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中国经济陷入“二次衰退”

2009-05-25 02:20刘宪法
开放导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生产能力经济周期调整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存货调整阶段,并开始了价格调整,但是实质性的产能调整尚未展开。在产能调整不充分的条件下,整体经济很难重回增长向上的运行轨道;在短期内,政府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虽然是有效的,因为它能减缓经济的深度下滑,但并不能拉动经济的回升。拉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是市场。如果整体经济的运行过度依赖于政府的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国经济将面临“二次紧缩”的风险。

关键词经济周期二次紧缩产能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2-0023-04

作者简介刘宪法(1955-),河北邢台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

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向下运行的轨道,且有不断加速下滑的趋势。这种下滑趋势能否在2009年得到缓解,这是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判断,评估目前政府所推出的刺激经济计划的效果,预测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

一、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2008年是本次经济周期由上升到下降的拐点年,其重要的特点是国内经济周期与国际经济周期相重合。进一步地说,本次经济周期上升段的结束是中国经济自身调整的需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本次中国国内经济周期向下的一个诱因。这就是说,即使不出现外部环境的急剧恶化,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要向下调整。但是,由于中国国内的经济周期与国际经济周期相重合,这就增加了中国国内经济周期运行的复杂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虽然,目前所出现的经济下滑是全球性的,但是,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美、欧等发达的经济体系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简而言之,美、欧等发达的经济体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由金融危机而引起的经济危机。具体地说是,金融体系的高度不稳定,引发了去扛杆化过程,并导致信用的收缩,信贷收缩的结果是,一方面影响了货币的创造,另一方面刺激货币需求增加,特别是谨慎性持有的货币需求的增加(包括银行和公众),造成了银根紧缩,从而传递到实体经济,引发经济危机。因此,美、欧等发达的经济体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的本质是信用危机。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虽然在2006~2007年,中国也出现了由股市和房市的价格暴涨的资产泡沫现象,但是,目前中国整体金融体系的运转还是稳定的,并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因外部需求突然萎缩而引起的普遍的生产能力过剩。

按照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商业周期的理论,一个经济体由繁荣走向萧条,其成因起于繁荣阶段,这就是说,是繁荣导致了萧条。萧条是对繁荣阶段所形成的不均衡因素的修正和调整。繁荣阶段所造成的不均衡因素相互作用程度越强,在萧条阶段调整幅度就越大。导致经济体系内不均衡的根本因素是货币的不均衡,具体地说,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持续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造成流动性过多,引起实际经济增长失衡。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长期持续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形成了超经济货币增长的现象。按照经典的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长期持续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势必引发通货膨胀。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中国进入了不景气的经济周期,大量的货币沉淀在经济体中,并没有引发通货膨胀,而是形成了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的结果是:一方面刺激资金流向了对资金需求高的房地产行业和证券市场,造成资产泡沫;另一方面刺激企业进入高资金投入的领域和行业,使生产能力急剧扩张。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开始持续增长,在货币供应宽松的条件下,大量资金流向了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加速了国民经济重型化的趋势,重工业生产的增长持续高于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由于大部分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处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上游,而且一些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的生产本身就是生产能力的生产,即投资品的生产,这样就形成了生产能力的扩大、刺激了投资品的生产,投资品的生产又反过来刺激生产能力急剧扩张的自我循环,使生产能力急剧扩大。许多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扩张了1倍以上,其中扩张速度最快的是钢铁行业和汽车行业,2008年中国的钢铁产能,已经从本世纪初不足2亿吨,扩大到约6亿吨,汽车产量也增加了近2倍(见表1)。

目前尚有大量已开工的项目还在建设之中,未交付使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7年年末已开工但未交付使用的投资项目占当年建设总规模的42.3%。这就是说,还有大量潜在的生产能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在资本高度密集化的生产结构下,经济系统很容易受到来自需求方扰动的冲击,形成因生产能力过剩而引发的经济增长下滑。导致本轮经济增长下滑的需求方扰动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外部需求突然萎缩;二是房地产市场从高位向下运行。这就是说,投资扩张带动了生产能力扩张,拉动经济走向繁荣,当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不能支持已经扩张了的生产能力时,就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开始掉头向下,这是典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周期特点。

