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2009-05-28 07:48马启迎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荒漠化案例探究

马启迎

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案例教学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因此,案例教学能体现出以下五方面的作用:

1.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

3. 借助于案例,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4.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5.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学习反思的方式。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一方面体现出是一些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的事例,而这些事例正是别人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是原理与案例有机结合的典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程中的典型案例。

例如,在学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必修三中的课本案例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进行如下的教学程序:

1.展示案例

展示“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和荒漠化的景观图作为案例,能渲染、烘托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在能力培养方面,通过空间分布图的展示,使学生建立一种空间的概念,从而意识到“荒漠化”这种环境问题分布的广泛性;景观图能直观反映荒漠化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这样能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案例展示的方式有多样,但针对地理教学内容,以各类地图这些直观形象的资料作案例,能凸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学的效度才大。

2.设置疑问

根据上面的案例,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什么叫做荒漠化?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这是浅层性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因此属于知识性的探究。

②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前一层次的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

③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

设置疑问是对案例与教学内容进行的联系,以使学生在接受案例的过程中高效地提取出最有用的信息,缩短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尽快架构起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问题设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看,使学生在案例中感知地理问题、从地理事象发现地理问题,然后进一步去了解地理问题的特征,探究地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因为,学生只要参与到其中的话,他们就经历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能力的逐步提升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3.组织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前后四人分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学生利用“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西北地区主要沙地和沙漠分布”图、“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等资料,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讨论、批评、切磋、补充,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中的问题,分析、推导,从中发现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并针对性地运用地理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地理现象、特征与成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化知识。

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一方面不断学习新的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问题,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这一阶段案例作用是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机会,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他人的成果,学会通过合作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

4.组织班级交流

各小组长代表本小组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观点,教师和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教师要控制好全局。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分析总结

教师和学生以纲要的形式总结出荒漠化的过程、成因和危害。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知识结构完善,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总结出案例本身所蕴含的地理原理,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积累分析、解决的经验,不断提高能力。

总结案例的方式也有多种,笔者凭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以知识网络表的形式较好。因为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复习。

6.拓展、延伸

展示“世界荒漠化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描述荒漠化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相对应的规律,分析非洲荒漠化形成的过程、原因以及防治的措施。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把前面案例中总结出的原理应用到新的探索,实现应用方法上的迁移,以充分利用案例情景整合、构建知识,开阔思路和视野,使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

以上案例教学实施的各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环节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都有所不同。要使案例教学达到目标,关键在“设置疑问指导”这一环节。设置的疑问一定要能体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设置的问题能起到点拨思维的作用。上述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大量的图表信息,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认识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学会用地理思维方法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

“分析总结”这环节是案例教学的目的环节,探究出案例所蕴含的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并应用这些原理或规律去解决生活和社会出现的地理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然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案例虽然典型但毕竟有限,而且有些案例离学生的生活还很远,没有一种熟悉感,使案例教学的效度就未能很好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编写一些学生熟悉的案例。

例如,在地理必修I“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中,通过对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可以体会到案例教学的独特的作用。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够使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并探究成因:如阴雨天的时候,他们会去观察降水的特点,考虑降水产生的原因,并判断属于哪一种降水类型等。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对于知识连贯性强、基本概念的灌输等方面的知识,案例教学就无法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必修一的自然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相对比较少。课堂教学中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追求,力求做到教学目标的最高的达成度。[e]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 277000)

猜你喜欢
荒漠化案例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