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及新闻教育

2009-05-31 03:02徐晓红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五四

[摘要]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界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以报刊为主要阵地,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中,积极主动地担当历史重任,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勇敢战斗,冲锋陷阵,向旧文化、旧制度发起猛烈攻击,有力地促进新闻事业的改革及新闻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关键词]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 新闻教育价值取向

一、 新闻事业的启蒙与发展

“五四”时期的新闻学启蒙者,投奔新闻学启蒙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多是受了儒家传统中的实用理性的影响,他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认识 ,如梁启超所说的“报馆有益于国事”。但梁启超只是我国新闻学史上的一位过渡人物 ,因为在他那里 ,新闻学始终都不是“学”,而是“术”。梁启超著名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结语 ,表达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心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正是这种儒家士大夫的政治胸怀 ,使他们时时处处把现代报纸与“国事”联系起来。梁启超虽然代表了中国新闻学启蒙时期的最高认识水平,也走到了从新闻学启蒙到新闻学创立的边缘 ,但他始终只是在政治方面体验人生、在政治生涯中追求自我价值。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24 岁的大学教授徐宝璜才写出《新闻学》。

“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推动报刊事业的繁荣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因。以《新青年》为领头羊所创导的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这是一场开放型的具有现代色彩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与推进 ,促进了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的空前活跃与解放。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促使他们认真思考新文化运动提出来的问题,即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封建思想被否定了,他们为追求真理、改造社会 ,大胆地接受新的思想观念 ,从而形成自己的救世方案;积极提倡并尊奉言论自由,尊重报界反映的时代风尚,报业得到蓬勃发展,报纸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制造舆论逐步被反映舆论、代表舆论所取代,一批崇尚民主自由、担当社会道义的报人着力于发展独立于政党之外的新闻事业 。《申报》、 《新闻报》、《 时报》、《 时事新报》等在实业化浪潮中先后实现企业化,开始面向媒介市场、 面向读者,从而导致以政论为主体的新闻业务被新闻报道所取代。一些报纸以新闻的优势争取读者,确立自己的地位, 言论取“不偏不倚” 的观察家姿态;报纸的兴奋点由政治转向文化,设立各种专刊、专栏、 增刊,以传播知识,走进都市文化的中心地带。新闻观念启蒙时代的那种政治色彩浓厚的报道渐渐褪去,代之以在更为开放、民主、 自由的心情中, 把报纸和新闻置于世界交往体系中加以考察, 追求新闻传播之道。邵飘萍对当时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归结为“ 以新闻为本位 ”。新闻学又回归到了学科建设自身,而新文化运动中先后出现的《新闻学》(1919年,徐宝璜)、《 应用新闻学》(1922 年, 任白涛)、 《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年,邵飘萍)、《 中国报学史》(1927年,戈公振) 等代表著作, 则标志着“五四”时期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方向。

二、 新闻教育的诞生与发展

20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生了完全不同于旧式儒学的近代高等教育思想,开始重新审视西方的科技实用之学。洋务派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兴国的经验,引进西学,派遣留学生,创办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分科学校,后来又经过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努力,西方的实业教育正式传入我国。我国新闻教育的肇端于辛亥革命之后,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当时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参差不齐,“执今之报界中人,而询其因何而为记者,如何而后成良好之记者,恐能作明了之答复者千百之十一耳”。当时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新闻教育也正处于勃兴阶段,对中国的新闻界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

报界早有进行新闻教育的倡导。1912年,“全国报界俱进会”在上海举行大会,倡议成立“报业学堂”,这是中国开设新闻教育的最早明智信号。诚然,“全国报界俱进会”成立不久即宣告瓦解,成立报业学堂的倡议未能成为现实,但这也证明,人们认识到办报有学,新闻有学,开始重视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实施先进的教育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需要,标志着新闻教育开始引起了部分先进国民的关注。在当时,对新闻实务及新闻教育做过深入研究的学者专家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欧美名记者,固有出身报馆者,然此种人不数见,岂足以应报界之需?故报业之必须有教育,即使有志于此者,于未入报界之先,予以专门之训练,及关于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上之高级知识,乃尊重职业之意,岂有他哉?”这充分说明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真正重视新闻教育,即把对新闻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学”的层面。

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某些观点流传到我国,与此同时开始有国人去日本、美国等攻读新闻学课程。随着新闻事业的逐步发展,新闻教育与研究已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1918年10月,蔡元培、徐宝璜和邵飘萍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正式发端,北京大学首开新闻学选修课程,从此新闻学开始登上大学讲坛,为我国的新闻教育奏响了起航的号角。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率先成立报学系,这又标志着正规新闻教育的开始。1924年,北京燕京大学创办新闻系,同年,复旦大学开设“新闻学讲座”,1929年又正式成立新闻系。这期间,全国还有不少大学开办了新闻系或报学系,例如福建厦门大学、北京平民大学、国际大学、上海南方大学、光华大学等。此外,同期也出现了一些新闻专科学校,比较著名的有成舍我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和顾执中创办的民治新闻学校。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大学新闻教育起步和迅速发展的时期,上海、北京、厦门等地一些大学都开办了新闻学(报学)系科。

