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 兴趣先行

2009-06-16 06:52于海北
学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闲笔课文文本

于海北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但长期以来,教师过多的越俎代庖、过多的文本分析使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生气。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里经常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教学效率低下。教师要想改变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局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无疑是一剂“甜口良药”。

一、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应该说,阅读兴趣是读者固有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有效地唤醒这种固有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活动中。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能够适当地设置悬念、交代背景、创设情境,就会更加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唤起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设置情境:

1. 巧设悬念、导疑激趣。所谓悬念,在我国古典小说里叫“扣子”,往往是在开篇之时或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卖关子”,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事如何”,以引发我们的阅读或听讲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要巧妙地设置一个“扣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学习《采桑子·重阳 》安排这样的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陶渊明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等活动。1929年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可他对革命,对红军始终充满希望抱有坚定的信念。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2. 利用多媒体形成冲击。在多媒体课件中,将这些基本元素有机组合起来,使得丰富多彩的世界透过一方小小的屏幕,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可以凭借一些手段,或用一些形色具备的课件、图画、幻灯、音乐、歌曲,或利用师生之间的表演,依次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以此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迅速激起强烈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哲理类文章含义深刻,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使之具象化,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突面前产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并在阅读中产生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温故知新、展示魅力。阅读兴趣是在文学阅读之前以及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主体与文学文本进行交流、应答的立足点。新旧链接,有利于促进期待视野与文境的融合。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有赖于学生的期待视野,也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这是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新知识的凭借。有些文章虚写处看似“闲笔”,其实闲笔不闲。在闲笔处“就虚”,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展示思维个性。

二、引导质疑,拓展阅读兴趣视野

一般来讲,阅读是主体对阅读材料的感知、记忆、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由动机、情感、态度、意志等参与的体验过程。阅读是凭借语言文字获取外部信息,经过内部分析、整理、融合,重新建构认知体系的复杂的心智活动,特别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文本反常处质疑。所谓反常是指和常规常情相悖之处。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进而产生疑问。课文中不同寻常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无须写出的却偏要写出。有些文章的某些内容看起来似乎是多余的,而这些往往正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有着深刻的含义。

②似应写出的却有意略去不写。文章的某些内容如果写出来,文章会显得更完整,更连贯,但作者却把它略去不写了,这也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③一般应这样写却那样写。

④使用特殊语言顺序之处等。

在文本矛盾处质疑。矛盾是指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事物。如果认真阅读课文,就会发现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也是有意识的安排,往往体现着作者巧妙的构想。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追问几个“为什么”,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文本空白处质疑。作品中“意不称物” 、“言不尽意”的“语言缺失”,造成了文本的“空白”,招引着读者去填补、去确定。“诗无达沽,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传统文论,表明作品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释义,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诱导空间”,这个“诱导空间”恰是诱发阅读思维活动的动因。

教师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进行质疑发问,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信息加工活动,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鼓励批判,提升阅读兴趣和品味

阅读批判最能实现富有创意的阅读,最能激励学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发表独特的见解或主张,最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增强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只要我们能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是能够对他们感兴趣的有关问题发表真知灼见,进行有一定水准的批判的。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作者、编者都会有失误,都有可能出现错误或缺点。因此,阅读材料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或缺点。教学时,鼓励学生指出他们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并进行一定的分析,这对调动他们创造性阅读的积极性是很有效力的。

可见,学生自主地释疑产生智慧的火花,产生教师意想不到的新的答案,很好地实现阅读目的。创新是民族之魂,但没有民主就没有创新,迷信权威就不可能创新;同时与大师对话能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并非一门心思要证明权威的错,能悟出自己与大师的距离,这也是大收获。学生发表见解未必无懈可击,但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深入钻研,敢于向权威挑战,向书本说不,其精神,其勇气,都应该受到鼓励。

学生在阅读之中,往往有初读感知的体验,当通读文本之后,对文本的初始体验便油然而生;在深入阅读中,学生随着理解的深入,也会逐渐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阅读体验。这些体验,有的是闪烁智慧光芒的灼见,也有的看似理由确凿,却游离主旨。在老师的指导下,唤醒学生新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其效果应该是立竿见影的。

猜你喜欢
闲笔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前边的几句话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西山闲笔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人踪灭处尽生悲——《小石潭记》“闲笔”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