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研究

2009-06-20 03:11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4期
关键词:国际收支

殷 琳

摘要: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是货物差额和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金融账户差额,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给我国的货币、汇率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

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通常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方面,其中内部均衡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经济增长,外部均衡是国际收支平衡。无论是内部均衡还是外部均衡,其实质都是为了一国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内部均衡是首要目标,外部均衡是条件,应在实现内部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外部均衡,而不应以牺牲内部均衡来谋求外部均衡的实现。中国国际收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年处于双顺差(见图一),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图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下同。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刻画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系统的货币交易行为,是分析一国对内、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平衡表内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我国从1991年开始出现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持续双顺差。其中,只是1993年经常账户和1998年资本和金融账户有小额的逆差。而从2003年之后,这种顺差开始大量的增长,2008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917.1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项目达到719.31亿美元。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明细项目发现,经常账户的货物差额和资本账户的外国直接投资是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1我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项目分析

1.1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综合反映了一国广义上的进出口状况。我国的经常账户差额从1991年的132.71亿美元到2007年的3718.33亿美元,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大约翻了28倍。这充分反映了我国近十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三资企业的出口增长及外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1.1经常账户的顺差主要来自于货物的差额。货物的进出口除1993年之外都是顺差,而且增长的幅度和经常项目的增长幅度是大致相当的。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不过这并不能表明我国经济外向化的程度有多高,而是表明外国逐步把我国变成世界的加工厂,在充分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

1.1.2在经常账户中,除少数年份以外,我国在服务方面一直是逆差,尤其是从1995年起持续逆差且逐年增大。如在2007年,服务项的逆差达到了79.05亿美元,而收益项的差额达到了256.88亿美元。在服务账户中,我国的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和咨询业务等都是最主要的逆差额来源。这也反映了我国在服务方面是净进口国以及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的缺陷。

1.1.3经常账户中的收益账户,也基本上是逆差。从1993年开始出现收益账户的逆差12.84亿美元,以后逐年增长,尤其是在2001年达到最高的191.73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外国在华投资的收益汇出所致。由此可见,我国经常账户的顺差主要是由货物贸易的顺差所带来的。

图2 经常项目分析

1.2资本与金融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是指对所有资产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个部分(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研究,我们从1997年开始,因为在1997年之前的统计口径不一致)。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巨额的顺差一直存在(1998年除外),从1997年的210.15亿美元,一直飙升至2008年上半年的719.31亿美元。具体分析如下:

图3资本与金融账户分析

1.2.1资本账户中我国2005年之前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但是总的逆差额很小,一直低于1亿美元。

1.2.2在金融账户中,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差额。反映了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金融账户的顺差是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反映了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巨额顺差基本上都是金融账户带来的。

图4 金融项目分析

1.2.3在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项是造成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是造成这一顺差的最主要因素。在2003年以前,外国直接投资账户的差额一直是大于金融账户的差额的,直到2004年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了大量热钱的涌入,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势头一直保持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也是我国双顺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主要是由金融账户中的直接投资项所带来的。

2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2.1国内的原因

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加大对外经济联系的需要,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有益政策措施,同时促进了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的形成,主要包括:

2.1.l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1月1日,我国实现了汇率并轨,人民币汇率由银行间外汇市场决定,兑美元汇率一次性的贬值到1:8.62左右,同时取消了外汇留成上缴制度,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这些都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以后经常帐户连年顺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1.2出口鼓励政策。鼓励出口是我国发展外经贸关系中实施的一贯的政策,除了传统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出口支持政策外,在加入WTO后政府各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贸易便利化,新的贸易协调机制使中国的谈判能力得到了提升,贸易伙伴对我国许多优势产品配额的限制逐步放宽,扩大了我国的出口空间。

2.1.3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尤其是1992年后我国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外国直接投资额大幅度提高。从1994到2007年10年期间,我国平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95.06亿美元,到2003年达到了1384.13亿美元,可见外国直接投资是我国资木和金融帐户顺差的主要来源。

