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另一扇窗户

2009-06-02 09:23张用蓬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著者建构意义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语文解读,是极有创意的,傅丽霞和张兴华教授所著《语文解读文化研究》一书,为语文解读开辟了新的角度和视野,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显示了理论和观念上的包容性、现代性,实践意义上的策略性和操作性。这本书在文化史和语文教育史意义上,致力于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大大提高了语文解读的有效性和可能性。对笔者来说,涉猎这个学术领域是崭新的尝试,更不用说能够有所评价。因此,形成一点看法的过程,就成了学习和收获的过程。

首先,理论创新是这本书最显著的学术特点。本书大胆借鉴了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文解读的问题。文化研究是兴起于欧洲19世纪60年代的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在英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目前,它还不能作为一门学科被界定。在文化研究中,文化的含义,不再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是指某一文本、日常生活方式和某一发展过程所能生成的有关文化与权力的关系的意义,有时也指称对于主流文化反抗和妥协的场所。它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思想和知识分子所遭遇的种种危机,在试图解释和解决这些危机的过程中,文化研究产生了一些特点:开放性——借助于众多学科完成自己的研究,比如文学、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等;颠覆性——在跨学科研究的同时,呈现反学科的特点,它不满意于已有学科的研究功能和成果,在借鉴的同时进行与权力和权威有关的建立平等社会关系的思考,具有很强的反抗和批判意识,思考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与阶级、种族、性别、身份等有关的问题上;建构性——在反思过去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学科资源,打破本质主义的囿限,不断建构新的意义,生产新的观点和主题;现实性——所有的研究,无论文本的、生活的还是过程的,都指向现实社会关系,拒绝所有与现实社会关系无关的内容;前瞻性——这是质疑过去,面向未来的一种研究;主体性——文化研究的反抗和批判品格,使它具有一切资源为我所用的性质,主体对客体的凌驾与操纵,给人们留下它真正关心的是社会关系主观方面内容的印象。

说到底,文化研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够质疑和包容已有的学科规范,另辟看取问题的新角度、新视野,创建新的理论和思维模式,构筑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从而生产出新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充分体现了主动选择历史的创造特质。众所周知,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化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一个是对传统文化的质疑与批判,一个是对异质文化的吸纳与包容,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后现代文化继承了现代文化的质疑批判和吸纳包容的态度和精神,并且以这种态度和精神反过来审视和批判现代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文化并没有完成对现代文化的全面超越,标举出一个崭新的文化时代。因此,坚持质疑与包容的精神,面对具体的生存境遇,随时生产适合自己的观念、策略和技术,可能是最明智的历史选择。

《语文解读文化研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是机械地将语文解读与文化研究的浩繁甚至失之于芜杂的理论一一对应联系起来,而是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需求出发,去开发文化研究可能提供的语文解读所需要的思想和方法资源。在概念上,它经常将“文化研究”和“文化的研究”打通,使二者形成互补的态势,这绝不是误用,而是体现了一种为我所用的理论清醒和学术自信,这恰巧也是文化研究的一个学术特征。因此,书中指出:“当文化从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被阐释为生存乃至生活方式时,文化和任何与人有涉的东西都更加息息相通。”又说:“语文解读文化研究,是对文化与权力、知识与权威、学习与经验的反思工具,是对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的反思工具……文化研究赋予语文解读学以理解、批判和变革的品质……充实了语文解读教学研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很显然,著者强调的是一种更富弹性的文化姿态,是一种更开放的文化想象,在更丰富的可能性中吸取文化研究中一切有益于语文解读的内容。因此,著者有时将文化的概念“化为我有”,不拘泥于文化研究对文化的理解与限定。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传统中的儒释道文化就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把传统文化纳入文化人类学、符号学、比较文化学等学科的跨文化视野进行思考,既对文化进行共时性考察也进行历时性考察。这种开放的文化姿态,无疑是对文化研究的丰富和补充。在学生培养方面,著者则更多借助文化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打破定见和成见,反对把课堂变成印证既定的知识和理论的场所,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反思、自由发展,树立建构性的知识观和审美观,使教育和教学变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其次,重视策略是这本书的厚重内容。语文解读文化研究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它不是纯粹的理论探讨,因此,著者特别看重语文解读策略的设计。

