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的不归路

2009-06-13 05:52王英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质朴萧红

王英芳 韩 峰

摘要:萧红的一生是一部女性觉醒的奋斗史,历来为萧红作传的文本众多,季红真《萧红传》在各个版本的基础上又对资料进行了丰富与拓展,真实再现了一条“叛逆者的不归之路”。本文就季本《萧红传》对萧红的形象刻画及生平资料整理,做出客观评述,探求《萧红传》与众不同之处。

关键词:季红真 《萧红传》 萧红 客观 质朴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颇具个性的女作家。她英年早逝,创作生涯虽短,但她的作品不少是传世之作。她很年轻就进入了左翼文艺阵营,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关怀。她用鲜血书写了自己的跋涉之路,她的奋斗之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民族解放之路。她的一生是一部女性觉醒的奋斗史。

萧红离开世界已有六十多个年头了,她的作品影响力却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大,她的名字为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为之著书立传者,源源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为萧红立传的作品已达到70多部。最早为萧红立传的是骆宾基写的《萧红小传》,后来有美国人葛浩文作的《萧红评传》和《萧红新传》、萧凤的《萧红传》、丁言昭的《萧红传》、秋石的《萧红与萧军》等等。这些传记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并不能全面地找出萧红由一个旧式家庭的女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民族意识与人文关怀的女作家的过程。

2000年,季红真应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之邀写成的《萧红传》问世。本传的作者与传主同是东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化人,同为女性,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是独具个性的心灵探索者。作者用现代人的心智去感受半个世纪前如彗星般划过中国文坛的杰出女性。作品真实的再现了一条“叛逆者的不归之路”,让人们对萧红的一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客观、质朴可以说是这个传记最突出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一、对于其家世的追根溯源

季红真的这部新的《萧红传》在以往各个版本的基础上又对资料进行了丰富,再现了萧红的家世详情。萧红的远祖是从山东闯关东的难民,张氏家族曾是吉、黑两省有名的汉族大地主,最兴旺的时期,张氏家族不仅在阿城、宾县拥有大量的地产、房产、牲畜、烧锅、油坊、杂货店,而且在绥化、克山、巴彦、呼兰、兰西等地大量购置房屋、土地,开设烧锅、油坊、杂货店。到了第四代,由于家大业大,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张氏家族开始慢慢瓦解。分家时,张维桢分得呼兰的房产和一处油坊,于19世纪末带领父母、妻女从阿城福昌号屯迁到呼兰。萧红的父亲张廷举是张维桢与其妻范氏的过继子,他的思想性格比较复杂,是个新旧思想交叠的人物。

二、对于相关资料的广泛搜集

对于书中有关萧红生平、思想、及其才华的叙述,作者坚持的是详实的原则。在写这本传记的时候,“我首先找来了她所有的文字,其中包括全集中没有收录的,反复细读”;“其次是阅读了她同时代人的主要作品”,包括萧军、舒群、端木蕻良、骆宾基和白朗等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品;“其三是研究了大量回忆她的文字资料”;“另外则是走访了她同时代的人,以及他(她)的亲友”。[1]萧红有着祖父的疼爱,有着后园天堂,度过了童话般的顽童时代;继母过门使小萧红的生活发生的了很大的变化,处处有着压抑的气氛;萧红抗婚争取去哈尔滨读书的坎坷遭遇,与政法大学学生陆振舜及解除婚约的王恩甲的先后邂逅;萧红从事文学创作以后,与白朗、金剑啸、罗烽等东北作家共同奋斗的历史;萧红与她的两个丈夫——萧军与端木蕻良——的分分合合;她到上海后,与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之情以及与鲁迅一家的动人情感,在本书中都有详实的描述。

三、对于萧红形象的鲜明刻画

作品对于萧红形象的刻画,处处浸透着季红真对于这位东北女作家独特的理解。同是东北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化人,这让季红真更能真切地体会萧红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情感与现实,叙述更为让人信服。比如,在描叙萧红与家庭斗争争取到哈尔滨读书的机会时,书中写到:

萧红气愤不过,实在受不住这样一架机器的压榨了,便顶撞父亲:“什么叫不要脸呢?谁不要脸?”她的父亲听了这一句话,立刻像火山一样爆发起来。他一巴掌把萧红打倒在地上,萧红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一声也没有哭。[2]

