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语言的时代性

2009-06-25 11:07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

李 新

[摘要]翻译活动受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刻画上时代的烙印。本文选取《简•爱》两个中译本,从阐释学角度对比分析两译本语言的特点,揭示不同时代译者的所见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而阐明文学翻译语言的时代性。

[关键词]阐释学;前见;文学翻译;语言的时代性

一、引言

《简•爱》

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自1935年第一个译本问世以来,在中国大陆《简•爱》迄今已拥有40多个译本(不完全统计)。本文选取了《简•爱》的两个译本:1933年7月完成的李霁野译本(简称李译本)

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黄源深译本(简称黄译本)

。本文将用阐释学理论对比分析两译本语言的时代性,并揭示隐藏在翻译背后的译者的前见包括社会语言、文化环境和翻译思想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二、阐释学的衍生与前见理论

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阐释学”,中世纪的“文献学”,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W.Dilthey)的“古典阐释学”以及海德格尔(M.Heidegger)和伽达默尔(H.G.Gadamer)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等几个阶段。前见(Vorurteile),或者说是偏见、前理解,主要是指人们在理解文本或认识事物之前由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历史地位等因素而构成的人类先存的心灵状态。

本文根据所选两译本时间跨度较大的特点,研究前见中语言、社会文化环境和翻译思想对译文语言的影响,从而揭

示文学翻译语言的时代性。

三、文学译本语言的时代性

1、语言的自然演变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480)曾经说过:“一切皆变,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的。”语言也不例外。本文选取的两个译本时间间隔长达六十几年,不同的选词,反映了语言在不同时代的演变。

在前五章中,原文“an hour”和“half an hour”均出现了四次。李译本将其翻译为“一点钟”和“半点钟”。黄译本翻译为“一个小时”和“半个小时”。现举其中一例:

例1:We had been wandering,indeed,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李译本:不错,早晨我们已经在无叶的丛林中漫游过一点钟了,……

黄译本:其实,早上我们还在光秃秃的灌木林中溜达了一个小时,……

在李先生从事该作品翻译的年代,“一点钟”表示一个小时。可见,译本的语言受当时语言习惯的影响,具有时代特点。此外,李译本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词语和用法。例如,“欢喜”仅在前五章中,就出现了29次之多,黄译本则用“喜欢”或者用意译的方法进行传译。

译者不能超越时间和历史而客观存在。前见中语言演变的历史性决定了译文语言的历史性。

2、社会文化环境对译本语言的影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正经历着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李先生的翻译实践活动更多地围绕改造社会的政治变革和服务于急迫的现实斗争。因此,译文选词不可避免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

黄译本完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因此黄先生翻译《简•爱》则更多着眼于艺术阐释,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在选词上,比较温和。请看下例:

例2:John had not much affection for his mother and sisters,and an antipathy to me.

李译本:约翰对他母亲和妹妹没有什么爱,对我却怀着仇恨。

黄译本:约翰对母亲和姐妹们没有多少感情,而对我则很厌恶。

例2中“antipathy”的意思是:反感;厌恶;憎恶。 “仇恨”意为:因利害冲突而产生的强烈憎恨。 “厌恶”:(对人或事物)产生很大的反感。很明显,“仇恨”更激烈,“厌恶”较温和,两词程度不同。

例3:no,I was not heroic enough to purchase liberty at the price of caste.

李译本:不,我还不够这样英雄,能拿阶级的代价来购买自由。

黄译本:不,我可没有那种英雄气概,宁愿抛却身份来换取自由。

例3中,“caste”一词的解释是:印度的社会等级。李译本翻译为“阶级”使其带有了政治色彩,而黄译本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为“身份”。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李译本受当时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影响,选词比较激进,往往使用比较正式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相比之下,黄译本用词温和得多,且有时根据上下文意译。由此,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了两译本的语言的選择。

3、翻译策略对译本语言的影响

不同时代的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思想,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创造出不同语言风格的作品。

李先生翻译《简•爱》时,正值我国翻译处在第三次翻译高潮西学翻译之后的转折期,鲁迅、瞿秋白、郭沫若等人的翻译思想深深影响着这个阶段的翻译实践活动。李霁野深受鲁迅先生和当时译潮的影响,为忠实于原文,借鉴异国语言,译文主要采用欧化汉语和直译的翻译手法。

黄译本问世于九十年代。他认为,翻译要“谋求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统一”即:译者“既要表达原作风格,又要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因此,他采用比较灵活的意译的翻译策略,以期再现原文艺术风格。

请看下例:

例4 …breath a sad sign

李译本:……叹了一口伤心的气

黄译本:……伤心地叹了口气

三十年代,译者翻译目的兼有倡导白话文、采用欧化汉语和句式上基本保持原文形式和结构。因此,李译本中,“sad sign”译为:“伤心的气”。而黄译本把形容词用作副词来修饰动词,克服了英汉语言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译文符合汉语习惯。由此可见,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译本,译文的语言风格具有历史性。

四、结语

总之,理解者必须不断地超越自身,放弃自己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文化条件下造成的偏见,以达到对理解对象正确、客观的把握,这只是一种永远都无法实现的理想。在实践中,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因此,译文语言也就不可避免的留下译者前见的印记,反映当时年代的语言特征,具有时代性。

[参考文献]

[1]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2]李霁野.简•爱[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

[3]黄源深.简•爱[M].上海:译林出版社,1994.

[4]王 钢.普通语言学基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霍恩比著,李北达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黄源深.时代呼唤具有独特风格的翻译家[J].中国翻译,1999(2).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信息保真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浅议许渊冲之文学翻译理论
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