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培养了德国人的阅读习惯

2009-05-25 03:15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内容提要中学语文考试

王 簌

在德国的地铁上,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坐着站着,上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本书来读。调查显示:56%的德国人在他们的业余时间喜欢或非常喜欢读书;平均49%的妇女和36%的男士每年至少买过三本书;仅汉堡市中心图书馆一年就有10,795,394本图书被读者借阅,光顾中心图书馆的人次一年为4,584,976人,平均每天18,300人;全世界最大的图书展每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和法兰克福两个城市举办。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德国人是喜欢阅读的。而我发现,德国人阅读的习惯却是中学语文老师培养的!

德国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小学以外,中学语文没有课本。不是没有统一的语文课本,而是学生根本没有课本。上语文课时,老师给学生发讲义。所谓讲义,其实是一张张再生复印纸,学生用一个专门的夹子存放老师发的一张又一张的纸。老师上课讲纸上的内容,学生讨论纸上的内容,大家都习以为常,只有像我这样的外国人才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感到新奇!除讲义外,老师一本接一本地发小说给学生读,读小说贯穿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上帝先生,我是安娜》(Hallo,Mister Gott,hier sprieht Anna)是刚进人中学的五年级学生的读物。这是一本从英语翻译成德语的小说,描述了伦敦街头一个五岁的弃婴安娜眼中的上帝与世界,微笑与恐惧,友情与悲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小说童话般的语言,让学生在自己能体会到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纯真与善良。

学生接下来的读物是中篇小说《钟熙》(SUMCHI)。这是一部描写青少年生活的小说,SUMCRI是小说主人翁,一个小男孩的名字。老师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读小说,读完后考试,写这本小说的“内容提要”。德国的“内容提要”,不同于国内语文课的“中心思想”,不能以一、二句话高度概括,而是像国内小说的序或前言。小说只能在课余时间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没有告诉学生这本书该如何读,也不告诉学生小说中哪些章节是重点,哪些描写应该特别注意。但是老师会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如何写“内容提要”,以及写“内容提要”的要点和步骤。老师先从一篇短文章开始,然后一步一步发给学生不同体裁的长文章或短篇小说,最后以考试的形式写中篇小说的“内容提要”来检查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

对于中学高年级的学生,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先提供两本小说供学生选择,一本是《疯狂》(CRAZY),一本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喜欢古典文学的学生可以选择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喜欢古典文学的学生自然选择《疯狂》。中国读者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名著,而《疯狂》的作者是一个天生偏瘫的16岁的男孩(德国的韩寒)。小说反映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父母、对学习、对社会、对性的看法和浮躁、叛逆的心理及行为表现。读完了小说,学生必须写一篇书评。对于学生写的书评,老师不评判学生观点的对错,只看是否评出了小说的特点。因为德国九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写“文学评论”。

读完了《疯狂》,老师接着又发了一本《梨树下》(UNTER DEM BIRNBAUM)。这是一部侦探小说,通过阅读侦探小说,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小说细节的描写。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Der Richter und sein Henker)是10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一)学生读的第一本书。通过读这本书,老师希望学生了解法律与道德的冲突,认识到法律在某些情况下的虚弱和无奈。作为考试,学生必须写一篇“刑事小说与侦探小说之间的区别”。考试结果出来,几乎没有人得高分。一是这本小说本身很难读懂,二是刑事小说与侦探小说之间的区别很难分析得那么透彻。

10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一)高中毕业考试的书是《雅格布的谎言》(Jakob der Luegner)。《雅格布的谎言》是一部长篇小说,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文学形式——废墟文学的代表之一,作者是小有名气的DAEREN-MATT。小说描写了一个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小市民雅格布散布的一系列谎言,带给人们希望及毁灭的故事。表现了生活在纳粹阴霾下的犹太人的悲惨遭遇。

老师发书的时候告诉学生:半年后全市高中毕业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就考这本书,考试的体裁是议论文。但是,考什么?怎么考?老师无可奉告。为了考试,学生除了必须熟读小说,了解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希特勒之所以能够上台的法律条件和政治土壤。集中营的由来。犹太人为什么惨遭杀害的历史原因等外,还需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求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动因:经历了二战的许多德国作家,因为自己属于曾经被希特勒统治过的民族而深感内疚。他们准备把祖国的所有缺陷默默地承担下来,他们对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的滔天罪行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深刻地反思。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读这本小说,也没有给学生讲解这本小说,但老师在给学生一张又一张的讲义中详细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和引发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并且带领学生参观集中营。同时,历史课也配合语文课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这一切都有助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希特勒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像这样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灭绝人种的做法,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是令人发指的!

半年以后的考试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考试题目以抽签的方式确定,同一个班的学生。考试题目是不一样的。所谓的统一考试,只是在统一的时间,考同一本小说而已,考试内容并不是统一的。

10年级高中毕业后,对上大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科学校或职业学校,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留在中学继续读书的11到13年级学生,是准备进入大学深造的。这一阶段相当于英、美学制的大学预科,此时学生学习什么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但是,语文是必修课。此时语文的教学内容开始涉及意识流小说、戏剧和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席勒的戏剧《玛丽亚·斯迪娅特》(Maria Stuart)、古希腊悲剧《俄底甫斯王》(Koenig Oidpus)等,歌德的《浮士德》(Faust)是把语文作为主修课的学生的必读之物。

不是所有的德国学校都读同样的小说,但学校会以州、市教育局的教学计划中推荐的书籍为标准选择学生的读物。虽然各个学校选择的小说不同,但是对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训练目的是相同的。

德国中学生所读的小说或戏剧,不是节选或片段。而是全本。并且,读完一本必有考试,考试内容只有写作,没有填空、改错或其它形式。老师在学生的写作中综合检查学生对字、词、句及语法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写作中提高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表现形式。

由此可见,德国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从欢乐的喜剧到严肃的悲剧,人生百态,世态众相,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让学生从不朽的经典中吸取真正的价值,引领学生发现平常生活中MACHTSICHTBAR(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阅读其实是自我学习,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一生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德国中学语文老师对德国人阅读习惯的培养,功不可没!

猜你喜欢
内容提要中学语文考试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提高科技图书编辑加工质量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清唱剧《以利亚》中两首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研究
提倡“内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