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教师现象分析及发展策略

2009-06-18 03:19李云吾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边缘化学校教师

李云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新课程的实施,非重点学校生源短缺,教师面临生存的困境。边缘化教师的出现,不仅给教师本人带来了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压力,而且给主管教育部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一、“边缘化”理论和边缘化教师

边缘化理论最初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后来它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方面。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的含义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所不包容。具体地说就是它往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边缘,不再受人们广泛的关注;准确地说就是不入主流,被人们忽视、被人们冷落的意思。而边缘化教师也是由“边缘化”理论中引伸出来的新概念,意思就是教师的观念、教学方法处于老化,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或是学校因质量不佳遇到了生存问题,教师流动有困难,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其次是部分教师为了存在的价值或教一些非考试科目,没有升学压力的。表面上看这类教师也退出前线,但从进化论的角度来分析,任何处于边缘的事物并不等同于消亡,事物的边缘化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的原因是由于事物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结局无非有两种,要么是从边缘重新返回中心,要么是从边缘走向消亡。

二、边缘化教师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特点

1学校内部边缘化教师现象透视

(1)年老教师。岁月不饶人。在学校里的教师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被领导冷落,年轻人冷落,失去了他们在课堂上的魅力,渐渐被人遗忘。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边缘化学生,教师成为学校中的边缘化教师。学校要安排转岗的首选对象就是这些边缘化的教师。有学者认为,这种群体属于“内在排斥型”,最容易成为被排斥的载体。因为这些所谓的边缘化教师大都是历史的原因造成,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

(2)骨干教师。目前学校在聘用干部时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怪圈:“青年教师经过,修炼成为学科骨干后,很快被提拔为学校的干部,结果与教学实践渐渐远去,甚至完全脱离。这种“教而优则仕”的现象已是一种风尚。事实中的大多骨干教师经过几年的仕途生涯,讨厌了课堂教学,即使有兼课,也是滥竽充数。官场上的那套巴结的话语艺术学到不少,可教学基本功似乎去业务化。学校里有时举行校本教研,教师公开课后的评课,也要求领导说几句,一开口就像有些学生写作文一样常常跑题了。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在当前政治模式下被异化的结果。

(3)非考试科目的教师。本文中的非考试科目是除了音乐、体育、美术专业之外的研究课、地方课、劳技、陶艺等学科。我们学校把这类学科的教师归类于综合课,全校任教的专任教师共14人,其次是行政领导兼任。这14人中教育管理专业的2人,英语专业的1人,语文专业的3人,思想政治的1人,物理专业的2人,计算机专业的2人,美术专业的2人,财会专业的1人。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等等,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只好从其他专业或年龄大的教师中选择对象进行转岗。显然,这门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自然落后于其他教师。就我们学校而言,获得市级以上的教学“三坛”(新秀、中坚、宿将)没有人,获得市级优质课一等奖的仅2人。获得市级以上的优秀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劳模等荣誉都没有。所获奖的人次仅占全校获奖总人数的0.9%。从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来分析。它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分层现象。

2城乡结合部学校边缘化教师有增长的趋势

由于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存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师资分布也不均匀。非重点学校的教师挤向重点学校,学生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重点中学。因此,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生源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处于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师资、学生生源相对薄弱。如果在管理方面没有破釜沉舟的精神,就容易产生一蹶不振的后果。本市区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共有6所中学,办得让百姓满意的为数不多。据资料和口头了解,这些学校获市级“三坛”(新秀、中坚、宿将)及省级以上荣誉的人次极少。个别在业务上有专长的教师在学校里也得不到学校的器重,导致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学科里根本起不到引领其他教师共同发展的作用。有专家研究过,教师的素质、领导用才的艺术与学校教学质量是成正比例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学校的优秀教师大多想方设法突围,外地优秀的教师也很少进去,有些优秀的学生在校读了二年之后也提出转学的不少,很多学生家长从小学开始就高价择校就读优质学校,每年招生成了学校领导的心病。这些学校成为边缘化学校的原因是什么呢?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的学校,办学历史短,底蕴不深厚,这是客观因素存在的。但与其他几所同时期办起来的学校相比,落后是有主观原因的。笔者从侧面分析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师开展教科研呈现低质互动的怪圈。从教育的理论角度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体现教师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年年中考、高考的失利,教师的心理没有一次成功感,而是多次的失败感。面临着被社会、学校淘汰的边缘化教师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路在何方?

3贫困农村的乡村学校边缘化教师呈群体化现象

由于国家在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上倾向于城市,“老、少、边、穷”地区则处于边缘。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学校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无缘,开展小组学习、探究活动、有效教学可谓“对牛弹琴”。新课程背景下的家长、学生对农村的教育失去了信心,除了无能力迁移的留守孩子,大部分学生也随之水土流失了。有的学校开始返回到上个世纪的复式教学。有的村小实行撤、并的方法。经济发展的不均匀,教育发展的不均等,连累了许多教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农村小学的教师大多是原来的“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转正过来的,正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很少。这些民办转正的教师到现在年龄基本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相对滞后,驾驭新教材,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再说,在农村工作的待遇一直不如城镇,养成许多教师工作不负责任的习惯。一旦合并到乡镇中心校难以适应新环境,有的索性被转岗或退居二线。

