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与华中抗战文艺

2009-06-11 10:22曹晋杰
湘潮 2009年4期
关键词:鲁艺华中分院

曹晋杰

抗战文艺,是动员、团结、鼓舞人民投身抗日的重要方式,也是打击日寇、削弱敌人意志的精神武器。刘少奇对此非常重视,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有力地推动了华中的抗日斗争。

抗敌剧团成立

刘少奇来到华中敌后,就从抗日战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我们的军队没有文化不行,我们从红军时期开始,就用文艺形式来进行宣传鼓动,活跃部队和群众的文娱生活。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也离不开文化工作。”

1940年3月,刘少奇在江北指挥部把大别山等地区来的文艺工作者召集起来,成立了一个剧团,取名为抗敌。抗敌剧团成立后,演出《农村曲》、《黄河大合唱》等节目,很受部队和群众的欢迎。后来剧团赶排了延安创作的独幕话剧《弟兄们拉起手来》,在新四军五支队演出后却受到部队领导的批评。刘少奇知道后,特地把负责剧团的孟波找来,说:“你们刚到这里不了解情况, 你们演的这个戏,过多地表现了部队创建初期的游击习气,而现在新四军江北部队,正在整顿军风军纪,反对游击习气,提倡正规化。我们党和军队没有铁的纪律,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刘少奇还讲了红军宣传队除演戏唱歌外,行军途中还要配合形势,用说快板、写标语等形式,做宣传鼓动工作,搞好军民关系。刘少奇特别强调:剧团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战斗作风。

6月18日晚,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在半塔集街后一个有土围墙的大院子里,举行高尔基逝世4周年纪念会,同时宣布苏皖边区文协成立。刘少奇很早就来到会场,坐在临时用门板搭的戏台前的小凳子上。抗敌剧团演出了刘保罗根据高尔基的《二十六个和一个》改编、由孟波谱写插曲的话剧《苦难中出生的孩子》。刘少奇对此剧表示赞许,还谈到高尔基的《母亲》。刘少奇在苏联时,见到过高尔基,对高尔基的情况很熟悉。他强调高尔基是我们无产阶级的大文豪,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介绍。

7月1日,在大田郢开会,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9周年。抗敌剧团晚上演出,孙王争演出《农村曲》后就到台下看戏,刘少奇认出她是演王大嫂的,就招呼她坐在自己旁边,边看戏边和她交谈。听她说话是北平口音,就问她在北平什么学校上学。孙王争说是在女二中读书,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后被学校开除,转学到幕贞女中。刘少奇笑着说,那是贵族学校。刘少奇了解到孙王争是怀着极大的抗日热情,从家中逃出来参加革命的,便鼓励她说,这种革命热情很宝贵,要一辈子保持这种革命热情,要好好学习马列主义,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9月,日寇对淮南路东进行“扫荡”,孟波带抗敌剧团在淮河南岸农村打游击。一天傍晚,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通讯员找到剧团,把孟波带到马坝附近的一个小村里,去见刘少奇。刘少奇非常关心剧团,要孟波汇报剧团情况。他看到孟波光着脚,就问:“怎么你们的鞋子都没有了?”孟波说:“有鞋子,刚下过雨,地上湿,赤脚走路方便些。”刘少奇笑了笑说:“这次敌人‘扫荡来得有些突然,你们单独打游击,困难总是有的。敌人‘扫荡的时间不会太长,你们的任务是保存力量,注意隐蔽,做好群众工作,随时同地方党和部队取得联系。”他还询问剧团离开江北指挥部后吃过几次肉?粮食蔬菜有没有困难?有没有病号?孟波一一作了回答。孟波告别刘少奇后刚走出门,警卫员追上来,塞给他一双新布鞋,说是首长交代的。刘少奇的亲切关怀,使孟波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1940年10月,刘少奇又把孟波找来说:“形势发展很快,这里的反‘扫荡刚胜利结束,陈毅率领的部队,又在黄桥打了个大胜仗,八路军和新四军即将会师,苏北的广大地区可以连成一片,那里的学生和知识分子比较多,要争取他们参加我们的抗日工作,将来可以办些学校。现在有个新任务,你把抗敌剧团的骨干全带上,与苏皖边区文协的同志一起,跟我和赖传珠去苏北,开展抗日文化方面的工作。”

刘少奇去苏北,整个队伍有1000多人,代号叫“乌江大队”。抗敌剧团是直属中队的一部分。一路上不仅有敌、伪、顽的封锁,而且有土匪、封建会道门的武装堵截,群众对新四军又缺乏了解,情况异常险恶。为了安全,只能夜行军。夜黑风高,道路崎岖难行,有时还听到断断续续的枪声,看到远处敌人烧房子的火光,气氛很紧张。队伍出发前集合或行军休息时,刘少奇常走来看望大家,有时会跑到年龄较小的田川和王维良跟前,拍拍他们的脑袋说:“小鬼,走得动走不动?”或者问大家“累不累?”他这一问,无形中使大家忘记了紧张和疲劳。