著者把语文解读文化研究看作“一项具有复杂内涵的综合性工程”,与复杂性相关联的必然是跨学科性。为了应对这些特点,书中提出了保持四种张力的对策:保持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张力、保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张力、保持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张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张力。著者强调了妥善处理真与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指出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创建适合人发展的教育”,协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实际上就是文化研究中所强调的确认身份、权力平等的观点;关注种族问题,这也是文化研究所关心的问题,著者认为,“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独特的尊严”,而“世界性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持续交往中形成的相互理解的能力,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当下语境中,不同文化必须走“和谐共处、取长补短、对话、交融与包容”的路子,像我们这样经历过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民族,这一点尤为重要;树立课程生态观,是著者的另一对策,这种观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师生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亦即理性世界、感性世界和审美世界之间,要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关系,让课程摆脱学科囿限,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天性,实现科学、道德和审美的完美融合。

著者重视语文解读中文化底蕴的培养。事实上文化研究的基础就是建立在渊博的学识之上的,否则它就无法完成“文化抵抗”的核心任务。为此,著者制定了这样一些策略:一是承传策略,承传既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因为任何文化的建设都不会从零开始;也是文化批判的前提,在不了解和包容过去文化的情况下,何谈批判,那必将走向文化虚无主义的道路,制造文化荒漠。二是当代化策略,著者指出:“文化底蕴,既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而现实意义尤为重要。”文化研究在审视历史文本的时候,所关注的并不是文本本身的意义,而是在现实关系中可能生成的价值意义。当代化策略的价值就在于它指导学生的是前瞻而不是后顾,是开放而不是保守,是对鲜活生命的拥抱而不是对僵死过去的迷恋。三是比较策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同异质文化的参照中存在的。所以,可以说,只了解一种文化等于不了解任何文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对某种文化做出意义评价和价值判断。著者认为,比较策略能够支持以批判超越为特征的发散式思维,取代以认同继承为特征的收敛式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了解本土文化的优长和弊端,知彼——了解异质文化的优长和弊端,融合——在当下语境中,建设适宜人类和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优秀文化。

《语文解读文化研究》专门探讨了后现代课程观下的提问策略。后现代主义笼统来说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现代文化确信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价值,后现代文化则消解这种本质主义的文化,重构多元感性的反本质主义的文化。建构——解构——重构是文化发展演进的一般状态。因此,著者对后现代课程表示出特别的关注,并专门制定了提问策略,这表明了一种求新求变的心迹。一是探究文本。这主要是为了“把握作者原意”,所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透过文本,凝视渐行渐近的作者身影,完成读者与作者的“精神相遇,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平等对话。这种阅读不再是现代文化语境下经常出现的作者倾泻,读者容纳的一边倒式的阅读。轰动效应让位给了冷静思考。二是提出反思性问题。即“寻求自我理解”的策略。著者强调的是从“他人的世界”(文本)中,发现“自己的世界”,阅读的过程就是在理解“文本原意”的基础上,“使自身体验与文本的意义同化,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这种阅读是一种打破了所有羁绊的自由而富有包容性的阅读,它不仅阅读对象,也阅读过程,同时还阅读阅读者,这样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建构性。另外,著者还提出了抓住重点、确定开放式的问题等阅读策略。这些策略都指向对文本意义的超越与建构。

第三,《语文解读文化研究》有很厚重的知识和技术层面。丰富的知识,是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技术则支持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知识层面上,著者相当精到地介绍了儒道文化,详细地探讨了文化原型问题,举例剖析了“月亮”原型和“追寻”原型,等等。在技术层面上,《语文解读文化研究》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比如,“要求讲出更多证据的问题”“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把各个发言联系起来提出的问题”和“进行总结概括的问题”,等等。著者还详细介绍了传记研究法在语文解读中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名家名篇语文解读文化研究的案例研究。这样,《语文解读文化研究》就很好地完成了理论、方法、知识和技术的融合。

最后,著者所采取的“六经注我”的文化态度,最终转化成了守正出新的特点,这是符合基础语文教育特别是新课改的实际需求的。所谓守正,就是重视已有的人类文化成果,拒绝全盘接受文化研究经常采用的极端的文化批判立场,比如对精英文化,就秉持了尊重和吸纳的态度,并且认为掌握一些传统精英文化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所谓出新,就是接受了文化研究的某些有益于语文教学的观点,这主要是认为文化就是日常生活本身的观点,反对霸权求平等的观念,在现实关系中建构意义的观点,等等。所有这些,既使语文解读扎根于人类文化史的沃土,又使语文解读获得了不断突破与超越过去的强大动力。

(张用蓬 泰山学院中文系271000)

猜你喜欢
著者建构意义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论文英文摘要应列出全部著者的署名
论文英文摘要应列出全部著者的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