三、从“边缘”返回“中心”的策略探微

教师边缘化现象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新课程的共同作用下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不仅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也与社会、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等有关。教师要走出边缘化的窘境,需要政府给予学校政策、合理的制度支持,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努力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培本固源。造就“本土化”专业引领队伍

随着“边缘化”的出现,整个社会、学校的结构就变得复杂、不稳定,具有更多的异质性,同时也出现了潜在的矛盾,从而容易形成“窝里斗”,自我揭短,使各种制度的实施失衡。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着眼大局。对教师不排斥,要容纳所有的教师。只有当教师资源开发的目标

建立在适合学校发展要求的教师资源管理体系上,才能使学校教师资源管理的流程畅通,效率提高,体系完善,教师工作热情与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人才浪费的现象得以减少,学校的凝聚力就得以增强。领导者要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不要以为请几次专家讲座、请几位名师上示范课就能有效,其实这些都是一种形式,专家留下的不是人,而是他的理念,真正把理念落实到课堂的还是靠自己的教师。所以,学校不可忽视以本土化的专业队伍确保学校教师在专业引领、教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笑纳五湖四海”的胸怀用好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不排斥、不搞小势力,用一视同仁的风范得到大家的支持。现实中的许多事实说明,“水土不服”是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里一些珍贵的资源,有的被领导遗忘而无用武之地的不少。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要竭力营造“用学校精神塑造人,用发挥特长使用人、用政策感情留住人”的氛围,使教师在学校里工作感到是一个温馨的家。

2实施“师资工程”,构筑教师成长的新高地

一流的学校不仅要有大楼,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流的教师。一所学校的硬件设施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热爱学校的情感,但在办学所有因素中还不是主要的。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内部不团结,人才流失则是学校走向边缘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成为一所名校,首先要具有养神育底蕴的理念。那就是学校要制订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提供平台保障教师的发展。新教师的热情和干劲,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是难得的资源。学校中的“新秀”、“教学能手”、“教科研专业人员”等资源,都想方设法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对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未来发展、对教师个人都是有很大的好处。作为领导者在管理作风上要破格用人,树立“品牌教师”的建设目标。这样,不但满足教师的上进欲望,而且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许多成功学校的经验证明,创建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注重“品牌教师”的效应,有利于教师寻找自己的领头羊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总而言之,上档次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积极扶持、树立品牌。

3学校要积极创设学习氛围,增强“不立则破”的危机意识

学校内部创设一个内需学习的文化环境,远远比集体学习活动本身重要得多。只有营造了一种“不学则罔”的文化氛围,教师个体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才会产生迫切学习的内需。教师有了“不学则罔”的意识。才能促使教师产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空间。由此可见,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并且尽一切可能,创造教师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同时要树立教师学习的成效意识,倡导教师写反思、写随笔,鼓励教师研读教育理论、专业书籍等;学校定期为教师推荐好的论著,定期对教师的学习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处于边缘的教师减少工作量,提供去外听课、进修“充电”的时间和机会。学校的日常教研要以主题教研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同课异构”,形成合作、共享、创新的教研文化。教师在教研中学习并吸纳精华,反思自我,在学习中求发展。管理者要自省,要在危机中找生机,变压力为动力,从师训工作的前沿需求出发,实施培训者发展的制高点策略。

4要尽力开发好用好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

一个班级存在着差异,一所学校的教师也一定存在着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能懂得因材施教;而作为管理者对教师也要有因人而求。处于边缘化的教师在学校里一般表现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青年教师两类。其实这些边缘的教师都存在着优势。在学科建设上他们以自己的不同特点影响着学生,也影响学科专业教师的成长。他们各自的优势也存在着互补性。这种教育资源具有灵活性,它有别于自然资源,不可能永久保存,它也没有一个固定的量值,开发得越及时越充分,这种资源的量值就越大。开发不好,有着反作用力。因此,学校因运用智慧有效地运用好这些可贵的教育资源,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宽容善意地接纳她们,从中甄选出最有可能成功的教师和有待于引导的教师,开发他们的聪明智慧,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增瓦。如果管理者一旦发现这些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就要把握机会鼓励教师树立自信心。任何学校里不论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还是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都有其专长。重视教师专长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实践与推动的主体,应首先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先行者。如果教师具备了这种素质,对周围的教师发展就起着正面影响的作用。学校创造条件,建立教师发展的有效机制,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开发教师的学习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更广阔更坚实的平台,是边缘化教师返回中心的捷径。

5鼓励教师自主发展与提高,学会边缘化生存

面对自己的不足,就要敢于“王佐断臂”,学习海尔砸冰箱的精神。把这种精神运用于个人成长与生活中,是教师大成之源。每个人都应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当处在一定程度的危机感之中,就会将危机变成压力,再内化为动力。“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追求,它需要教师不断的自觉反思。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历,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利用有限的时间加强自我修炼,利用好有学习的机会更新自己的传统观念,跳出框框的羁绊,摆脱习惯的束缚;学会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一切能提供视野的人和事学习。其实,教师自身的学习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教,教是学的继续,只有学得好,才能教得好,生存得好。

(责任编辑刘永庆)

猜你喜欢
边缘化学校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秋天在哪里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