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与现代传媒

2009-06-22 02:36曾耀农
文学界·人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曾耀农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在现代科技催生下的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负载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进入到社会的每一角落。古代小说与影视的联姻、电视栏目的品牌创作与明星学者的效应和网络传媒都对古代小说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古代小说的影视改编也就是对古典小说进行再阐述,使之大众化、视觉化、精美化,在“快餐文化”的今天,既符合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需要,又有利于经典名著的介绍和普及。借助电视品牌与学者效应传播古代小说,使观众在“读书”式的栏目中体验到大学讲堂的气氛,同时也得到了文化知识的熏陶。一批批学者从书斋走向了荧屏。网络对古代小说的传播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处于“快餐文化”和“读图时代”的当下,应加强古代小说与大众传媒的联姻。但也应该保持古代小说的独立性。

关键词:古代小说;大众文化;现代传媒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004-04

从近年传播媒体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来看,以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电子媒介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对古代小说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当古代小说走向传媒时,与其说是现代传播媒介给古代小说带来了生存的空间,还不如说是现代传播媒介给古代小说带来了重返中心,或是重新介入社会的希望。当今世界,人类跨入了以信息符号为载体的数字化时代。在文学领域,数字化改变了古代小说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古代小说向平民化、大众化、商品化、直观化、浅易化的演进,普及速度日益加快。

一、古代小说的影视改编

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经过数代人的阅读与阐释,已经形成了文化认知上的高度一致性,容易达成对小说的本真理解。因此,影视改编作品的再阐释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更利于古代小说的普及与传播。《红楼梦》的影视版本着重表现了封建末世贵族家庭的儿女情长和悲剧主题,《三国演义》的影视版本展示了天下三分和政治风云的恢弘气势,《水浒传》的影视版本刻画了人物的英雄气质和典型性格,《西游记》的影视版本展示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千辛万苦终获正果的过程。影视改编是古典名著当代传承的重要方式和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语境和技术条件下,通过影视改编等手段对古代小说名著进行再阐释,使之大众化、视觉化、精美化,在“快餐文化”的今天,既符合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需要,又有利于经典名著的介绍与普及。尤其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古典名著的传承己不再仅仅局限于小说原著的阅读,他们更愿意通过电影、电视剧来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使名著的普及获得了新的扩展空间。

影视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许多观众是通过影像化的方式认识古典小说,了解古代历史。古典名著既可以采用正剧的形式改编成影视作品,也可以采用喜剧化的戏说方式进行改编。由于题材的缘故,《西游记》被戏说改编的作品最多。1994年,香港彩星电影公司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投资拍摄《大话西游》,由《月光宝盒》与《大圣娶亲》(又名《仙履奇缘》)两部分组成。《大话西游》借用了《西游记》里的人物故事,讲的是一个现代人对感情、对生活另类的看法,这个看法很快得到众多年轻人的心理认可,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最后变成网络里面年轻人的一种共同语言,成为流行话语。《大圣娶亲》是一种成功的戏说,它通过变形的喜剧化手法揭示出世道人心的本质和真谛,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折射,观众在爆笑之后会获得某种启示。无论是正说还是戏说,都是一种再创造,都不会降低原著固有的价值,有时候,戏说反而让观众更贴近名著,引起观众的兴趣,促进观众拿起书本来阅读。继《大话西游》之后,对《西游记》的戏说越演越烈。《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西游记后传》以及Flash动画片《大话西游后传》等影视作品,出现在观众面前,形成了一种《西游记》演义,解构了小说原著。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覆盖面极广的大众传媒,电视剧已成为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而《水浒传》不断被改编成影视剧,加快了《水浒传》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它的影响范围。全国范围内又一次出现《水浒传》小说的热销,人们急切地想从原著中寻找自己所关注的问题答案,这些都构成了视觉画面与文本解读的互动,不断加深了人们对《水浒传》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古代小说的传播目的。