一次深夜,又下着小雨,在淮阴附近过封锁线时,驮幕布的毛驴受惊,把一捆幕布给弄丢了。第二天,孟波怀着内疚和带着检讨的口吻,向刘少奇汇报,准备接受批评。那时物质条件极困难,几块幕布还是设法从敌占区买来的。刘少奇听后先问:“人都安全到达了没有?”孟波说:“都安全到达了。”他笑着说:“这就胜利完成了任务。幕布好办,到目的地后,要供给部门买给你们就是了,这也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抗战文艺之花绽放在华中大地

1940年11月,刘少奇抵达盐城不久,他又要孟波带抗敌剧团和刘保罗、章枚等同志去秦南仓。秦南仓的亭湖中学颇有名气,由开明绅士宋泽夫创办。宋泽夫是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曾写过一篇《青天白日哪里去了?》,讽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剧团的任务是做争取知识分子的工作。当时,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小分队,在盐城体育场演出苏联的话剧《清算》,很轰动。几天后,刘少奇就《清算》一剧,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个戏是反映苏联当时的情况,现在演不合适。演出后,把城外教堂里的牧师和一部分地主吓跑了,使有些有钱人惶惶不安。我们为了抗战,要争取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清算》不符合今天中国抗战的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文艺作品不能光看艺术水平,苏联的作品也是如此。文艺不能脱离政治,不能背离党的方针政策。刘少奇这次谈话,使剧团同志深受教益。1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一周后迁来盐城。刘少奇从海安回到盐城,与陈毅商量后,成立了鲁艺华中分院筹备小组。在刘少奇主持下,召开了一次筹委会。会上讨论决定鲁艺华中分院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4个系,再设一个普通班。1941年4月,正式宣布鲁艺华中分院成立,外面贴了布告:院长胡服(刘少奇),教导主任丘东平。当时,鲁艺华中分院缺少教学骨干,刘少奇决定把抗敌剧团合并到分院去,各系的主任、教授,大都是抗敌剧团的。召开成立大会那天,刘少奇、陈毅都出席了,刘少奇为鲁艺华中分院院刊亲笔题词:“学习鲁迅,做坚持抗战的文艺尖兵!”这题词原件和院刊创刊号,孟波一直保存着,不幸在“文革”浩劫中被多次抄家抄没了。

鲁艺华中分院成立后,刘少奇先后多次到院部听取工作汇报,当他了解到各系教学设备与图书奇缺的情况后,就派孟波与刘汝醴随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杨彬一起到上海,与上海地下党联系,争取捐赠和设法购置,通过地下运输线运回盐城。

刘少奇还倡导、主持筹建了苏北文化协会。苏北文协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1年4月16日至18日在盐城召开,来自如皋、镇江、盐城等地的文艺各界代表200多人出席。刘少奇在会上作了《苏北文化协会的任务》报告,他在报告中分析了苏北和全国抗日斗争形势,阐明了新文化的性质、内容和要求,提出了苏北文协成立后面临的光荣任务。

1941年7月24日,鲁艺二队(戏剧系、音乐系和普通班师生)在反“扫荡”转移途中,在北秦庄遭到敌人袭击,刘少奇立即派三师七旅二十团政治处魏主任前去慰问。

8月上旬,鲁艺二队从北秦庄突围出来的师生,到了新四军三师七旅旅部。刘少奇知道后,要二队师生立即回军部。他自己先到了三师师部,与师长黄克诚、师政治部主任郭成柱一起,了解北秦庄遇袭事件及那一带我部队部署情况。刘少奇在废黄河堤上接见了鲁艺二队师生,号召大家继续战斗,为死难烈士报仇。他指出:“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与国民党部队的区别,主要是和人民的关系。我们是为人民的,一切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再一条我们应该是有文化的军队,不是老百姓讲的‘丘八,部队要尊重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

随后,鲁艺华中分院解散,除了少部分师生去上海作地下工作,留下的师生成立两个文艺工作团。一个由文学系和音乐系师生组成,称军鲁艺工作团,代号江淮鲁艺工作团;另一个由戏剧系和美术系师生组成,称三师鲁艺工作 团,代号黄河鲁艺工作团。在刘少奇关怀下,两个文艺工作团继续从事抗日文艺活动,直到刘少奇1942年夏离开盐阜区回延安。后因盐阜区敌情紧张,两个文艺工作团先后解散,全体人员分散到部队和地方去,边战斗,边开展抗日文艺活动。刘少奇精心培育的抗日文艺之花绽放于华中大地。

猜你喜欢
鲁艺华中分院
航天科技五院西安分院扶贫工作获定点扶贫村认可
“母亲在,家就在!”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宁分院 王光勇
国内旅游资源研究简介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社团的兴趣分析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旧报纸的童梦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