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爱情观教育

2009-06-02 09:23耿金卫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杜十娘爱情观中学语文

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为帮助中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的萌动,上海市率先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增加了一个谈论爱情的单元——“爱情如歌”。这一主题过去在中国的教育系统里一直是个禁忌。因此它的增加引发了一场教育中该不该有爱情教育的大争论。人教版高中教材也有许多涉及爱情的课文,那么在教学这些作品时,要不要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不少教师有所顾忌,有人认为:目前中学生早恋现象已相当普遍,教师如果在讲台上还和他们“谈情说爱”,会对学生的早恋起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我们认为:在当今开放的信息社会里,语文课不但不能回避爱情教育,反而要十分重视。

一﹑爱情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编写过多种性教育科普读物的闵乐夫说,人的生物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之间日渐增大的“剪刀差”,造成了一个既充满青春活力又潜伏危机的较为漫长的过渡时期——青春期。儿童经青春期过渡到成年,在社会性发展上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化。生理层面上,生理的发育和性的成熟,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他们渴望尝试爱情。心理层面上,在当今社会,无论在文学作品、影视节目中,青少年都能寻觅到“爱情”的踪影,情爱描写或特写使青少年期待爱情。在社会层面上,“爱情教育”是“人的教育”的一部分,爱情教育的缺失可能会引发某些社会问题。例如2006年6月某名牌大学大二学生因为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不得,在女孩投入到他人的怀抱后,生出深重的嫉恨,挥刀相向,夺去女孩及其男友生命,引发了一场校园惨案。在教育改革层面上,随着人文教育理念的体现,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中一种圣洁的情感,是不能排除在“人的发展”这一教育论题之外的,爱情是人间正常、美好的感情。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刻,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与异性朋友交往是正常的。对于这些状况,教育部门、教师、家长、社会有责任、有义务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所以,在课堂上增加爱情教育课就显得尤为必要。

“爱情”入“课”遭遇争议,反映了我们教师中一些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教育读本能够正视这个问题是个进步。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具有符号意义的“爱情字眼”,更要从理性出发,用高尚爱情的营养滋补学生,让学生正常发育并自然走向成熟。所以教师要争取教学的主导权,就得参与学生生活,获得学生的接纳与认同,要找准自己在爱情教育中的位置,平等地介入学生的情感生活,同时,整合多方资源,提供给学生适合个性特点的教育。

“爱情”入“课”遭遇争议,也反映了部分家长思想的落伍。家长对爱情问题过于敏感和粗暴,加剧了学生性格中本已日趋激烈的反叛倾向,促使他们以蔑视的态度对待来自成人世界的情感影响与交流。有中学生这样说:“青春的爱只是我手中的一只纸蝶,遇见风会吹走,遇见雨会沉沦,遇见火会燃烧。”“不要怪别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感情没有得到尊重!”作为家长,具有协助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青春期心理需求。

没有人生来就懂爱情。正因为不懂得爱,不懂得真正的爱,所以才更需要开展爱情教育。爱情作为一种“按照和谐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钱,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关于它的教育也就不仅仅是一种男女之情的教育,不是去教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更不是鼓励他们“将爱情进行到底”,而是通过给他们讲述经典爱情故事,让他们感受爱情的优美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低俗,教育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爱情与学业、情人与同学之间寻找平衡点,让他们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明白爱情需要艺术的心灵去雕琢和呵护的道理……

二、爱情观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成果,是善的意志、美的追求的一个成果。这样的成果,没有教育是不能自动传承的。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文学艺术,就是人类爱情观教育的媒介。中学语文教材对这部分选文、选材讲究,文质兼美。结合语文教材进行 “爱情观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下结合中学语文新教材略述浅见:

