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绿树情

2009-06-11 10:22
湘潮 2009年4期
关键词:黄桷朱德植树

孟 红

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朱德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但一到战斗间隙,他就领导军民开展生产自救,譬如只要有机会他就和战士们去植树。新中国成立后,主政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他仍然对树木情有独钟。他走到哪里,就把树种到那里。

扎根于家乡的黄桷树

朱德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勤劳吃苦,热爱劳动,尤其喜欢植树。琳琅山下药铺垭小学,是朱德最早读书的地方。学校院内有他幼年种的核桃树,繁茂葱茏。学校大门右侧,还有他幼年时种的一棵香樟,躯干伟岸,树枝茂密。小学生们在浓阴下,经常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朱德故居大湾半坡上,还有他青年时种的嘉陵桑。春秋季节,蚕姑们破晨雾,迎旭日,挽着裤角,提着竹篮,采摘桑叶。人们在树旁竖起“朱总司令所植”的木牌,以示纪念。仪陇县城完全小学大门外有棵皂桷树,挺拔翠秀,那是朱德在校任体育老师时种的。校园里清香馥郁的金桂,也是朱德早年栽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该校有1000多名学生,孩子们在绿阴下做操、游戏、温课……

朱德幼年时,在自家后面的山坡上栽了一棵黄桷树。这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一个多世纪以来,黄桷树历经风雨,历经磨难,几起几落,几死几生,她的生存与朱德的命运休戚相关。据乡亲们说,这棵黄桷树是有感知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蒋介石对朱德恨之入骨,曾多次派遣特务,潜入到朱德故里从事破坏活动。同时,命令刘湘、田颂尧等四川大军阀带领军队来到朱德故居,挖掉朱德家的祖坟,破坏朱德家的“风水”,朱德故居遭受到史无前例的浩劫。这些国民党军队的士兵,烧房掠物,挖坟砍树,这棵黄桷树也没能逃过这场劫难。他们在黄桷树的根部堆了许多干柴,浇上汽油,妄图置黄桷树于死地而后快。黄桷树气贯长虹,巍然挺立在冲天大火之中。

国民党士兵走了,饱受凌辱的乡亲们哭了。乡亲们避开特务的监视,在风高月黑的夜晚,为黄桷树伤痕累累的根部浇上水,培上土;给黄桷树体无完肤的躯干包上谷草,纷纷在心底里祈祷黄桷树能起死回生。在父老乡亲的精心护理下,奇迹终于出现了,黄桷树长出了新芽,生出了新枝,又渐渐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1949年,黄桷树和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一道,迎来了共和国的曙光。从此,这棵大树被政府文物部门挂上了“重点文物保护”的牌子。

树欲静而风不止。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后,朱德被扣上了“黑司令”的帽子。当年,从北京来了几拨红卫兵“小将”抄了朱德同志纪念馆,贴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们得知这棵黄桷树是朱德亲手栽植的,居然在树干上贴满了诬蔑朱德的标语!此时,这棵黄桷树竟然“悲愤成疾”,短短几天,就落光了叶子,进入了“深度沉默”状态。倍受惊骇的乡亲们生怕朱德种植的黄桷树再次死去,于是,避开红卫兵“造反派”的监督,给黄桷树培土上肥,施以甘泉,但黄桷树依然一芽不发。

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扣在朱德头上的“黑司令”帽子摘掉了。“无巧不成书”,已经“死亡”10多年的黄桷树,居然发出了新枝,长出了嫩芽!乡亲们兴奋不已,奔走相告。如今,这棵黄桷树正逢国强民富盛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愈来愈挺拔,越长越茂盛,每根枝条都渗透着生命的灵气。

乡亲们睹物思人,禁不住忆起了朱德元帅情牵家乡建设的件件往事。1960年3月,朱德和康克清重返四川故乡。朱德来到琳琅大队。他对队长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区要从实际出发,想山区的办法。在山区就要发展林木,多种树。河坡、路旁、田埂、山上要栽桑树、茶树、果树、白蜡树。就是在房前屋后的零散地块上,也要栽树。四季常青,这是最好的绿化。生活环境好了,还可增加收入。好好种植广柑、药材、山竹,想法运出去。化肥、机器就运回来了。这是条富裕之路。”这时,队长指着大湾坡上的嘉陵桑对康克清说:“听老人们讲,那桑树就是总司令在顺庆府(今南充市)读书时,带回来300株桑枝栽下的。”朱德听到后,非常惊奇地问:“还活着?”队长回答说:“剩下没几棵了,但长得很好。”朱德听了后非常高兴。随后他说:“山区宝藏多呀!许多地方胜过平川。树木、竹子、山货、药材都是宝贝。要因地制宜,发展山区,搞好多种经营。”

