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2009-06-16 06:52刘丽丽
学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大格小格时针

刘丽丽

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学素质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所必备的修养之一。数学教学必须立足于通过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特别注重学生教学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和谐地发展。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谈两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明确思维方向

要使学生的智能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并在健康成长的轨道上发展,尽量避免智力发展的逆向迁移,就应该在学生思维启动之始,就使其获得明确的思维方向。上课开始,教师应该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一般包括“导”、“议”、“找”、“定”四个教学层次。

1.“导”,即从生产或实际出发导出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思维方向,如概念教学借助形象直观和实物操作,引导学生思维。例如:“分数的意义”一节,一分成两份,每份能否用整数表示?学生的回答是:不能。这时,学生就会积极思维,仅用前面的整数已经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了,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就引出了课题,也渗透了新知识。

2.“议”,即启发学生围绕新授课题相互议论,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谈谈自己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进而,教师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找”,即引导学生从新知识的重点出发,找出与其联系最密切的一、两点旧知识。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找出与重点知识联系最密切的旧知识,深入理解。把同样大小的几个圆片分别平均分成四份、八份、十二份,再分别在上面用阴影部分表示了2、4、6,并剪下来比较大小,使学生知道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再比较剩下的部分,又得了2、4、6,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不变,有什么规律?这样,学生就逐步领悟了新知识的思维方向。

4.“定”,即在“找”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制定。用找出的与新知识联系最密切的一两点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而掌握新知识的方案。至此,学生就会掌握了新知识的思维方向。

二、掌握思维方法

我们知道,使学生学会一点数学知识,只能应用一时,若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终身受益。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老师引导学生明确思维方向后,就要带领学生围绕重点知识探索思维规律,掌握思维方法。这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基本思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在这一阶段中大致包括“感知”、“转化”、“推理”、“概括”四个教学层次。

1.感知,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通过实物演示,直观插图或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手、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教材或深化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为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转化铺平道路。

例如:“时分的认识”一节,老师先是通过教具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些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围绕一圈,钟面上有几个大格,观察并数一数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小格。学生通过数、算知道了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继续观察有几根针,两根针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钟面上的数字、格格、两根针等,它们像一个和睦的小家庭,密切配合、分工合作。老师进一步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分针、时针分别在钟面上怎样表示时间,观察时针、分针是不是同时走同时停。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制的学具进行操作,这样几经反复,学生把注意力由“想结果”逐步转化到了“想过程”上,为实现思维和认识上的飞跃积累了丰富的表象。

2.转化,即在操作感知或深化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过渡与转化。实现新知识的过渡与转化,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思维和教学层次。

例如:“时分的认识”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的操作,教师启发学生:“大家认真想一想,怎样把这一操作的过程用语言叙述出来呢?”让学生们试着说—说,最后得出:分针走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钟,时针走多少大格就是多少个小时;时针走‘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即走60个小格,得出了1小时是60分钟。学生由观察操作,过渡到了“理性认识”。

3.推理,即将转化或“猜想”结果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论证。由于受到学生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小学数学的逻辑推理和抽象论证往往带有较浓的“直观”色彩,往往是不完整、不严格的。因此,这一教学层次的实施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4.概括,即带领学生把在上述的三个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梳理,加以概括,给出较严格的定义或法则。

三、引导思维态势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椭圆形呢?”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思维,要给学生动口表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留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想办法解决问题,思维能力才会逐步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大格小格时针
画时针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二年级)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秘密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计算钟表角度有方法
作息时间
安小格的夏天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