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消费文化的推动

2009-06-13 05:52周杏坤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媒体大众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也需求文化生活。媒体文化迅速发展,电视、电影、网络渗透大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强有力地构造着当代社会文化。以商业化手段,消解精英文化,消解经典,制造快乐,引领大众意识,并以大众文化资源建构自身话语,孕育推动了消费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媒体 大众 消费文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体环境的变化,使得当代文化呈现十分复杂,与此相伴随消费文化也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家詹姆逊指出:“文化是消费社会最基本的特征,还没有一个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充满了各种符号和概念。”[1]

二十年前, 美国学者波慈曼在《娱乐至死》里对美国的电视文化疯狂娱乐的发展势头表示出担忧,他甚至称电视为“元媒介”,电视传播渗透到每一个社会领域。今天的中国媒体传播发展迅速,不仅电视文化影响社会的很多领域,电影、网络、杂志、报纸等的影响也实在不能小觑。

一、电视文化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电视上各种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相声、小品、肥皂剧充斥着消费市场。这一切都在暗中滋长着一股消费享乐主义思潮,以及消费社会的出现。深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濡染的受众,拥抱快乐拒斥悲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找乐是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普遍模式。从先锋文学和艺术,到新闻报道或其它大众传媒,都在追求“可读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近二十年来,中国媒体也造出了很多“星”,很多公众人物,很多时尚和流行,这些现象从多方面刺激、吸引着公众。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分寸、有节制地介入公共生活,而是把公共生活误当作自己的私人生活;人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两种话语之间保持必要的距离,而是一种距离的消失。公众的表达欲望空前地被大众传媒诱发出来,在意欲窥见他人生活的同时,滋长着另一种欲望:不断地向他人展露自己的生活。如名人出书,美女作家半自传性的“身体写作”,韩剧同名小说的热销,漫画书的广泛流行、各种文艺节目的登场等,无不与电视这一媒体力量的推动有关。

长期以来,大众对电视的依赖,接受文化信息方式的改变,让被称为经典的文学作品遭到冷遇,即使它还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多被改变,它们多是通过电视等媒介形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消费文化浪潮改变着传统“文学经典”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引发了当下一系列与文学经典有关的文化现象,“红色经典”、“戏说经典”、“大话文化”等都是其突出的文化表征。其实,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无论是“文学经典”的尴尬,还是解构,也无论是经典的危机,还是地位的丧失,都首先缘自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的各种悖反和冲突。消费时代的到来却打破了人们关于精英文化、经典文学的种种幻想,大众文化借助于媒体的力量不断地散播着世俗情绪、享乐意识,那些曾经在文学史上无立足之地的欲望化、浅表化、娱乐化写作一夜之间合理化、合法化、时尚化。每个人都被这个狂热的消费世界不断地中心化,社会价值观也由此不断地走向多元化。在商业运行法则的驱使下,快餐式的作品通过大众媒体以华丽的包装、令人眼花缭乱的热点,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快感,使人们通过这些文化快餐满足着自己日益膨胀的欲望,对于经典也同样采用世俗化的方式进行着演绎。

二、电影文化对消费文化的推动

电影让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合谋,消解精英文化,推动消费文化发展。

中国小说家和电影的关系比较复杂。当代小说成就了中国当代电影,当代电影也提高了当代小说家的知名度,王朔、莫言、苏童、刘恒、刘震云、北村等小说家的备受大众关注均和其作品的电影改编和电影宣传有关。尽管刘震云表示,由于电影《手机》,自己的小说主题实际上被误读了。他非常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对影视的介入,只是作品的介入,只是同意让我看得上的导演改编我的作品。到目前为止,我没给任何一个导演写过电影剧本,今后绝对也不会。我不会给电影打工,但我同意让电影给我打工。”[2]但小说《手机》被冯小刚包装成贺岁片推出后,著名作家刘震云一时也成了娱乐圈的名人。这无形中消解着精英文化,推动消费文化发展。

在这个所谓的读图时代,文字退居次席,图像僭越为文化主调。当代社会从“话语”的文化转向“形象”的文化“与中国当前的小康社会和消费文化的总体性密切相关,反映出眼睛从抽象的理性探索转向直接的感性快感的深刻变换。”[3]电影所带来的现实利益使得许多作家不仅投身于影视的导演、编剧和策划等工作,更热衷于“视觉化写作”,极力在小说创作中表现适宜影视改编的元素,要求有极强的视觉感官效果。小说家不同程度地放弃了面对纸笔的独立身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与影视的亲密结合,电影的特殊要求和艺术之外的现实因素使得小说家很难在镜像艺术中实现小说的文学精神,向大众妥协,其实质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媚俗的时尚。

三、互联网对消费文化的推动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网络媒体起到的作用比电视来得还深刻,电视基本上是单向的,被过滤的文化,而互联网向所有的网民敞开。互联网时代以前,个人的意见渠道是相对封闭的,个人有发表意见的相对自由,却没有可以选择公共渠道的自由。突然,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普通的中国人拥有了互联网,拥有了发表意见的公域,有了讨论公共生活乃至私生活的场所。相应地,当代文化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对话、交往、互动在当代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彰显其功用。文化的师承和垂直的传授关系被部分取代,横向的、多元的交流和垂直单向的传授纠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似乎空间取代了时间,立体取代了平面。网络的大门没有门卫,网络文化如同“超市”,政治与娱乐、理性与非理性,各方面的东西混杂陈列而无所不包,唯独没有沉重的经典,人们在其中各取所需,轻松简便。

由网络媒体催生的文化更是未完成文化,它的开放性是空前的,有无数种发展可能性。今天如火如荼的网络博客,在三年前很难想像有今天这般席卷中华、包举宇内的景象,当然殊难精准预测三年后会演变成怎样的态势。但是它在年轻一代的文化习惯和人格构成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网络文化既有着众多的拥趸,又有着相当的市场,从而可能以一种“山头”的方式在文化“江湖”得以延续和发展,可以化为某种消费。

媒介环境不是均衡地播撒在所有人的周围, 因此今天的文化对于不同的人们来说也不是同质的。对于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使用不同媒介的人而言,文化有着不同的面貌。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环境的整体变换似波及到每一个人,它强有力地构造着当代社会文化,并以大众文化资源建构自身话语。大众趣味取代了艺术家以往精神创造者的位置,提供给艺术家的乃是众生平等、无例外的消费者与被消费者的角色和机会。可以说,在现代消费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充当了最佳孕育者和助产士的角色。”[4]

注释:

[1]卢瑞:《消费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2]于国鹏,刘震云:《我不会给电影打工》,大众日报,2004年3月16日。

[3]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4]燕道成:《论大众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建构作用》,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第239-242页。

(周杏坤 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450000)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媒体大众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大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