二、借助电视品牌与学者明星效应传播古代小说

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百家讲坛》本着学者使电视深刻,电视使学者有为的宗旨,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作为内容定位,让那些无法在大学课堂听课的观众得到知识的享受。《百家讲坛》由央视打造出来的电视文化平台造就了一批学者明星。《百家讲坛》展示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掀开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品牌价值。该栏目成功策划了的“读书”栏目,不仅获得了广告商的青睐,还带动了图书、音像等衍生产品在市场上的畅销,使“默默无闻”的学者,如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等人,凭借《百家讲坛》成为“大众情人”。随着《百家讲坛》的不断热播,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等一批学者纷纷走出书斋活跃在荧屏上,凭借着风趣幽默的讲述打动了观众的心,并且拥有自己的忠实粉丝,成为“超级教授”。讲“正说清朝十二帝”的阎崇年几乎成了正说清史的大众“权威”,而作家刘心武则被视为“草根红学”的代言人,“品三国”的易中天更是在大众中掀起了“三国热”。目前,凡是在《百家讲坛》上亮过相的学者名家出版的相关图书都一跃登上畅销书的排行榜,为古代小说的传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2005年,央视的《百家讲坛》掀起了新一轮的“红楼热”。刘心武揭密“红楼”,从独特的视角研究秦可卿,在学术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些观点被许多红学家看作是“奇谈怪论”而遭非议。正是这些非议,而使刘心武名声大震,也提高了《百家讲坛》的知名度和收视率。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揭密《红楼梦》,又引领了新的社会风尚,出版界紧随这一社会风尚,大量出版了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一时间出版界、图书市场、读者、市场和媒体都纷纷“活动”起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刘心武的两本“红楼”新著销量非常可观,不仅是由于刘心武本人的原因,更是因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陆续录播了18集“‘揭密(红楼)系列讲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是刘心武“红楼”研究著作呈白热化的关键。

《百家讲坛》运用现代传媒与视角,像影视作品一样设计悬念,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以“品三国”和讲述“汉代风云人物”而名声大震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其书籍版权被出版社以天价购买。易中天不但凭借着《百家讲坛》红遍了大江南北,更是成为出版界的大赢家,创造了畅销书的神话。易中天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大众传媒的强大力量使很多本不看书的青少年又拿起了书本,至少是提高了大众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易中

天上电视讲历史,运用现代话语对史料进行翻译,使古代小说通俗化、娱乐化,更符合大众的口味。他常把古代称谓换成了今天的名称,例如,称“孙策”为孙帅哥。称“周瑜”为周帅哥,“帅哥总是招美女爱的,而帅哥也是爱美女的”。这些近乎无厘头的句子把年轻人牢牢吸引在电视机前,让他们在开怀一笑的同时,破解了谜一般的历史难题,激起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易中天的成功更多的是依靠电视传媒,他频繁出现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媒体上;他的签售信息每天都在电视上播出:他讲的是一个几千年来中国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他的书稿通过竟标的方式确定归属,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的讲稿结集,起印数量也达到了15万册,《品三国》这本书也排在畅销书之列。

《百家讲坛》从“百家”走近“百姓”,用亲民、时尚、轻松而贴近当下的口语化解艰涩难懂的学术观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个人魅力使一批学者从狭小的课堂走到电视观众面前,制造了畅销书的神话,也传播和普及了古代小说。

三、古代小说的网络传播

随着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实现数字化传播,读者将不仅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更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向公众表达个人态度和看法,甚至可以与某论文的作者进行直接交流,因此,古代小说数字化、网络化改变了以往媒介单向传播的特点,使小说的阅读呈现出极强的互动性。双向沟通使阅读群体进一步大众化和平民化,有利于扩展中国古典小说在民众中的影响。古典小说的网络传播包括网络古代文学、改编为网络游戏和数字化传播。

(一)古代小说的网络版

随着《大话西游》的戏说开始之后,2000年,网络文学又诞生了另一本长篇戏说小说《悟空传》,作者刚在网上发表不久,就很快赢得广大网民读者的喜爱。2000年的圣诞夜,《悟空传》的作者获得“榕树下”原创文学大奖赛的最佳人气奖。2001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立即引起国内图书市场的轰动。

网络版的语言具有相当大的趣味性,作者善于将大众耳熟能详的常用语,流行影视的台词歌词乃至粗鄙之语等翻新再用,将之纳入一个不同的语境,制造出喜剧性的效果。

(二)古代小说改编为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的兴起对于古代小说的传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以《烽火三国》为代表的网络三国游戏已成为一种新的传播类别,大量的游戏爱好者通过互联网这种双向快捷的方式在虚拟的世界中扮演著名的历史人物,使用小说中的谋略,在模拟的战争或故事中决斗。网络游戏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三国精神的传播找到了一种娱乐的出口,使得成千上万的青年人亲近了传统文化,也熟悉了古代小说。

(三)古代小说的数字化传播

数字化传播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数量,速度和质量,而且增加了信息组合的可能性,使古代小说传播更快速,而且成本低廉。古代小说的数字化传播主要是将小说资源转换成数字信息后,以信息流的形式借助计算机通讯网络进行传播,小说的发布及阅读成为虚拟化的上传下载数据,读者只需在网上点击,即可获得小说资源的阅读权。

网络传播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方式,因其可重复性、同步性及低成本性,使中国古代小说的免费阅读成为可能。部分网站建立了中国古代小说专业网,如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网是搜集古代小说文本较为齐全的一个网站,其内容非常丰富,有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历史演义、世情小说等。明清小说研究网站专业性更强,它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集图书上传、小说研究著录、资料选编、网上购书于一体,互动性极强。通过超媒体将数字化的小说文本以及与小说相关的文字、图表、声音、图象、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发布于网络上,并对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提供多路径、多点向的不同链接,方便读者的阅读。