我国的新闻教育是在新闻事业、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西方新闻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开展起来的。具体说,早期是学习西方的传统新闻学,它的特点是以研究报纸为中心,以研究采、写、编业务为重点,如徐宝璜的《新闻学》和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都已阐述怎样参考西籍著作等。在我国的新闻教育初创时期,从课程设置到师资队伍都较多地受到了美国的影响。1920年我国最早成立新闻系科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是由美国人建议成立的,当时影响较大的燕京大学新闻系也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发起创办的。除此之外,当时创办新闻学院的骨干力量多是留美回来的学者,如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徐宝璜,毕业于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汪英宾等。因此,这一阶段我国各类新闻教育的有关理念与教学环节等都明显地带有美国新闻教育的模式与烙印。

三、 新闻教育价值取向分析

(一)服务于统治阶级需要的政治价值取向

“五四”时期新闻教育的主体是由统治阶级所代表的国家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他们的主观政治需要是进行新闻教育以实现其价值的原动力之一。新闻不可避免地要触及政治 ,强调以新闻为本位并不能摆脱政治对新闻的影响 ,况且我国的新闻学创立者们大多参与政治 ,因为他们都站在了反帝爱国运动一边。政治唤起并强有力地推动着新闻学的发展和新闻教育的诞生 , 时代背景的影响 ,决定了以图强、御辱、维新等为标志的“政治”在新闻教育中必然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新闻教育是在实业教育的大潮中以美国新闻教育为蓝本创立的,近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交融中向前推进的,作为异质文化,西学实际上充当了我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催化剂,作为中国新式教育一部分的实业教育,同样也是西方国家的舶来品。与西方科学哲学型的文化精神不同之处,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伦理政治色彩,反映到教育上,前者显露出对科学技艺的重视,后者则表现出对科技的贬抑和对人伦的崇尚。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意识到西方之强其主要原因在于“学”,要想“立中国于不败之地,则先有立中国于不败之地之人乃可”。必须兴教育,树人才,治国家。为了增强本国实力、维护封建统治,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破除旧的落后的传统义利观,主张实业报国,极力号召要像西方一样,广设各种专门实业学校,进行实业教育。因此,统治者当局开办新闻教育的政治价值取向很明确,即在国家、社会处于危机的情况下,以“自强”、“求富”,来维护日益衰落的封建统治。

(二)致力于传承与创造报业教育的新闻本位价值取向

“五四”时期是新闻教育起步时期,对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成为新闻教育的价值取向之一。戈公振曾在《中国报学史》中称,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成立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我国的新闻教育当时之所以被称为“报业教育”,是因为媒介的单一性造成了新闻工作的单一性,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尚未登上历史舞台的情况下,媒介以文字宣传为主,为报业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采编人员成为新闻教育的主要目标。同时,我国新闻教育开设之前,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沿袭英国等西方国家“从师学徒”的传统教育活动,游离于政治目的之外而追求实现自身的新闻本位价值。例如为我国近代报纸撰稿的第一个华人梁发就是从1815年起跟随英国传教士米伶,担任《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刻工,而后从中学会写稿的。学生从老报人那里学到的是采编技艺,这种报界从师学徒的传统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报业文化的传承包括两个方面即横向的传播和纵向的继承。新闻教育是报业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形式,在传播和继承报业文化的过程中,新闻教育也同时创造着新的报业文化。对报业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也是新闻教育的功能之一,因此,我国新闻教育起步时期就为报业文化的传承和创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提倡在实用知识与技能上快速培训应用人才的实业教育价值取向

如前所述,我国新闻教育开始时都是单纯以职业训练为主,培养的是专业技能过硬的“报刊采编”人才。这是社会急需的产物,以美国实用主义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开始影响我国教育界,并逐渐被贯彻到我国的各类学校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哲学使我国的传统教育发生了巨变,开始面向市场,面向职业界、实业界开设职业课程。新闻教育作为应用性教育植入大学教育的生命之中,正是在这个时期顺应高等教育重实用性内容、 轻基础性知识教学的潮流,由此,以职业训练为主的“报刊采编”新闻实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便应运而生。

新闻教育提倡在实用知识与技能上快速培训应用人才的实业教育价值取向,与媒介自身的单一性和新闻研究范围的狭窄性密切相关,当时报纸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一支独盛的花朵,报业的繁荣与发达,使得新闻教学基本上集中于报学,局限于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研究。新闻教育的任务就是为报社输送业务过硬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论新闻学的启蒙和创立[J].现代传播,1996 (3)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台北:学生书局,1964

[3]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4]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6]袁军,哈艳红.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7]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徐晓红(1968-),女,苗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新闻教育教学。

(责编卢海)

猜你喜欢
五四
“五四”前后的罗家伦与顾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