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分析

2009-05-25 02:20刘江涛
开放导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海啸计量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在介绍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海啸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金融海啸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而深入地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的现状,并提出了在金融海啸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海啸市场风险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2-0106-03

作者简介刘江涛(1975-),河南南阳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供职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行。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美林、贝尔斯登等国际知名投行以及多家中小商业银行破产,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体系面临新的调整和重建。此次金融海啸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金融创新的虚拟性与杠杆性放大了市场风险,如果不能有效计量和管理市场风险,其蕴藏的危害将会不断积累。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价等环节。市场风险计量是在市场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风险量化方式和模型,对市场风险进行的评估和度量,是资本监管、经济资本配置等得以有效实施的数据基础。本文从风险计量这一角度出发,在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分析金融海啸对商业银行风险计量的冲击,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理论和模型综述

1、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理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理论源自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金融市场风险计量理论。在市场风险管理理论方面,主要有资本风险管理理论、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颁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迈向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在金融市场风险计量理论方面,主要包括:Markowitz(1952)资产组合理论,Sharpe(1964)、Lintner(1965)和Mossin(1966)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oss(1976)套利定价模型,Black和Scholes(1973)期权定价理论等。以上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经济学资产定价研究的基础,同时也为研究市场风险确立了理论支持。目前,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度量的方法许多都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运用到实际的经济社会运行当中的。

2、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常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有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在金融市场理论中最主要的计量模型是风险价值(VaR)模型,压力测试和极值理论等是其必要的补充。在资本管理理论中最常用的计量模型为经济资本(EVA)模型。

巴塞尔委员会在1996年《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明确提出了两类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方法。标准法包含了对利率风险、所有权益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以及期权风险的资本计量标准;内部模型方法允许银行根据内部风险管理的模型进行管理,巴塞尔委员会认可的内部模型法为VaR模型;在2004年颁布的新资本协议对市场风险的规定沿承了1996年规定的主要内容。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方式和模型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市场风险管理的计量(特别是此次金融海啸下)仍然面临着相应的挑战:在理论上,市场风险管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将会更加具体化(如从线性假设逐渐发展到非线性假设),研究方法将会更加多样化(如引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市场风险管理往往和操作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紧密相关,不能将市场风险孤立起来进行计量和研究。

三、金融海啸下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的思考

首先,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结果。当美国房价不断下降、利率不断攀升时,房贷者负担加重,违约率大幅增长,并由此引发了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衍生品(次级ABS和CD0)价值的不断下降,信用风险向市场风险转化,而在市场出现恐慌时,资金流动性又出现高度紧张,进而引起信贷的紧缩,形成市场的恶性循环,并最终爆发次贷危机。金融海啸充分表明,市场风险的计量和管理往往和操作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紧密相关,这就对市场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下,充分考虑市场风险自身的特点,加强计量和管理。

其次,金融创新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市场风险计量和管理的复杂性。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曾经促进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但过度证券化的资产泡沫严重,不断累积,最终导致泡沫的破灭。金融创新工具是通过对基础资产进行复杂的技术处理后形成的,不像传统金融业务那样透明,基础资产现金流的风险和收益特征被淹没,投资者和基础资产持有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准确评估金融创新工具内在价值。一旦判断失误或管理不够完善,将会使银行遭受惨重的损失。因此,对于金融创新工具,要高度重视其现金流,不能仅仅运用模型和工具去做技术性的计量和处理,要清楚地看到基础资产的实质,不能过度运用金融创新手段,包装质量不好的基础资产,以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

第三,高度重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辩证关系。金融机构在进行市场风险管理时,会通过资产组合、对冲、衍生产品等将风险在不同的参与主体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但系统性风险并不会因此得到有效的降低。一旦这种系统性风险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监管,不断蔓延,就会极大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而当金融体系不能承受这种系统性风险时,就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海啸中,多家金融机构就是由于没有有效识别和计量出系统性风险而遭到了破产。因此,在进行市场风险计量时,不但要关注自身的风险特征,通过风险管理策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还要高度关注和计量系统性风险,以便及早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四、金融海啸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的分析

1、金融海啸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从直接影响来看,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有限,主要原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次级贷款债券和海外贷款的规模相对较小,对于次贷危机所造成的风险,主要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防范。以中国银行为例,截至2007年底,中行就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计提减值准备12.95亿美元,并在股东权益中确认了2.82亿美元的公允价值变动储备。

从间接影响来看,金融海啸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远还没有结束。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外贸出口下降迅速,外向出口型企业困难重

重,这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势必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实质的影响。

2、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分析。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分为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截至2008年底,我国上市的商业银行总共有14家,这14家商业银行建立了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公司治理机制,既有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也有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以这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计量。

我国商业银行对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等方式来进行的,计量方式为:风险价值分析、敏感性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凸性分析、压力测试等。

在银行账户方面,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来源于利率敏感的资产和负债的到期日或重新定价日的错配,主要识别和计量的方式为: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汇率风险来源于外汇资产与外汇负债之间币种结构不平衡,以及从事外汇衍生交易业务所产生的外汇敞口因汇率的不利变动而蒙受损失的风险,主要识别和计量的方式为:敞口分析、汇率敏感性分析和风险价值分析等。

此外,我国监管当局重视市场风险的计量,在2004年颁布并在2007年修改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了商业银行要在设立交易账户的基础上对市场风险计提资本,并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标准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经银监会审查批准的,可以使用内部模型法来进行计量。从监管当局的管理办法和指引来看,我国监管当局对市场风险计量的方式是根据《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的要求来进行规定的。此次金融海啸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过度放松管制、过度进行金融创新的弊端。我国监管当局在今后制定市场风险计量办法时,应当对金融衍生产品更加关注,合理评价衍生产品的真实价值,有效推进金融创新。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银行商业化经营的时间并不长,在技术、数据、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活跃银行都有一定差距。可喜的是,我国许多银行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并在不断积累经验。比如在经济资本配置方面,工行、中行、建行等都已逐步将经济资本管理工具运用到资源配置、预算管理和产品定价等多个领域,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海啸的出现,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下,充分考虑市场风险自身的特点,加强风险的综合计量和管理,在保证流动性、安全性及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效合理推进金融创新,高度重视现金流,不能仅运用模型和工具去做技术性的计量和处理,要清楚地计量到基础资产的实质;不仅要关注自身的风险特征,通过风险管理策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还要高度关注和计量系统性风险,及早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责任编辑:垠喜

猜你喜欢
海啸计量风险管理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对公司计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连续的海啸
引发海啸(下)
中国计量出版社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