图5 历年外商直接投资

2.2国际的原因

首先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不断紧密,本来属于各国国内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求得更优化配置,因此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不断的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逐渐一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

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来自于发达国家对我国进口产品的限制。发达国家往往出于保护国内弱势产业和某些政治目的,鼓励自己处于比较弱势的产品出口(如粮食和纺织品),而为了防止发展中国家赶超,限制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而我国现阶段主要是对海外某些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比较大,国外的限制使中国非自愿的增大了贸易顺差,而且这种管制的情况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不断走强而更加严重。

3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利弊

我国双顺差不单是经济健康运行的反映,也是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制度各方面压力的综合结果,因此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有其有益的一面,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

3.1双顺差的益处

首先,双顺差结构总体上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双顺差的出现和持续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等目标进行选择的结果,是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产物,是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同时,它又表示了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内外经济交往过程中持有国外资产的增加,是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综合表现。因此,双顺差可以体现出我国国际经济竞争力增强、对外经济联系开放程度扩大和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等良好势头,是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直接反映。

其次,双顺差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贸易出口和资本净流入的持续扩大,特别是外资的净流入,对于保持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资金资源还缺乏有效配置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债有效缓解了我国经济增长和资金紧张的矛盾。双顺差也为缓解我国就业矛盾、扩大内需作出了贡献。

图6 历年外汇储备

双顺差的再一个重要作用是直接促进了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长。从1997年到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年均增加近1642亿美元,1998到2000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增速骤然放缓,2001年又开始重新加速增长,到2008年国家外汇储备总额达到了19460亿美元,。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处在较为充裕的水平,有利于保障对外支付和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保证本币的信誉,提高吸引外资的能力,配合经济建设支援重点项目,对于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和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都是十分有利。

3.2双顺差的弊端

长年持续的双顺差也代表着一种外部经济的持续失衡,其带来的对国民经济的不利之处更加值得关注和替惕。

双顺差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已经造成了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盲目的调整会损害本国的出口贸易,影响经济的增长和币值稳定带来的正面国际效应。但是在不断增加顺差下维持的近似固定的汇率又会引致外国资金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基础上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加大了维持我国的汇率稳定的难度。

通货膨胀是双顺差带来的又一个主要问题。为了维护汇率制度的稳定,中央银行需要积极干预外汇市场,在结售汇制度下被动的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构成了大量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进而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再次是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增加。双顺差在带来外汇储备的巨额累积的同时,也增加了持有的风险和难度,持有的机会成本显著上升,过度积累外汇储备也是经济资源缺乏优化配置的结果,这意味着原本可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没有得到适当的利用,显然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潜力

4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原因是货物差额和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金融账户差额,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给我国的货币、汇率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积极应对与消除这种压力,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4.1引进外资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在我国引进的外资中,多数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初级产业,尤以粗放消耗资源型的居多。这类外资不仅消耗资源、污染环境,而且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招商引资中要增加限制性条款,提高政策门槛,选择那些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和外资。

4.2 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资金流入和流出管理。放宽中外资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作的限制,改革跨国公司售付汇管理,便利向境外的外汇支付;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逐步拓展资本流出渠道,减少行政审批,取消对境外投资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的要求,放宽对外投资的购汇限制,支持各类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加大反洗钱力度,完善外汇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全程监控,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4.3 鼓励对外投资企业的构建和壮大。整合企业资源,壮大企业实力,在现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合并和联合科研等手段组成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生产经营:鼓励包括广大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在内的中小型企业积极挺进国际市场,开发自己的优势产品,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多元化发展;构筑对外投资企业的外向性发展战略,注重开创型管理人员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肖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量“双顺差”的对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6).

[2]徐蔚.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原因及对策研究.桂海论丛,2008(5).

[3]邵亢邑.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4]庄芮.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成因与利弊.金融与经济,2000(3).

猜你喜欢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相关业务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有望在中长期内继续保持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