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2009-05-21 08:53杨冬英刘志良
学理论·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教学

杨冬英 刘志良

摘要:“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当前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压抑状态,学习缺乏热情,思维缺少活力,课堂上看不到他们的积极参与,更谈不上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针对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愿问、勤问呢?本文就此作了一些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意识;激发培养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198-01

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本人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教学改革的理论,树立创新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怎样“学”;只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

教学中,教师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要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应千方百计让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问题,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授课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或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发言,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缺点错误,让学生自由的发问。师生之间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问”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自由思考”。因此,建立“积极自主的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我们的课堂要建立在学生的情感、动机的需求上,让学生带着“安全的情绪”走进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有趣味,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足够的自信心,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与权利,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愿说、愿问,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气氛。

三、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勤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意识到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努力让问题意识培养成为教学中的常规,随之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强化。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前预习时教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提出几个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其次教师在课中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也有很多学生问题相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问题,确定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就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随着课堂的逐步深入,学生课前、课中提出的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解决。课堂的学习应该说解决了一些比较“常规的问题”。对于深层次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这些问题就得不到发现,学生的问题探究就无法深入。这些有一定深度、广度的问题,不要急于解决,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自己去探究。在适当的时间开展“问题解决”讨论会。让学生来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经过、体会、方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减少教师活动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提问、探究问题才有保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给予肯定,对每一位勇于提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以肯定的态度加以赞扬,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他们一旦提问,教师首先应称赞他们的勇气,然后再帮他们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教师则不要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既可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可激励学生勤于提问。

(责任编辑张一宁)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