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2009-05-28 07:48蔡秀荣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笔者效率历史

蔡秀荣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情况,主要在于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激趣引入新课

在课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是学生驶向知识海洋的动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例如,在讲《改革开放》这一课时,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一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听完了这首歌后,问同学们:“歌曲中有一位老人,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明白了。”由于同学们被歌曲的意境感染了,带着这些疑问,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教师可充分运用多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历史录像、录音、影片、地图等,再现历史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境的熏染中陶冶性情,活跃思维。还可制作课件,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精心绘制解说词等,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

如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通过电脑课件展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掠夺中国的金银财宝,搬不动的贵重物品就销毁,并火烧了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也使学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使学生们认识到现在应该好好学习,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富强起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免遭外敌入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启发探索新知

富有趣味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到问题圆满解决。

例如,在讲《西安事变》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蒋介石在反革命叛变时,残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日本侵略中国后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于敌手,并继续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现在抓住蒋介石,为什么要把他放了呢?”同学们分成杀蒋和不杀蒋两大派,踊跃发言,分别陈述自己的理由。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为全民族、全人类谋利益的,以大局为重,不计私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从而使学生们真正明白了不杀蒋介石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四、巧设情境,激活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基本活动方式,因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巧设情境进行练习,使学生玩中有学,乐中有学。

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时,由于没有一条贯穿本课始终的线索,内容比较零散,使学生了解宋代的衣、食、住、行比较难,不容易掌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笔者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依据教材上提供的北宋衣、食、住、行的情况,凭自己的喜好选择组合,但是要让学生注意选择的衣、食、住、行、方式必须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出现的。学生们对这样一道题产生了好奇,经过讨论、思考后,个个跃跃欲试,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自己穿着精美华丽的丝绸衣服,住在富丽堂皇的四合院里,吃着鸡鸭鱼肉,出门乘着轿车。”也有的学生说:“自己穿着黑白两色的衣服,住在低矮的茅屋里,出门步行,或乘驴车。”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北宋时期,统治者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具有不同的特点。

五、重视课堂小结

好的课堂小结能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但这绝不是教师只凭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结果。它需要教师增强对课堂小结的设计意识,挖掘教材,对这一环节精心设计、创新。笔者经常采用的小结有以下两种:

1.图表式小结

对于知识内在联系较强,对比明显的,或者是容易混淆的问题,可设计成图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化理解概念,完善知识结构。

2.承上启下式小结

例如,在学完《伟大的转折》这一课后,给学生们总结时强调这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并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那么什么是“改革开放”呢?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诱发出来,为探根究底,会提前预习教材,为下一节学习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以上几个关键环节,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e]

(山东省武城实验中学 253300)

猜你喜欢
笔者效率历史
老师,别走……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历史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