按照一般的规律,经济调整要相继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存货调整阶段;第二阶段为价格调整阶段;第三阶段为产能调整阶段。在存货调整阶段,企业为了消化库存,首先想到的是削减生产规模。因此,在存货调整阶段,其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率特别是工业生产规模的下降;随后企业采取的策略是“降价促销”,这样就进入了价格调整阶段。因此,在价格调整阶段,其主要表现为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最后才进入了以产能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调整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普遍对经济前景预期不好,同时,资金流动性压力增大,所以纷纷削减投资规模,以保存实力。因此,在产能调整阶段,其主要表现为投资增长大幅下降。对企业来说,产能调整比存货调整和价格调整更为困难、付出的代价也更大,所以,一般来说,产能调整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也更长。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分析当前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经济能否调整到位,关键看投资能否调整到位。

从2007年年末,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本次经济周期的调整期。2008年全年经济调整是以存货调整为主要内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路下滑,从2007年末的17.4%,降到2008年末的5.7%,下降幅度达到了11.7个百分点,特别是反映投资品生产的重工业生产增长下降幅度更大,其增长率由2007年末的18.4%,降到2008年末的4.7%。2009年继续沿着加速下滑的轨迹运行,2009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仅为3.8%,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下降到2.7%。这就表明,以缩减产量为特征的库存调整的力度比较大。

2008年下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开始掉头向下,除了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跳水的影响之外,企业为

了消化存货,大幅采取“降价促销”也是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增幅下降一个重要因素。从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分类价格指数来看,除了采掘业之外,其他类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分别出现了普遍下降的趋势,到2009年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了4.5%。这就表明,目前价格调整也开始展开。

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投资仍保持高位增长,是支持中国经济仍能保持快速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5.5%,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5%,2008年投资需求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2007年新开工项目较多,2008年的投资许多是2007年项目的延续。由于本次经济调整是以生产能力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这种调整既有总量调整,也有结构性调整,还包括从过度依赖外需,向面向内需转化的生产结构的调整。产能调整是本次经济周期性调整所必经的阶段。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高速增长,表明了目前中国经济并没有调整到位,更为准确地说,目前中国经济只是处于周期性调整的初始阶段,尚没有进入时间较长的产能调整阶段。也就是说,按照市场自发的调整惯性,中国经济还有较大的增长速度下调的空间,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调整到位。现在需要分析的问题是,政府的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否改变这一切。

二、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评估

如前所述,2008年下半年,中国的宏观调整政策发生了很大的转向,特别是11月,中国政府开出了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的“大单”,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2.82万亿元。按照计划,这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的“大单”分3年使用,其中2008年中央政府已经支出了1000亿元。投资的主要方向包括: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7个方面(各项投资计划见表2)。

在中国现行的统计分类中,对政府投资支出没有专门的统计,而是统归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下。这“4万亿大单”中有一部分属于企业的投资,政府只是以各种方式给与企业以投资补贴,例如,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主体应该是企业,但政府也会投入一部分资金予以支持。因此,我们也就很难分清哪些是企业自主投资,哪些是属于纯粹的政府投资。但是,无论如何,这“4万亿大单”可以起到弥补企业自主投资不足的作用,只要投资增长速度不掉,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是可能的。

从投资规模上分析,目前国家预算内的投资大约为6000~7000亿元,约占社会投资总量的3.5%~4%,国家直接财政投资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由于国家的投资项目是以政府的信誉做担保,国家的投资项目对银行的吸引力很大,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对银行来说,国家的投资项目是银行的优质资产。如果这“4万亿大单”有50%来自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今后两年每年国家预算内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达到1.2万亿左右。虽然其所占社会投资总量的比例并不大,不会超过7%,但政府的投资支出对拉动银行及社会资金的能力还是很大的。

再从投资方向上分析,这“4万亿大单”的投资中大部分属于公共工程的投资,只有较小的部分是属于对现有企业生产能力更新改造,例如,政府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支持的投资。这就可以看出,“4万亿大单”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消化现有生产能力,而不是扩大生产能力。从政府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根据“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政府把产业支持的重点放在通过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上。除了石化产业、信息产业和物流产业,政府继续扩大生产能力的意图比较明显外,对其他产业基本上是采取限制产能的态度,例如对船舶制造产业,政府就明确表示,今后3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由此可见,政府这“4万亿大单”可以减轻因生产能力调整而对整体经济所产生的阵痛。

