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的角度谈“礼貌现象”

2009-05-25 04:25朱冬碧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摘 要】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应该遵循礼貌这一普遍原则,然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衡量标准及表达方式,本文依据Leech“礼貌原则”,通过比较英汉文化中礼貌观念的异同,深入剖析了东西方文化中“礼貌现象”的不同内涵,以期减少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增强文化差异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礼貌是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习得或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规范。可以说,所有文化要求并且重视礼貌。虽然礼貌的概念是普遍的,然而,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文化是形形色色的,礼貌原则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及礼貌准则的差别,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标准及表现形式。事实上,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性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本文试着用Leech“礼貌原则”的理论,对东西方文化中“礼貌现象”的不同内涵及做一些比较和分析。以期减少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增强文化差异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Leech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

礼貌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手段,它在言语交际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普遍遵循礼貌的原则。Leech根据英国文化特点,从语用学和人际修辞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表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性准则(agreementmaxim)及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其中谦逊礼貌原则的作用在于能够使谈话人之间保持一种友好关系而使谈话进行得顺利。他认为根据这些准则合理使用语言就可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但同时Leech也指出,“东方有些文化社团(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重视谦虚准则;操英语的文化社团尤其是英国更重视策略准则和反语准则;地中海国家更重视慷慨准则,而不太重视谦虚准则。”

在礼貌原则总的框架之下,根据我国的文化特点、社会习惯、行为准则和社交方式等,顾曰国先生提出了五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贬已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贬已尊人准则”又是汉文化礼貌中的核心部分。

可见,这些不同的礼貌准则是礼貌原则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具体表现,即礼貌语言的文化差异性表现。

二、礼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英汉两种文化中“礼貌”观念的异同

(1)“贬已尊人“观念的异同。贬己尊人是最富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讲究礼貌。“贬己尊人”是较低看待自己,而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低己高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贬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而在英文化中它的意思是“减少对自己的表扬,而不是根本不要自我表扬”,因为西方式的谦虚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的。

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例如:

① [WB]A:“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DW]B:“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② [WB]A: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DW]B:Thank you.”

在上述两例中,应该说在各自的文化中,应答都是自如的,恰当的。西方人一般趋向于接受称赞,接受式和缓和式是西方人用以回答称赞语两个主要语用策略。可是,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英美人交流,则会造成交际失败。因为英美人会把中国人的“否认”看作是对谈话对象的无礼,或者把表示谦虚的自贬看作是自卑或言不由衷的虚伪。反过来,中国人也会把英美人的应答方式看作他们不够谦虚。

中国人的“卑己尊人”还表现在公开的讲话开场白的措辞方面。不少中国人包括领导在讲话前,总要客气一番,说“我没有什么更多的好讲”或者“我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好讲”,或者“我的讲话会浪费大家的时间”等等,意思是自己很谦虚。然而类似的话产生的语义会使外国人大吃一惊,或莫名其妙,他们觉得既然“没有什么好讲的”“会浪费大家的时间”,那还讲什么呢?

另外,在敬语和谦词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也有很大区别。英语中表示尊重和礼貌的方式远不如汉语中那么多,如汉语中的“请教”、“高见”、“贵姓”、“拜读”、“鄙人”、“拙作”、“愚见”、“寒舍”、“薄酒”等敬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2)日常见面问候、称赞、道歉、体贴等方面观念的异同。

A.见面问候

千百年来,中国是一个重农耕的社会,群体本位的思想在中国深入人心,这要求人们必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在集体劳动中需要对方的合作以及其他人的支持。因此,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突出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强调集体作用,人们不觉得有什么隐私。英语文化受到古希腊哲学思想和基督教的影响,加上西方社会是个重商主义的社会,重商主义是个体本位的温床,人们追求平等、自由、独立,因此英语文化中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个体主义。西方人追求自由,注重个人的权利和独立,认为尊重个人自由的权利的言行才是礼貌的。其礼貌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协同。

在这种不同的背景下,“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doing?”类似的句子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在英语中就不受欢迎,有刺探别人的隐私之嫌。

B.称赞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文化中,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和效果。

例3.

①Mary:Good morning,Rose.

②Rose:Good morning,Mary.

③Mary:You look much more sexy in this new skirt than before.

④Rose:Thank you.

例4:

⑤Joan:You look much more sexy in this new suit than before.

⑥Li Ping puzzled:but I am not sexy.

Joan embarrassed:uh...

例3中③与④的对话中,Rose接受了对自己的赞美,并向赞美者表示谢意;而例4中,由于异文化因素作用于会话双方的语行为与会话隐含,Li Ping与Joan的会话最终以方的窘迫和困惑而结束。文化背景不同致使会话方对“美”的感悟产生差异。在美国文化中,sexy味着美;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端庄秀丽,杨柳腰,鸭蛋脸,柳叶眉……”为美的标准。

C.道歉

在英国,当两个人不小心相撞,你会听到两个人同时说“Sorry”,这跟中国的情况就大不相同:首先找出这是谁的错,然后犯错误的那位向另一位道歉。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是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源。英国人认为自己可能犯了错,尽管真相还未明了,所以他会为自己可能的错误道歉。而中国人要在清楚地知道是自己的错后才会道歉。

D.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取决于各自对“老”的态度。在中国,人们认为老人有经验,他们对社会贡献很多,值得尊敬,而老人们也以此为荣。但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老人没用,他们过时的知识是被淘汰的,所以老人都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作老人对待,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这是由于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年龄问题的不同态度造成的。

三、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打交道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礼貌问题。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文化内涵,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在交际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礼貌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前者指礼貌具有文化特定性:某些言语行为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礼貌,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粗俗无理;后者指语言礼貌存在于所有的人类语言当中,而且约束着说话者在社会交往中的言语行为。英语国家有关礼貌的社会标准体现了其公众普遍拥有的对礼貌的历史性理解。每个社会都有一套特定的社会准则,这些准则是由精确程度不同的规则构成,对一定境况中的某种行为、事态或思维的方式进行了规定。如果某种行为跟该准则相一致,就会产生正面的评价即被视为有礼貌;而违背社会准则时,则会产生负面评价即被视为无礼或粗俗。因此,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一切皆源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

2、努力学习和理解交际双方的礼貌语用准则。

既然礼貌原则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礼貌准则去评判他人的礼貌现象,也不可能完全用他人的礼貌准则来约束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的语言,而且要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文化内涵及差异。了解外语交际中常用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我们在跟操英语的人打交道时,可以用中文“你好!”或用英文“Hello!”“Good morning”等,而尽量避免中国式的招呼语“吃过了?” “上哪儿去?”。换句话说,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很重要,但在语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最好是做适当的谦让和回避。在实施交际过程中,最好采用对方的礼貌语用原则。这样做能表现出对对方文化的应有的尊重和坦诚合作的良好意愿。要求自己向对方靠拢、为对方着想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礼貌的表现。

四、结束语

总之,如果我们想跟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话,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的语言,而且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在交际过程中,尊重国际惯例和国际交往的礼仪准则,了解和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做到谦虚谨慎,又不卑不亢,使交际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Leech,Geoffrey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 1983.22-23.

[2] 毕继万.1996.“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

[3] 顾曰国,1992.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4).

[4]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180.

【作者简介】

朱冬碧(1966-)女,汉族,讲师,本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公外教学.

猜你喜欢
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简析好友对话中的不礼貌语言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