1.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它超越金钱、权势、地位等一切世俗的东西。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族世仇的影响彼此相爱,以至最终因不能成为眷属双双殉情而死。《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真心相爱却不得,他们只能女上吊,男投湖,用死来证明自己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长亭送别》选自小说《西厢记》,小说中的相国小姐莺莺和穷书生张生相爱的故事是爱情对当时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封建社会择偶条件的违忤和超越。通过这些作品,应该让学生懂得,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它值得我们去珍惜,不可被亵渎,无法用金钱、权势等物质的东西去替换。联系当前社会中一些男人包二奶、女人傍大款等这些拿感情做交易的丑恶现象,启迪他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要把握自己、追求真爱,摒弃社会中那些落后陈腐的世俗观念。

2.爱情的基础是忠贞、奉献和责任,背叛和自私是爱情最大的敌人。

《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和杰姆夫妇互赠礼物的爱情故事是感人至深、让人落泪的。这对年轻的夫妻是互敬互爱的,但拮据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捉襟见肘,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向往已久的发梳,两人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纯洁、忠贞的爱情,为了对方的快乐,他们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他们的爱情是至高无上的。而在《诗经·氓》中,一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将追求爱情时的“忠厚老实”与另觅新欢的负心汉“氓”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更让人憎恨和鄙夷的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庸懦自私、背信弃义将杜十娘推上绝境的纨绔子弟李甲:杜十娘经过自己的努力,跳出了火坑,可是在途中,李甲却因奸诈的盐商孙富的一席话,因为惧怕“老父性严”而抛弃杜十娘,以千金的代价,将杜十娘当商品卖与了孙富,走上了牺牲别人的可耻自私的道路,最终落得一个遭人唾弃羞愤而死的下场。通过教读这样的作品,要让学生从中领悟人生的价值,激发他们对爱情价值的思考,明白爱决不应是一种浮浅的生理冲动,不是庸俗的玩乐游戏,不是轻松的花前月下,而是一种人类精神中最深沉的感情,只有身心成熟的人,思想品德完善的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人才能涉足这一美丽的“爱情河”,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幸福。

3.爱情中应保持自己的个性自由和人格尊严,不能无条件地成为爱情的奴隶。

在舒婷的《致橡树》中,诗人把两棵树当成了两个独立的男人和女人的象征,诗中所追求的是男女双方彼此平等、独立自主的现代文明的爱情观。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美丽、贤慧、任劳任怨,却不被婆婆所容,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毅然果断地请归,哪怕最终以生命来证明自己的爱情。再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她所追求的爱情,不但是情感上的相互了解,更是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因而当李甲在金钱的诱惑下负心地出卖自己时,杜十娘没有用温情的泪水去求得李甲的怜悯,也没有用财富去换取李甲的回心转意,更没有含羞忍辱地屈从于孙富,而是畅快淋漓地将二人痛斥一番后,怀揣百宝箱,投江而死,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联系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中学生因情感问题茶饭不思,无心学业,寻死觅活,甚至因失恋而自杀,因情而完全迷失了自我,这实在是可悲的,不可取的。我们应让他们从这些感人的作品中去认识爱情,理解爱情,懂得爱的尊严。

三、爱情观教育的拓展性和灵活性

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爱情观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走出教材,进行拓展性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放,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

中学语文教学的爱情观教育,不仅可以在教材内实行,在教材外拓展,还可以发挥语文教育的灵活性,随时随地进行。只要有点,就可以引出面,连成体,对学生进行立体式教育。

爱情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必要,放任自流不可以,严防死守不现实。与其让学生自己摸索,不如及早加以引导。通过教育使学生保持天然的美丽和纯洁,通过鉴赏引发学生对爱的美好体验和反思,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真正为学子的明天担起责任。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情教育,不是为了教会学生谈情说爱,而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育人”则始终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熊克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9).

[2]严阳.教育读本正视爱情是个进步[M].广州:南方教育出版社,2004.

[3]江琼英.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素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耿金卫 秦皇岛市新世纪高中066004)

猜你喜欢
杜十娘爱情观中学语文
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三爱”“三恨”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