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

2009-05-28 07:48冯长美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个性化文本阅读教学

冯长美

随着各专家人士对新课改形势的深入研究,语文课改也有了长足发展,并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但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莫衷一是。作为新课改浪潮中的一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笔者谈一下对阅读教学工作的一些浅见。

一、新课改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二、当前阅读教学的几个误区

1.教师代替学生提出问题

这里很自然地要涉及到“问题到底该由谁生成”的问题,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阅读是有目的性的,但就阅读一篇具体作品而言,没有人会带着作品的线索是什么,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之类的问题去阅读,更没有人是为了印证别人对文本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意见去阅读。不然,一千个读者怎么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带着教师预设的问题去读书,去钻研,貌似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实则加重了学生阅读时的心理负担,无异于背着石磨去看演出。

2.教师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传统的解决问题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结果的直接呈现。此形式也有两种,即直截了当地“告诉”式和直来直去的互动“问答”式。前一种形式很明显对完成教学任务来说是高效的,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又是搞笑的。后一种形式通常是问题出来,学生回答。答错了,自会有其他学生接力,直至正确答案出笼,这样一来,一个问题通过数个学生的共同努力终于解决。

另一种是启发、点拨教学。这是当今课堂上最为流行的教学方式。启发、点拨当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万能和必需。当它们完全出自教师课前的精心的预设,充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它们成为教师主宰课堂的一个借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时,那么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应当受到怀疑和挑战。

三、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探讨

以上两种情况看似是有“活力”的,但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了解:那只不过是少数同学的固有知识汇报,少数精英同学的才智炫耀;即使有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豁然开朗”,也是被教师的点拨启发牵着鼻子走的,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思维活动,其自身的独立思维、理性思考和创造潜能实在很难有机会得以培养和激发。那么到底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个性化阅读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阅读应该是一个让学生思维充分涌流的过程

在阅读时,学生应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注入到文本中,使其成为文本意义的一部分。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文本的潜在意义是读者阅读时实现意义的前提条件。高层次的阅读,绝非是仅仅探询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表层的解释文章的结构,而是作者和读者指定灵魂拥抱、心灵对话。他需要双方都敞开心扉,倾注进全部的生命意识,以最终达到交融与同构。也就是说,阅读作为对生活的一种间接参与,需要热情,需要好奇,需要用放松的心态去体验他的奇妙魅力和无限乐趣。让答案更宽容,让分数不再沉重,这体现了一种教学的气度,也意味着学生的阅读从此将变得五彩缤纷。

2.多激活学生的心智是教学艺术的永远追求

“警惕活跃的课堂”是当今课改评价中比较时髦的说法,反映了课堂活跃表面下的空洞与虚无。在此种课堂上,学生除了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大吼大叫以外,别无所学。但是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激活”首先要善于唤醒,学生通过与生活发生的联系是“意识”层面上的一种“加入”或“参入”,它的这种意识烙下了以往现实生活的深深印迹。这种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必然会不断叠加进阅读中,成为学生解读文本获取心智必不可少的一种动力和帮助。因此,只有唤醒记忆中沉睡的生活,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作者跨时空的对话成为可能,才能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碰撞。

其次要激“疑”,通常说,“我思故我在”。因此,阅读教学要在“疑”字上大做文章,于无疑处问究竟,才能体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精彩的设疑,所谓“一招活,满盘皆活”!

3.给学生个性思考、领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着其对文本的接收。教师们却常常忽视这样一个基本规律,用一成不变的统一答案去约束和要求个性各异的阅读主题,把文本的作者看成是绝对的智者,把文本的思想看成是完全正确的理论,留给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容不得与文本相左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一种愚昧的文本简单崇拜。

“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使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思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尤其在当今这物化日益严重的社会里,学生对自然的感觉、对弱者的感觉、对劳动的感觉、对尊严的感觉、对自由民主平等的感觉日益淡化,教师必须借阅读教学这块阵地,不断地借新的力量打动学生心灵,使他们体验文本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

4.学生与自我对话,在体验反思中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学生的阅读活动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当然,这一切必须在符合时代的要求、维护人类的正义、倡导人性中真善美的前提下,让学生在不断的感动中形成抵制恶丑、追求真善美的美好人性。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还不是很成熟,但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有关语文教学评价的问题。由于目前语文考试只是一种形式,统一的考卷、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地点严重束缚住了学生的个性,当然也就不能很顺利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因此,教师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拥有一个有力的可以旋转的支点。[e]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五中学 250000)

猜你喜欢
个性化文本阅读教学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