总之,在短期内,政府现行的刺激经济计划可以起到减缓经济继续深度下滑,稳定经济运行的作用。然而,也应该看到政府刺激经济政策的局限性,不能过分高估政府作用。

首先,政府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短期政策,治标不治本。经济周期是因市场行为的扭曲造成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从长期来看,最终只能靠市场的自发调整来解决。政府的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只是短期政策,它只能在短期内通过增加总需求,防止经济自身的调整幅度过大,但不能解决长期问题。进一步说,政府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只能制止经济的继续下滑,但不能根本上使经济从低谷走向复苏。关于这一点,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注意。自1991年起,日本陷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停滞的萧条期。在此期间,日本政府曾多次推出以政府公共支出为主要内容的刺激经济计划,其规模之大是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这就造成了国家财政赤字和负债率大幅上升。到2002年日本开始走出经济萧条期时,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8%,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率达到了150%,成为发达国家中政府负债最重的国家(到2007年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率已达到了160%),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政府财政安全线的标准;与此同时,日本央行连续下调利率,到1996年以后日本央行的调控目标利率——贴现率已下调到0.5%以下,一度出现了近乎零利率,而且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目前日本经济仍未能摆脱“低利率陷阱”。可见,日本政府实行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力度,不可谓之不大,但这并没有挽救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日本的经验表明,如果民间投资和消费不跟进,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是不能将经济拉出低谷的。

其次,如果整体经济的运行过度依赖于政府的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那么,就存在着“二次紧缩”的可能性。仍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在1995~1996年间,在政府大规模推行刺激经济计划的作用下,曾经一度走出了低谷,经济增长率一度达到2.7%,达到日本各界公认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但是,由于日本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市场自发调整的不充分,导致1997年以后日本经济又陷入了“二次衰退”,1998~1999年日本连续两年出现了经济负增长。目前中国经济也存在着陷入“二次紧缩”的风险。在政府刺激经济计划的作用下,特别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就有可能出现因市场的压力被减轻,企业自身调整的动力不足的情况。企业继续实施在经济繁荣期的经营策略,扩大生产规模,而不是调整结构,一旦政府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递减,经济就会重新陷入“二次紧缩”。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当前特别要注意信贷市场的变化,特别要防止再次出现因“流动性过剩”引起的人为的虚假经济繁荣。当

前,这种虚假经济繁荣不仅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对经济体的打击更大。

另外,还应该看到,实施得当的宏观调控政策确实可以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这种以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及企业自主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相比,其效果完全不同。2009年很可能会出现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还比较好,但是,企业和个人的市场感受则较差的情况,即所谓的“宏观好、微观差”,特别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非公经济,其日子可能更不好过。另外,政府投资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挤出效应”,即大量社会资金流入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而排斥了非公经济进入投融资市场,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紧缩并存。这种情况目前已经出现。

最后,政府投资支出的配置效率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长期来看,因政府投资配置效率低下所引起的资源错配,对社会经济损害是巨大的。

三、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

——按照经济周期自身的运行规律,目前中国经济才开始其向下的调整期。2009年中国经济将会继续沿着2008年轨迹向下运行,调头向上的可能很小,即使暂时出现反弹,也很有可能在2010年以后继续掉头向下。

——决定2009年中国经济基本走势的因素还是外部需求变化和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如果外部需求继续萎缩,房地产市场不能调整到位,中国经济还会在增长低谷区间运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外部需求继续萎缩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但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调整到位的迹象。由于2008年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和房价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一些热点城市下降的幅度还较大,如深圳房价已经下降了17%。另外,政府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的投资,也会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活跃,所以,2009年在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有可能率先走出低谷。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并存。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运行的继续下滑,可能将继续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通货紧缩压力越大,政府放松银根的力度可能就越大,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转变为通货膨胀。但是这时的通货膨胀有可能并不反映在商品市场上,而是反映在资产市场上。因此,2009年股市展开新一轮的上涨行情的可能性很大。

——2009年是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正式实施的第一年,其效应在2009年表现的最为显著。因此,虽然2009年整体经济还会继续下滑,但是,下滑幅度不会太大。2009年中国经济仍能维持在8%左右的增长速度。

责任编辑:张书启

猜你喜欢
生产能力经济周期调整
经济周期下黄金价格相关性研究
工位大调整
股指震荡调整 创投概念兴起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服装企业生产流程分析及优化
浅析我国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
成思危:本轮经济周期顶峰或在2019年
18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将增500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