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康复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2009-05-11 08:52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灾区灾难援助

朱 蕾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说过,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估计,“5.12”地震后死亡群众的家属和受伤的灾民以及其他需要心理援助的灾民应该不下50万,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学生。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其他生活突发事件,对儿童的影响往往大于成人。心理康复教育是指通过师生日常的接触及各种教育练习活动,减少或消除儿童的心理障碍,调整与他人的关系,恢复和形成儿童正常的心态和人格。心理治愈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受灾者具体的指导和关心,目前,对灾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干预已经度过了应急期,在9月灾区中小学如期开学后,心理重建工作的重点已逐渐从“心理急救”转向提供中长期的心理支持: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受灾者心理康复。因此,灾区中

小学开展心理康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开展心理康复教育是抚平受灾学生心理创伤、恢复其健康人格和心态的需要

及时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援助,已经成为救灾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灾难的不可预知性、不可抗拒性及其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如果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和良好的心理应对方式,则受灾者心理损害的危险度明显增高,导致心理失衡与解体,会出现“灾后心理危机”(PTSD):在认知上对自己产生怀疑,有自我挫败感,失去信心;在情绪上持续恐惧、焦虑、有无力感;在行为上表现为人际退缩、不谈创伤事件。灾后心理危机不但危害程度大,而且波及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给人们心理、精神造成严重损伤,引起社会心理的巨大震荡,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和社会问题。

灾难或其他生活突发事件,对儿童的影响往往大于成人。Pintos等调查发现,亚美尼亚地震1.5年后,231名8~16岁儿童创伤后应激(PTSD)发生率为69%,赵丞智等研究发现,震后17个月,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仍高达9.4%,更有研究表明,儿童期的精神创伤到成年期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究其原因:一是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期,身心发育还不够完善,自助和寻求帮助的能力有限,二是儿童生活经历尚浅,对抗灾难的经验和能力也极其有限,对严重的灾害带来的一系列精神伤害难以承受。儿童创伤后的反应不同于成人,Catherine指出,不同年龄阶断的儿童,PTSD的反应不同。学前儿童的反应:急躁、呆滞、睡眠失调与畏惧夜晚,发展退化、粘人;学龄儿童的反应:拒绝上学,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在同伴中退缩,注意力下降,成绩下降,胃痛,头痛,害怕睡觉,粘人;前青少年期和青少年期的反应:自我伤害的行为,有自杀的念头,问题行为,分离症状,丧失现实感,药物滥用。

灾后心理救援对抚平灾民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救援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根据服务人群的心灵受伤程度,提供的心理援助可以从简单的心理抚慰、支持到专业的心理创伤治疗;根据服务人群灾难后心身症状随时间进程的发展和变化,心理援助也可有不同的重点。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个小时至几天之内,心理援助的内容称为“心理急救”(PFA),即对心灵的伤口做简单的包扎。灾后2~3个月,将是灾难应激延后反应的高发期。在上述的灾难应急期,全国的心理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爱心,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给灾区人民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灾难应急期之后,心理救援工作并未结束,某种程度上可能更需要。灾后心理援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心理急救”告一段落后,工作重点逐渐从“心理急救”转向提供中长期的心理支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受灾者具体的指导和关心,促进受灾者心理康复。康复心理学起源于美国,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22个分会——康复心理分会。半个世纪以来,引起了日益广泛重视,中国心理康复工作者取得的成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作为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是PTSD及其症状很容易出现的场所,同时又是促进创伤儿童康复,将症状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合适环境。灾区中小学是心理康复教育的实施主体,对受灾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辅导,是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灾难阴影,重树生活信心,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手段。

二、开展心理康复教育是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调适自身心理状态的需要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亲人和老师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榜样,如果教师自己处于恐惧和焦虑等负性情绪中,那么很可能这种情绪状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灾区教师作为灾难的亲历者、幸存者,也会遭受灾后的心理创伤,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疏导和救治,消除灾难带来的负面影响。

灾害社会调查表明,灾后人们心理反应最为明显的是悲伤、恐惧、忧愁和庆幸生存,其他心理反应按强烈程度依次是心慌意乱、愤恨、痛不欲生。灾难幸存者及其亲友、搜救者、照顾者和目击者等直接面对和接近灾难的人都会受到影响,这些负性情绪体验与心理反应一般会持续数天到数星期,有些甚至影响个人数月、数年乃至终生。除了一部分人能有效地将精神创伤进行整合、认知,得以恢复正常心态之外,大部分受难者是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这种危机的,也不会去寻求这方面的帮助。面对如此重大灾难,老师自己也可能出现上述的反应,所以应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与其他人。

以往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本是承受较高压力的职业,灾后负性的情绪和与心理反应更容易使灾区教师长期处于严重精神压力之下,势必抱持着消极的情绪易感心力交瘁,有的甚至有放弃角色的意愿,进而可能直接降低教学热忱,间接影响学生身心平衡与发展。

因此,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康复教育培训活动,帮助灾区教师调整身心状态,为新学期开学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三、开展心理康复教育是引导和促进灾区中小学心理重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心理康复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爱心和热情无疑是宝贵的,但光有爱心和热情远远不够,对灾区学生的心理援助应当在科学、有序、规范的基础上开展,才能确保心理援助的质量,切实达到抚慰灾区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健康成长的目标。目前,参加心理救援的心理学工作者尽管将来会定期回到灾区提供帮助,但绝大多数已离开灾区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在多数心理专家、心理志愿者撤离灾区后,如何引导和促进灾区中小学心理重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毫无疑问,灾区的心理援助工作必须从“输血”变“造血”,为当地培养大批掌握一定心理康复知识和技巧的教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心理治愈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受灾者具体的指导和关心,给他们鼓励,接纳并处理他们出现的一些烦躁和反社会的行为。灾区中小学教师是灾后学生心理康复教育的主要力量,众所周知,学校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班主任、科任教师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处于学校和学生联系的第一线,和学生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密切联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很多方面是无法替代的。只有科学定位并充分发挥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心理康复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切实促进灾区学生的人格全面健康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康复教育应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全员参与。心理康复教育要与日常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学科教学中应渗透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内容,要挖掘各学科中隐性的心理康复教育的内容,与灾后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或专题讲座、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咨询与辅导等显性的心理康复教育的内容有效整合。另外,国外的研究表明,与“心理急救”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所需的必须受过专门的心理干预培训不同,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后,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群体——教师,基本都能承担心理康复教育这项工作,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灾后心理、学习和社会技能等方面掌握必要的常识,并学习基本的应对技巧,重建学生心理的平衡,逐步、稳定地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综上所述,应积极倡导在灾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康复教育,为灾区学生提供中长期的心理支持:在日常生活中给受灾者具体的指导和关心,抚慰灾区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帮助教师调适自身心理状态,引导和促进灾区中小学心理重建工作科学、有序、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EB/OL].中国教育信息网:http://www.edcn.cn/e21sqlimg/html_temple/2008-07-28/article_33693.htm(2008-07-14).

[2] 刘时勇.论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1).36-37.

[3] 郑日昌.灾难的心理应对与心理援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5).28-31.

[4] 汪向东,赵丞智,新福尚隆等.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8-30.

(责任编辑 付一静)

猜你喜欢
灾区灾难援助
爱心援助
雷击灾难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赴灾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