晓宁表示。

“受报业拖累,美国文化传媒业还在低谷,虽然去年进入最好,但现在中国资本如果能进入仍是个好时机。”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峰说。

事实上,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已经动身了。据悉,中投公司近期开始了与两家美国私募基金的谈判,而这两家基全都有着密切的传媒行业背景,双方目前确认谈判将至少涉及一家大型好莱坞电影制片厂。

据了解,中投的投资计划已涵盖一系列海外传媒业,从韩国肥皂剧到日本娱乐节目再到好莱坞的热播剧和动画系列片。插足的方式是在这些产业中直接持有股份。

“早在去年底今年初,好莱坞急缺钱,很多文化影视公司5000万美金就可以收购它的全部资产,我半年前几次向中投公司建议出手。”齐勇峰惋惜说,如果当时就能出手收购,效果自然更好。

除了好莱坞,可插足的还包括美国新闻集团。上财年第四季度,新闻集团亏损超2亿美元,齐勇峰说,去年我们也是有机会可以进入,参股其10%完全可能。

但据了解,对于入股美国的传媒文化产业,因存在政策成本过高,技术难度大,以及意识形态障碍的顾虑,中投没有涉入。中投新投资机遇?

在文化传媒上,尽管中国缺品牌、技术,缺自己的国际意见领袖、国际名专栏作家、国际名记者队伍,但唯不缺钱。

中国之前确定了“大外宣”的战略。金宇觉得,如果直接靠建海外分支,靠中国电视、报纸海外落地的方式,短时间内要获得影响力还很难。“文化产业不是急功近利所能见成效的。”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谢新洲提醒,可以“通过资本运作等形式进入国际传媒市场,实现以收购的方式解决落地的问题”。

谢新洲建议,可以考虑成立国家层面的媒体投资公司,由政府、传媒企业、业外以及民间的资本组成,以国家媒体投资公司的形式,购买、重组国外传媒业的优质资产。

不过齐勇峰觉得,这么做,涉及复杂的部委协调,不如国家层面由中投来做方便得多。

“像美国新闻集团,全球配置资源,要直接与它进行节目竞争有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股权投资。这样,他们制造节目,我们再利用股权施加一些影响,效果更好。”齐勇峰说。

今年美国诸多报纸提出破产保护,这给中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会,中投公司沉默不语,不予置评。

不过,《读者文摘》债权方包括摩根大通公司、通用金融(GE Capital)、美林公司、Eaton Vance、Regiment Captal和DK Partners等。

这些公司多数与中投并不陌生。美林公司在2007年底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曾与中投密集洽谈,希望中投能施以援手。GE也曾与中投磋商入股事宜。中投最终都没有理会。

目前,中投全球投资中现金比例保持在87.4%以上,去年在2000亿美元的注册资本金中,用于境外投资部分超过50%,但最后中投全球资产组合回报率-2.1%。这令中投至今遭受巨大舆论压力,亟需要盈利点大的项目,以提升海外投资业绩。

“中投公司私募入股传媒业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说,尽管中投海外操盘经验不足,但传媒业相对金融资源行业进入的渠道更加简易。

不过,程序简易归简易,金宇和张炎辉还是表达了担忧,由于中国传媒企业和中投都有国家背景,能不能进入美国舆论阵地,还是个问题。“如果讲究可行性,最好是技术、业务特点相似的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合作。”

“要实现更大地走出去,完全可以利用其他领域的资本,并采取企业行为操作。”齐勇峰说。

面对国外的机会,中国民营资本已经走在了前面。

2005年11月,阿联酋温州商会副会长王伟胜击败美国一家竞争对手,全资收购阿拉迪拜电视台。

2009年7月,温州商人叶茂西收购英国本土卫星电视台——Propeller。

之后,中国民间资本首次进驻美国传媒业,天星传媒和松联传媒两家民营传煤公司,联合收购美国天下卫视电视台。

编辑 王何畏 美编 虎妹

猜你喜欢
传媒业报业
增强资本运作促进报业经济发展
报业集团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作为传播媒介的虚拟现实技术
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新媒体影响下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措施
危机事件中微博谣言传播的特点及控制浅析
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
传媒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研究
数字报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