同年3月11日,在与中共仪陇县委负责人谈话时,朱德指出:“仪陇这个地方,有山林竹木,山货药材,可以发展蚕桑、油桐、白蜡,还可以种植果树,生产潜力是很大的。你们一定要根据山区的特点,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发山区资源,努力渡过目前的暂时困难,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第二天,他与中共南充地委负责人谈话时又指出:“山区也有山区的长处,要根据地形的不同,从实际出发,适宜于长什么就种什么,不要强求一律。”

黄河岸边古贤村的“朱德槐”

革命战争年代,朱德对植树仍然情有独钟。1935年7月初,朱德与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进驻马尔康一个著名土司的官寨——卓克基官寨,并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尽管当时敌情紧急,朱德还号召红军战士植树。如今那里的山路上,还有当年栽下的红军树。

在黄河岸边的古贤村里,有一株以朱德的名字命名的大槐树,叫“朱德槐”。这棵大槐树又记载着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就以八路军总司令的身份率领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战场。不久,国共合作,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1938年8月,朱德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来到黄河岸边的古贤村,与山西地方军阀阎锡山共商抗日大计。

朱德是走到哪里革命演讲和发动就进行到那里的人。在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时刻,朱德当然更不会放过这个宣传发动的良好机会。于是,他在此村的一株大槐树下,召集群众,作了题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讲话,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救国……

后来,当地的人们为了永远铭记朱德的谆谆教导及其卓著功勋,便将这棵古槐树命名为“朱德槐”。

潞城北村龙泉山的“朱总榆”

1939年春的一天,朱德在潞城北村龙泉山的龙王庙开完会,在山脚遇见一个年轻人正在插种榆树条。

朱德停下脚步,亲切地对年轻人说:“这样插条,怕是活不了吧?”

年轻人说:“杨柳树都能插活,难道榆树就活不了,我想插种一下试试看。”

朱德笑一笑,以一位前辈的经验之道来说服他:“你这种想法是很好,但没有掌握榆树的种植规律。什么东西都有它固有的独特的自身生命规律,你得遵守它的规则。栽种榆树,不能插条,只能种树籽。”

停了片刻,朱德又平易近人地说:“榆树是很好的一种树木。榆钱可以渡春荒,榆皮可以磨面吃,榆树木质坚韧,是做农具、家具的好材料。它可真是全身都是宝啊!”最后,朱德和蔼地提议:“年轻人,你能不能给我找点榆钱?”

年轻人欣然回答说:“能,这个容易。”

翌日,年轻人就送来了3升榆钱。朱德立即同他一起上山,把榆钱撒在了比较潮湿的沟沟岔岔、坡坡洼洼里。

一场春雨之后,榆钱籽生出了嫩绿的小芽。不久,又长成了可爱的幼苗。而朱德却在这时率领八路军总部离开了北村。

朱德虽然走了,但榆树苗却抗干旱、迎风雪,茁壮成长起来了。如今,每当人们来到这郁郁葱葱的龙泉山,抚摸着那些苍劲挺拔的高大榆树时,就不由得想起了当年的种树人朱德。于是,为了表示对朱德的怀念和崇敬,人们便将这片榆树称作“朱总榆”了。

太行山王家峪的“红星杨”

山西武乡县东70华里一个叫王家峪的小山村里,引人注目地耸立着一株高达8丈的白杨树。它在蓝天白云和巍峨群山的映衬下,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显得威武雄壮,生机勃发。更神奇的是,随便折断这株杨树的任何一根细枝,在树枝的断面就出现一个红色的非常清晰的五星图案,端端正正,就像解放军的五星帽徽一样。所以,人们叫这株杨树为“红星杨”。现在,这株极其罕见的巨树已作为国家级重点革命文物严加保护起来。这株“红星杨”的来历,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亲自率领八路军总部转战太行,指挥华北军民对日作战。

1939年到1940年,八路军总部转战驻扎在太行山腹地的王家峪村。1940年清明节前后,朱德与彭德怀率领驻扎在武乡东山区的总部机关人员、抗大学员和作战部队,在蟠龙至下合村一线,轰轰烈烈兴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总部驻地王家峪村的沟里沟外,山上山下,到处是植树劳动的军民。歌声和号子声此起彼伏,铁锹、镢头一齐挥舞,一派战天斗地、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这场植树造林运动,仅在王家峪一带就植树两万余株。

只见朱德来到王家峪的寨湾,手拿镢头,挖坑植树,干得十分熟练,一看就是个老把式。村民张大娘看见正在植树的朱德使用镢头那样顺手、老练,动作是那样自如、有力,挖的树坑又是那么深浅恰当、整齐均匀,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道:“朱老总啊,您不仅领上部队仗打得漂亮,原来还是个干庄稼活的好把式呀,了不得!”警卫员小李见张大娘满脸的诧异和佩服表情,自豪地进一步补充解释说:“大娘,咱总司令干啥都是好把式。在井冈山挑粮上山是头一名;在长征路上进行的钓鱼比赛、挖野菜竞赛他样样老道、熟练,全不落人后,还举办过野菜展览会呢;在延安种的南瓜比谁的个头都大,西红柿比谁的都红。今天栽的这棵白杨树,将来肯定长得特别粗壮,特别高大。”

