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人为本”

2009-05-21 08:53李海毓
学理论·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以人为本

李海毓

摘要: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强调了人的最高价值,即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最值得关注的,也彰显了人的本体地位。即人在创造历史时也将自己创设为历史之“本”。“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与我国现实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学理念,渗透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105-02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次年,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阐述。在当下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很有必要对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再学习。

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一)“以人为本”之“人”的定位

“人”在哲学上,尤其是价值取向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它的提出,突出强调了与神、与物相比,人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的。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他始终重视社会发展与现实中个人发展的密切关系,并把社会的发展最终归结为人的发展。通过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人本思想,并结合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即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只具有个体的意义,而且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具体到中国,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是正在从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劳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所以,这个“人”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即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把“人”理解为一个人,即我自己,那么,“以人为本”便成了“以我为本”,极易产生个人本位主义。

(二)“以人为本”之“本”的考察

相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作为万物之灵,永远处在中心和优先的位置。“以人为本”的“本”正是与“人”相对应的,“既指作为社会主体的每个社会成员的存在,以及个人的各种权益;又指由个体集合为整体的人民群众的存在,以及他们共同的根本利益。”人理应成为目的,且是唯一的目的,而不再仅仅充当手段的角色。正因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世界之“本”,所以考察社会历史时理应把人放在本体来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就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史。而历史的发展又是为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可见,历史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并就将自己创设为历史之“本”。“如果不把人放在本体,那么,‘社会历史就变成了无主体的、失去了活生生的人的空壳”。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方针政策的制定、制度的设定都应以人为目的和根本,尽可能减少人的异化。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维护人的利益和权益,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与我国现实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学理念,渗透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一)“以人为本”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曾将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对人的依赖阶段、对物的依赖阶段和人的全面发展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变成人对物的依附关系,人对物的从属地位由此产生。在生产领域是如此,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人与物的地位也被颠倒了。在现代社会中,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把人与物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在生产过程中恢复人对物的统治,重新把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颠倒过来。人的尊严、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才能获得最终的确立。但是如何从根本上改造和占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发达的社会关系,使之符合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需要和目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唯一的方法是消除人与人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对立、冲突和竞争,把在现代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人与人之间的联合。在这种情况下。手段才真正地成为人的手段,而主体也才能在客体面前真正地作为主体而存在。

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人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也是充当他人和社会的手段的过程,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剥削制度下,人的目的和手段是分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物的依赖”仍存在,但正逐渐受到制约和限制,超越“物的依赖”的人的全面发展阶段正在形成过程中。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首先,实践证明,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必须是与世界形势和本国现实紧密结合并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才有可能上升为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否则,理论最终只能是理论,甚至可能沦入空想的尴尬境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传统的民本思想主要是以统治阶级为出发点,通过对“民”进行心灵奴化和道德教化。培养他们的忠君意识。西方人本主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违背人道的现象,但它用抽象的“人性”来解释历史,不可能妥善解决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唯心论和唯心史观相对立,马克思主

义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与物质基础,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此为基础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既摒弃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以及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又结合了世情和我国现实社会与当前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其次,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必须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从而转化为群众的实践。否则,理论和实践就依然是脱节的,党也会因脱离群众和得不到群众的拥护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马克思曾讲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抓住了社会进步以及同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揭示其中蕴含的内在矛盾而不是“遮蔽”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就具有彻底性,就能说服人,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在我党历史上,践行“理论掌握群众”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等。以人为本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的同时,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当下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其落实指明了现实途径。上世纪末,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片面追求这种增长会带来发展失衡、环境污染等许多严重的问题。为了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我们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才能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最后,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需要通过党的实践活动,不仅在群众中获得认可和拥护,而且要在群众的实践中产生实际效果,使整个阶级和广大群众获得实际利益,从而推进自身的解放。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就是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根本而长远的目标。“以人为本”既要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突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同时也要避免见人不见物,因为没有了物质基础的“以人为本”只是“原始共产主义”。当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二者相统一的过程,既是理论的发展过程,又是实践的发展过程。“以人为本”的真正落实还需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以人为本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给国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启示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论传承及现实意义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