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应当确立的正确理念

2009-05-28 07:48李忠志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中学师生信息化

李忠志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九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标志为发达地区的“班班通”、次发达地区的“校校通”和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然而,从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来看,问题还相当多。用比较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是广大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的热切期盼,也必将对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农村中学教育信化应当确立如下理念。

一、正确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对系统进行信息分析。信息分析时必须依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关于“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的有关规定,以确保信息分析的规范性、完整性,为实现信息的“动态演化”和交换、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应当明确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一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必须先行规划,再分步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三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标志。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二、正确理解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效地促使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教育信息化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育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就是实现网上学习,实现CAI学习……,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以上的效果,但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必将使教育信息化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批评和抵制。

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由此,迫使教育者采取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同时教育者也要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刺激下顺应教育变革的姿态。另一方面,出于对教育现状的不满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育改革之路,其中有一种思路就是相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这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来谋求教育变革的姿态。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

三、正确认和识处理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有关经费的问题

现代学校的运转,经费的调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教育信息化过程的经费投入往往数额巨大。故关于经费的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信息化过程的各个环节。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怎样获得经费来源,怎样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是我们不得不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问题。

(一)国家财政投入应当成为经费的主体来源

农村中学几乎全是公立学校,经费投入的责任天然应由各级政府来承担。特别是农村初中,其教育信息化经费必然应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县以上政府财政专项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同时,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不是一劳永逸的,特别是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旧产品的淘汰是非常迅速的。要推动教育信息化,就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应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中央、省、市、县各级对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投入。

对于教育教学过程信息化的软件资源开发,更是应由国家承担主要责任。其实,全国有很多的企业瞄准了教育软件开发这个目标,想从教育信息化这个市场分得一杯羹。但如果不统一规划,不但标准难以统一,而且重复投资是相当严重的。为此笔者呼吁,当务之急是国家应像编审出版纸质教材那样,由国家直接投入一部分资金,组织企业招标,按照统一标准开发一套核心的而又是开放的多媒体教材与备课系统,低价向全国发行。这样会带来以下一些效益:一是软件易符合统一标准,基于这个标准二次开发的资源也能方便地交流与共享;二是对全国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的作用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也期待着校园网、城域网、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网早日建立,而在网上流动着便于一线师生教学、便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便于教育科研部门研究的大量而有效的信息。

(二)经费投入时应处理好两个比例

农村中学在国家财政经费投入的支持下,就应当把功夫用在用好经费,发挥效益上。一是处理好各阶段的经费投入比例。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考虑今后维护、运营、管理、维修、补充、升级、换代等持续发展所需的经费,以确保项目在实施期内有常规性经费支持,确保其良性运转。二是处理好各板块的经费投入比例。国外一般都是4:3:3,40%是硬件、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的培养。而我们国家的现状是9:0.5:0.5,90%是硬件、5%是软件、5%是人才的培养,学校承担任何信息化项目,都是规定钱要用于设备硬件的投资,只有极少数可怜的钱用于人员费用,结果造成一些单位不切实际购买设备,几万、几十万的设备闲置浪费。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和产品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教育信息化要持续发展,投资思维的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这两个经费比例处理好了,经济杠杆就会很好地作用于教育信息化过程,才会有效改变“重硬件、重建设,轻软件、轻维护、轻升级、轻培训、轻应用”的格局,才会真正推动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持续发展。反之,若农村中学的教育信息化重蹈覆辙,劳民伤财,是政府和学校、师生都输不起的。

(三)必须把经费投入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如何解决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是摆在每一个农村中学领导面前的共同难题,但不能因为资金的问题把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搞错了。不同的思考,就有不同的结果。早期,不少学校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没有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其它方面一再挤压,挤出了部分资金,解决了教育信息化起步的最基本的硬件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学校虽然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回收,但学校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必将是一个经常性投入项目,绝不是一次性投入就一劳永逸了。因为各种设施设备都存在较快的升级换代问题,这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鲜明特点。在投入的同时,是应该关注效益的问题,但教育信息化的投入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其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

四、必须树立以师生为本、以应用为本的理念

全体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是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全体师生又是教育信息化共建共享的主人。教育信息化,必须树立以师生为体的理念。尤其是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必须考虑农村中学师生的特点。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提高学生素质,关注学生发展为本。这既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也应当是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以学生为本,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及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以教师为本,就是以关注教师的需求,关注教师的发展为本。教育信息化以教师为本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决策过程中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为本,大力贯彻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教师中全员、分层次开展普及培训与提高培训。

以应用为本,就是以师生在教育管理、教学过程、后勤服务、校园生活等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应用为本。以应用为本,要把握实用、够用、好用、用好等几个方面的原则。

首先,要处理好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的关系。数字化校园的意义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拓展传统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其次,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是前提。要按资产管理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维护好信息技术硬软件资源。从设备和软件购进到安装调试、竣工验收、到规范的使用登记、维护维修登记、按规定折旧减值,直到设备报损或软件升级换代,都应建立严格的档案。要高度重视日常的维修、维护,重视对信息化设备和资源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

第三,软件资源的建设和充分利用是关键。农村中学要在建立自己的资源库的同时,积极共享其他优质资源。针对农村中学资金缺少的情况,除由上级开展和配置外,一是应力所能及地购买一些;二是应鼓励师生购买并交流使用;三是鼓励师生从网上搜寻、下载;四是自主开发和加工改造一些简易适用的小软件,宣传自己,服务他人。

第四,完善的制度是保证。通过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建设、管理、维护、使用、培训是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的保证。特别是农村中学,既要一套制度来规定普及措施,又要有一套制度来激励广大师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地、广泛地、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设施设备和资源,要大力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大力推广优秀师生的经验。

总之,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好思想、规划、经费、设备、软件、培训、管理、应用等一系列问题,使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助推剂。[e]

(注:本文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 401132)

猜你喜欢
中学师生信息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麻辣师生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信息化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