四、加强古代小说与现代传媒的联姻

大众传媒其实就是现代科技催生下的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电子媒介,它们包围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大众传媒尤其是影视媒介的发展对古代小说的地位进行颠覆,文学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传统的印刷文学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主角选秀活动吸引了45万青年参赛,无数观众观看,还运用了手机短信,掀起新一轮红楼热。

(一)古代小说与大众传媒联姻的优势

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学受到大众传媒技术的挑战。后现代人的阅读行为主要是以消遣娱乐为动机,视觉文本的特征恰好适应了“快餐文化”的性质,因为图象性内容不需要文字的中间媒介,它直接刺激人的视觉感官,满足人的视觉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以其快速的信息处理和共享功能,很快诞生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不但打破了时空界限,具有无限的开放性,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写作行为、阅读方式和交流渠道。与影视媒介相比,网络作为大众文化媒体的出现,它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创造了一个网络世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是多种技术成分的综合,这些图象是声、光、色、画、语言、文学等符号形式的交融体,从而给人一种直观的审美感。这些直观的图象接收不受文化层次高低的影响,阅读者只需具备一般的视觉感知能力即可。

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学的理念进行彻底颠覆,经典文学被大众文学所取代,人物的扁平化、创作的戏说化、阅读的视觉化,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读图时代”的到来,宣布文学语言正在从读者视野中隐退,图象符号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文学语言文本将可能被视觉文本所取代。伴随着各种传播媒介对自身图象以及效果的追求,文学的视觉化追求适应了当下大众文化的潮流,获取了更多的阅读对象,因为图象符号降低了阅读成本和进入阅读界的门槛。

(二)古代小说与大众传媒联姻的弊端

如果过分强调文学与现代传媒的结合,放弃文学的独立性和高雅性,文学创作就会走向随意性、琐碎化、浅俗化。最明显的是大众传媒在教导社会规范的同时也消解了丰富多样的雅文化形态,在增强或放大社会的同一性之时,将生活中的个体自由和独立性消失殆尽。强大的传播功能与媒介作用可以轻易地让一个人身价倍增,也可以轻易地策划某种文化现象与文化潮流,甚至可以轻易地炒作某种令大众心仪的文坛热点与卖点,使作家中心地位沦丧并为荧屏名人所取代,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文坛话语的方向与走势,赋予了现代传媒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并使文学的话语权退缩。在对古代小说进行影视改编时,如果对原著进行随意的改动,做漫无边际的任意发挥,一味地追求收视率与票房,那么则会消解古典名著的积极意义,沦为当代大众娱乐的花边和点缀。当传媒不自觉地被商业所操纵时,以感官享乐的直接性代替了审美体验过程的必要性,这就致使它对古代小说的消费引导不可避免地向金钱看齐,并最终以文化霸权直接控制大众的审美趣味、价值倾向及至生活方式,造成文化的传播日益走向粗俗化。

过分热衷于凭借技术而不是思想就能完成的描述,将会导致人文关怀的淡化和阐释能力的退化。古代小说的数字化传播也有其缺陷,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很可能会导致真正意义的阅读和思考的匮乏。如果大众都用鼠标点击去代替沉潜于原著中的反复体悟,那么他们对原著将不可能有真正的了解,更谈不上研究出什么成就,达到美妙的审美境界。

(三)解决的方法

现代传媒应该还原古代小说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读者、作家和文本的主体地位,但在还原的过程中,现代传媒不应依仗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所摄取的文化权力和文化垄断、文化主导地位,消解与颠覆古代小说,使古代小说“失真”和“失范”。古代小说的现代传播应该采取正确策略,方能符合审美规律。在古代小说与现代传播媒介的联姻中,我们并不主张现代传播媒介消解古代小说的“天然性”,取代文学的话语权,也不主张古代小说与现代传播媒介划清界限,而应该保持古代小说原著的本来面目,还原中国古典名著的文化内涵。

古代小说的网络传播也应该还原古代小说的本来面目,促使读者进入“深层阅读”。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很可能会导致真正意义的阅读和思考的匮乏,应回到原著中来,认真的阅读与研究古代小说。在借助电视品牌与明星学者效应传播古代小说时,学者应该在“读书”式的栏目中更好的引领大众文化的走向。通过自己对学术的独到见解与深入的研究,用现代话语解释古代小说,使古代小说更加通俗化与平民化,激励更多的人拿起原著来阅读。在古代小说的影视改编过程中,制作商不应为了提升票房和满足低级趣味,从而盲目的对原著进行戏说改编。消解原著的思想内容,而应该立足原著,反映原著的精神,这才不至于造成大众对原著的误解,也有利于古代小说的现代传播。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一起审审题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概述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繁荣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