张大娘仔细听着,信服地不时点头称好。树坑挖好了,朱德选了一根较为粗实的树苗插进坑里,再用土埋好。树栽好后,他在周围开了一个小蓄水池,又用酸枣刺做了一圈篱笆,将树围起来,加以保护……

此时此刻,朱德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过几天他就要离开生活战斗了两年半时间的太行山,准备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他想起了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历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行将会是何结局?他心中难以预料,想到这里,他决定把他珍藏了两年半的一颗红星拿出来,埋在树的根下。

这颗红星是朱德的一件宝物。那是他在红军时期的帽徽。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此时所有的红军战士都必须脱掉红军服装,换上国民党的服装。对于换装,曾有一大批干部战士想不通,都说:“要让我们去戴青天白日的帽徽,还不如回老家打游击去!”面对此情此景,朱德深情地对战士们说:“我们要抗日,要革命,不在乎穿什么服装,今天我们穿上白军的衣服,照样还是红军的思想,就好比一颗西瓜,它的皮虽然是绿的,但瓜瓤却是红的。就让我们把这颗‘红星珍藏起来吧。”说着他首先把自己的帽徽摘了下来,装在了贴胸的口袋里。在他的带动下,许多红军干部战士都把自己的红星珍藏起来。今天,朱德为了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就把这颗红星永远地埋在了太行山上。

当地的老百姓经常来浇水、除草。这棵白杨树,很快就长得枝繁叶茂。不久,人们突然有了一个奇特的发现,就在这棵树的树枝中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这个惊喜的发现很快就在远近传开了。老百姓都说:朱老总的心和红军五星帽徽一样红,这杨树枝里奇特的红五星,就是他老人家栽树时流下的汗水变成的;这杨树里的红星,就象征着朱老总忠于人民的红心,它时时刻刻和咱太行山的土地与人民在一起,永不分离。

从此,这棵由朱德亲手栽下的白杨树,身带日军的刀痕、国民党顽军的弹迹,在枪林弹雨、严寒酷暑中茁壮成长,到如今已经长成了擎天盖地的参天大树,令过往的人们叹为观止,成了老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河北东柏坡的“元帅杨”

在距离河北西柏坡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东柏坡村。这里还长着一棵鲜为人知的“元帅杨”。

全国解放前夕,朱德在党中央驻进西柏坡办公的日子里,在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紧要关头,利用一点空闲,同老乡们一起挖坑植树。

一天,东柏坡的一家军属正在西北沟栽植大叶杨。恰在这时,朱德兴致勃勃地从西柏坡走来,热情地跟大家打着招呼,并且还主动与大家一起植起树来。

朱德一贯有平易近人的品格,植树时他与大家谈笑风生,气氛十分融洽。

朱德问老乡:“河北种树,是深一些好还是浅一些好?”

老乡们说:“深些好,你们南方呢?”

朱德说:“我们四川人说‘深埋硬砸,扁担也发芽。”

周围的老乡笑了,朱德也笑了。

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朱德种起树来非常内行,干起农活来娴熟麻利,植树又好又快。就这样,他一连亲手栽下10株大叶杨。

后来,这些凝聚着朱德辛勤汗水的杨树深受村民们的厚爱,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最为有趣的是,当村民们从报纸中得知以朱德为首的十大元帅授衔消息后,更加以朱德亲手栽培的这些杨树为自豪,并将朱德亲手栽植的大叶杨称作“元帅杨”。

中南海里被保护下来的“卧龙柳”

党中央机关移驻中南海后,立即开始着手整理中南海的园林。

一天,朱德来到工人中间,与他们亲切地攀谈起种树养花的事情来。工人们都知道朱德一贯提倡栽树种花,便向他介绍中南海园林的规划情况,征求他的意见。

朱德指着岸边一棵树干已大半腐烂斜卧在地上的柳树说:“这棵残柳,你们打算怎么处理?”

工人们说:“挖掉,重新栽棵。”

朱德沉吟一下,摇摇头说:“这棵树不必挖掉,还有那些有病的老槐树也不要挖掉,中南海老树都不要挖掉,这是古人留下的,都长几十年、上百年了,我们要爱护它们,把它们救活,养好。”

那棵残柳留下了。园林工人按照朱德的意见,整治了树干上的伤痕,使它免于一死。几年之后,这株满目伤痕的残柳变得生机勃勃,奇迹般地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新柳。一到春天,柳絮飞扬,柳丝轻摇。工人们按照它那虎踞龙盘的雄姿,给它起名为“卧龙柳”。

猜你喜欢
黄桷朱德植树
去植树
不必要花的钱
植树真快乐
卖梦店
情系黄桷兰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情系黄桷兰
最熟悉的陌生者
94岁“黄桷兰婆婆”收到百元假钞直接烧掉
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