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分析及对策

2009-05-31 03:02覃承贤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覃承贤

【摘要】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愈发艰难,究其原因,主要与社会、经济转型,社会价值观变化,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不成熟和就业观念较落后等因素有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就业观,通过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关键词】 就业难价值观等级观念就业观就业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解决就业难只靠当前的一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应急政策是不够的。本文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社会及政府

1. 社会、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导致传统的就业主渠道吸纳人才能力的下降。政府因为机构臃肿,本身就需要大幅度精简,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编制的问题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这使传统的就业渠道吸纳人才能力下降。

企业实行改组、改造、改制。成千上万能够安置大批劳动力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因经济效益不佳而被关、停、并、转,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就大大减少。2008年4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愈发严重,一些外向度较高、产业能级较低、低端产能明显过剩的行业相继遇到困难,大批外资企业、外向型企业倒闭,就业渠道减少。

2. 中小企业发展遭遇“瓶颈”。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近80%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遭遇发展“瓶颈”。一是中小企业贷款条件严、融资成本高。二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机制不够健全。三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3. 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受到多方面限制。一是民营企业面临进入传统垄断经济领域的巨大障碍。据估计,如果放开某些垄断行业,至少可为社会提供2 0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仅金融业的多元化发展就可新增1 000万个以上的知识型就业岗位。

二是民营企业面临社会事业服务领域的巨大进入障碍。目前,如果允许民营企业公平进入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服务领域,其创造的增量就业机会将超过3 000万个。

三是民营企业面临在竞争性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民营企业不仅在汽车、钢铁、矿业等重要竞争性行业的发展受到种种约束,而且在一般竞争性行业的经营也受到诸多的限制。如果民营企业在竞争性领域能够公平地享受到与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制度环境,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每年就可新增就业岗位1 000万个以上。

4. 社会价值观、等级观念。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很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不愿到民营企业就业,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官职及政治待遇成了人才流向的坐标。在现行体制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官位等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5. 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劳动部门管理。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就业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二) 用人单位

1.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用人单位或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不愿投资员工培训;或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能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的某一方面的能人。用人单位往往只看眼前利益,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2. 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

3. 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三) 大学毕业生

1. 诚信问题。部分大学毕业生不遵守合同和协议,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纪律散漫,毫无组织纪律性,这些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近几年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且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基础和专业知识;缺乏与人沟通、与人协调的能力和再学习能力。

3. 大学生自身定位有偏差。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大城市,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四) 高校

1. 高校发展规模过快,专业结构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更显突出。某些高校在利益驱动下,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顾自身的办学能力,纷纷开设“短、平、快”、高经济收益的“热门”专业,不仅造成了部分专业“人才”的粗制滥造,而且从数量上迅速趋于饱和,甚至供大于求。

2. 师资力量薄弱。一是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方式单一;二是教师缺乏实操技能;三是教师知识滞后,知识面狭窄,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掌握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技术;四是教师缺乏再学习的能力。

3.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4. 高校实训设备、实训基地缺乏。一是政府投入有限。二是高校本身的体制,决定了高校难以融资。

二、 对策

(一) 政府方面

1. 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一是就业应先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应向安排就业倾斜。相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在劳动者就业中的责任尤为重要。这种责任要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中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增长。

二是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政府的疏导十分必要。政府要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

三是政府在行动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地方就业。

四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企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政府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为在其他行业就业的劳动者提供保障,增加企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2.推动投资需求增长和经济总量扩张,增加就业岗位。国家应加快电信、航空、银行和运输等垄断部门的改革步伐,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允许民营经济逐步介入。

3. 重塑社会价值取向。一是不断破除浓厚的官本位意识。二是开展一系列以创新创业文化为主题的宣传工作。积极营造“尊重创业、理解创业、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通过创业典型的先进事迹,向周边群众传播先进的创业理念、方法和精神,形成人人想当老板、争当老板、能当老板的氛围。

(二)用人单位方面

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用人单位应抓住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促进企业人才升级和知识升级。

2. 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用人单位应根据就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合理配置所需人才。同时尽可能地给予大学生机会,满足他们的职业需求,才可能满足用人单位自身人力资源内部增值的需要。

3. 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要从对单位负责的角度考虑,敢于排除各种阻力和关系网,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三) 高校方面

1. 高等学校要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锻炼。高等学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同时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培养学生积极、务实的择业态度,使学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增强信心。

2. 高校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高校必须建立由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

3. 高校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手段和就业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通过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4. 高等学校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运营实体,面对买方市场,高校要学会运用市场营销学的方法,担负起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毕业生的职能。要根据整个经济环境大背景,积极研究、预测未来几年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并能大胆研究未来人才需求新趋势,超前培养出适应未来职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新生.构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体系[J].湖湘论坛,2006(2)

[3]李丽,蔡红梅.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

[4]易忠.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

(责编黄鸿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