这一段文字,不仅写出当时东北家庭那种父权至上的生活环境,更让萧红的形象丰满了起来。一个努力追求新事物、为了自己的梦想敢于同旧式家庭斗争、遇到现实打击时坚定不移,这都是季红真这一小段文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又如,萧红被软禁在福昌号屯的时候,为家里的佣人和长工请命,要求叔伯减租减少对下层人民的剥削,这些描写着说明萧红对整个地主阶级的反感,说明已她从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独立自尊变为具有朦胧的阶级意识的女性,也说明了她与生俱来的人道主义关怀。这些思想在萧红后来的作品中都清晰地表露了出来。

四、对于历史环境的准确介绍

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将人物的成长置于历史的画卷中考查。作品的第一章全面地讲述了黑龙江流域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现状,这个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从明代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几度兴衰几度荣辱。轰轰烈烈的闯荡让原本人烟稀少的中国北部地区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又因为清朝后期日、俄的侵入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生恐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作者介绍了萧红的家族,一个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汉族地主的后人;介绍了萧红一家生活的东北小镇——呼兰河镇,一个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冬季漫长的位于松花江北岸的小镇。在后面的各个章节中,作者也都将萧红的成长与历史现实结合起来,将社会现实对于作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纳入本书的结构中。第三章写萧红的“顽童时代”,她出生于1919年,作者在此点明这一年正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一年,于此将萧红的命运与时代大背景联系起来;第九章,介绍了1927年到1928年日本对于东北的侵略政策、蒋介石与日本的秘密谈话、震惊东北的黄姑屯事件,让读者对于萧红投身学生爱国运动的动机有了深刻的了解;第三十二章中,季红真写到:“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了,抗日战争拉开了序幕。全民族热血沸腾,准备与侵略者作殊死的搏斗”,这可以让读者对于“八一三”前后萧红所定的长诗《一粒土泥》等作品有不同的认识。

五、对于不同资料的客观处理

季红真在试图还原萧红生平真相的同时又保证了传记的客观性,将有争议的问题的几种观点都罗列出来,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并不做主观的臆断。如在第三十四章,季红真写到萧红与萧军分手的过程时,因为各种资料的说法不同,季红真便记录了三种可能的过程:第一种是,当时端木虽然和萧红相投,但并没有到恋爱的程度,他看到两萧争吵后,萧红“眼睛明显是哭过的,而萧军仍是一副满不在意的样子”,“这一天萧红没有到端木屋里来,见到端木也没有打招呼。端木也没有和萧红打招呼,独自闷在屋里”。[3]第二种依据萧军的回忆,“萧红在一边微笑着向我说:‘三郎,——我们永远分开吧!‘好。我一面擦洗着头脸,一面平静地回答着她说,拉着很快她就走出去了,……我们的永远的‘永别就是这样平凡而了当,并没有任凭废话和纠纷地确定下来了。”[4]第三种说法是依据骆宾基的《萧红小传》的叙述,说是萧红在分手之前根本不给萧军单独谈话的机会,不能详细的解释两人之间的问题。“这三种说法彼此出入很大,都带着各自的主观色彩,且隔着很长的时间,根据不同心理需要补充了想象的成分。作为后人,已经无法考证当时两萧分手的具体情况,只能把这些资料罗列在这里。[5]这就让读者对萧红有了自己的情感理解,更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作品在写到萧红去世后骨灰的处理时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将钟耀群和骆宾基记录的两种不同的情况同时罗列出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辨别,理解各中滋味。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她有着曲折的生活经历,却有着质朴的生活追求,她的苦难生涯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季红真的《萧红传》客观地、质朴地再现了萧红曲折的生活,将一条“叛逆者的不归路”呈现给读者。

注释:

[1]季红真:《萧红传·后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09页。

[2][3][5]季红真:《萧红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第335页,第338页。

[4]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页。

(王英芳,韩峰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2)

猜你喜欢
质朴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重拾质朴
萧红致萧军信札:北京匡时拍卖价64.4万元
山有桂子
萧红的遗憾
萧红墓畔口占
质朴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追寻最质朴的美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