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小学生的“成人化倾向”

2009-05-28 07:48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成人化心理健康儿童

王 宇

一些未成年人问题研究专家分析,因气候变暖、营养均衡丰富等原因,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比祖辈和父辈提前了1~3年。儿童懂事早了,加上影视传媒等社会因素影响,导致儿童成人化倾向明显。本文将对此问题做些分析,希望能引起学校、家长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能给予以正确引导。

一、社会道德舆论的宽容,是中小学生成人化的“催化剂”

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会照顾、帮助别人,能说会道,能办理一些大人的事情,认真学习并初步掌握某种技能,为别人保守秘密、分忧、承担责任等行为是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所能做的,这些要求已转化为一种社会舆论对好孩子的评价。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要求与评价往往注重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行为的动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去做”还是“装着去做”,这一点舆论似乎要比对那些“不能做”或“不会做”的孩子的指责宽容了许多。

另一方面,“压力大”、“竞争激烈,孩子不容易”的话语,绝大多数人应该不会觉得陌生。当孩子们做了一些明显出格的事情却因为其出发点的种种“苦衷”而获得谅解。综观各地中考、高考前期学子的很多表现,不能不说是舆论的纵容。

二、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责任的忽略加速中小学生的成人化

首先,中小学生一年要面对的假期长达180多天,社会的影响力有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显得苍白。课堂上给孩子一个明朗的世界,一出校门却是粉红的灯光,一个相对纯洁的周边环境尤其显得重要。

其次,社会的发展,使物质条件改善、娱乐场所增多,在客观上方便了中学生的单独交往。电话、电脑的普及,网吧、游戏机房、迪斯科舞厅等的诱惑,以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都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冲击。

再次,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的缺失,使法律形同虚设。《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一些消费娱乐场所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各地制定的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也对有关消费领域接纳未成年人有严格的限制。这是法律设在商家的门槛,但实际上形同虚设。为了赚钱赢利,一些商家忽略了社会责任,没有了起码的职业道德,甚至连国家法律也置之脑后。

三、父母的影响,家长为孩子“量身定做”,造就孩子的成人化

第一,家庭教育世故化。现在有不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告诉孩子要多长心眼,与人沟通不能完全推心置腹,交朋友时要找和自己层次差不多的小孩,要听教师的话、不能惹教师不开心等等。选班长拉选票,家里会让孩子捎上巧克力、牛肉干供孩子回校分派;遇到教师的生日或教师节,家长往往会为孩子花上几十元去给教师买礼物。这些现象在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中出现已是不足为怪,教育的世故化十足。

第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有的孩子在四五岁时就能认识几千个字,会背几百首诗,每当有来客或公众场合时,家长就会让孩子当众表演,自己在一旁洋洋自得。这种现象在很多场合已屡见不鲜了。

“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不少家长的共同心愿,对孩子的教育已不局限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选定专业发展方向,甚至不顾生活条件为孩子购置乐器,高薪聘请家教等,把儿童早期教育推向成人化发展道路,体现家长教育的功利化趋势。

第三,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得当的教育方法、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家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孩子的问题。无论是留守家庭的增多,还是离异家庭的增多,许多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或私人托养,父母与孩子间交流时间变得很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只能局限于一般的说教,缺乏一种平等的、真诚的交流,这对许多中小学生的影响几乎为零。

四、越是“小大人”越招教师喜欢,学校教育是成人化的温床

第一,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现实的情况是教育已让教师们的精力主要放在追求升学率、分数上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上,教师们还有多少精力去细致地、有针对性地去与学生沟通呢?孩子表现得越像个“小大人”,在学校就越能得到表扬和赞赏。懂事、会看眼色、学习好的孩子自然会得到教师的喜爱。

第二,教学评价的成人化。很多人都指责现在的公开课成了表演课,排练了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会显得很流畅、完美,在特定条件下设计的深情细节甚至可以能强烈地刺激听者的泪腺。用成人化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在这种“表演秀”中尝到“甜头”的孩子,很容易把打着成人印记的表达方式“学到家”。

第三,以德育教育取代心理教育。目前的德育教育模式、目标的成人化已十分严重。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将学生成人化,采取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发展水平,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等等。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往往是借鉴德育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常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是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身心是否能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将产生深远的作用。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迫切。

由此可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是中小学生成人化的重要原因。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曾说过:“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现在不少学生越来越会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为此,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触摸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自身独立价值的存在,就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进行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剔除孩子心目中的社会阴暗面和不良风气,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e]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中学 222002)

猜你喜欢
成人化心理健康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