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关怀策略

2009-06-25 11:07陈志伟刘爱楼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于 欢 陈志伟 刘爱楼

[摘要]本文对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概述,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并进一步提出改善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关怀策略。首先正贫困生之名,改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其次,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针对各区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体制;再次,经济上为贫困生提供多方面帮助和机会;第四,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怀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数量逐步增多,其中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贫困大学生比例也在增加。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在校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约为8%。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的长期影响,高校贫困生呈现出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过于自卑

自卑是我或者我们的事物不及别人好时的不满足感。大多数的贫困生是来自农村,由于先前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贫困生进入高校之后在各方面表现出相对弱势。长期的挫折让贫困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不满情绪日渐高涨,甚至会产生一种负罪感。由于贫困生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再加上个人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自卑心理过度发展。

2、过度的自尊心理

自尊感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认为自己值得别人尊重,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贫困生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尊感,希望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然而进入高校之后,来自学习、交际等方面的挫折和压力使得贫困生没有了成就感,自尊感受挫。这样长期以来便会对自己进行心理封闭,对有关自己不足的话题十分敏感,甚至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敌意,从而没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过度的自尊心理使得贫困生渐渐脱离了群体,严重地阻碍了其在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发展。

3、压力过大

贫困生的压力主要是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

社会压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上金钱至上的观念已渐入校园,这种拜金主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让贫困生对整个社会产生怀疑,信心下降;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沉重,目前经济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形势,加重了贫困生心理负担。

家庭压力主要是贫困生自我加压。在农村,父母将整个希望都寄托在上大学的子女,认为只要上大学就有出路,这种传统的思想理念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很大,如果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便会产生内疚感、负罪感。

学校压力主要表现在学习、交际及新时期的恋爱观。由于各方面的压力,贫困生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传统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则希望能够获得学校经济上的补助;再则是为了满足强烈的自尊感已使在其它方面获得平衡。在交际方面,过度的自尊和自卑心理,使得贫困生不善于交际、沟通,另外由于现在交际消费的增加让大多数贫困生选择了封闭,从而成了孤寡之人。

现在大学生的爱情观受到了社会上的金钱至上观念的熏陶。由于家庭经济的影响,大部分贫困生对现代的爱情望而却步,容易受挫,这将进一步增加了贫困生心理压力。

4、仇富和盲目攀比心理矛盾统一

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发现周围绝大部分同学的家境都比自己优越很多,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落差,消费理念的不同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使贫困生产生仇富心理。另一方面贫困生受周围同学的影响,易产生攀比心理,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而导致不良的消费观。当得到学校或者国家的奖金补助时便会不恰当的消费,用于物质上的享受。这种不良心理对贫困生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很大障碍,易于使贫困生的人格发生畸形。

5、感恩之心淡化

部分贫困生把国家、社会、学校的奖励和帮助视为理所当然,把自己的贫困作为接受者的理由,把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出现“等”、“靠”、“要”现象。在学校,生活上与同学盲目攀比,学习上不求上进,没有目标,意志力脆弱,只顾个人享受,不懂得感恩图报,不知道为国家发展奋斗努力。这是都是缺乏感恩心的表现,同时也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也是心理健康的歪曲。所以感恩教育必须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个人认知偏差

个人认知偏差是贫困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核心原因。认知偏差主要是因为先前的文化背景、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的局限性导致的。大多数贫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看待自己,往往把焦点集中在自己的家庭贫困方面,处处对自己不自信,不敢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对自己的价值进行了错误的评价。长久以往,便会形成内向、怯弱的性格,从而会出现过度的自卑和自尊心理。

2、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对贫困生心理健康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是最早的老师,家庭环境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发展。首先,农村的父母大多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缺少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理念,有些家庭父母之间时常争吵、甚至出现暴力,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行为不妥,这些都将会为以后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埋下伏笔。其次,由于家庭贫困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与子女沟通甚少,使得贫困生有欠关爱。另外父母将全部希望寄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够成龙成凤,这些会在无形之中增加贫困生的压力。

3、学校环境影响

首先,大学和大学之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大学之前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的,而大学则以综合能力作为基准,所以进入高校后的贫困生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或者心理反差,这些反差很容易导致自卑、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另外,高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会进一步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学校的助学奖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表面问题得以缓解而实质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贫困生会更加的贫困,因为心理上的贫困远大于经济上的贫困。

再则,社会市场的不良风气进入校园,会让学生的交际消费观念产生扭曲,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失去归属感,从而容易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仇富心理。有些贫困生受到感染便与同学盲目攀比,不良消费,使得感恩之心不断淡化,没有了责任感,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4、社会环境影响

贫困生一直被视为弱势群体,没有一个合适的名分,大多数对贫困生的奖励无不突出家庭贫困这一点,虽说贫困生经济上得到了补偿,但心理上却遭受了更大的创伤,许多贫困生往往因此而更加的自卑。另外贫困生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就业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之风使得贫困生自信心受挫,严重时可能对整个社会感到失望。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关怀策略

1、正贫困生之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身份是一种社会归属,所以要先正贫困生之名。在最近几年,大学贫困生一度被称为所谓的“弱势群体”,这些称呼无疑是对贫困生心理上的打击,尤其是自尊心上的打击。这和“农民工”的称呼如出一辙。所以要改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首先要给贫困生一个合适的名分,不能从称呼上就已经把他们划分了等级。

2、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贫困生所持有的特殊心理问题,虽然是在大学期间发生,但是究其原因,则主要是教育的区域性差异所造成的,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进入大学后的落差。所以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否可以平衡各区域的教育,针对各区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体制,从而尽量减少学生之间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另外心理健康辅导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设立,这样便可以减少学生心理扭曲现象。所以解决问题要从本源开始,贫困生心理健康还继续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将是一项长期工作。

3、经济上为贫困生提供多方面帮助和机会

国家有“奖”“助”“贷”“补”“缓”“免”等一套完善的助学体系,这些政策在坚持的同时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另外国家应该鼓励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企业在学校设立爱心基金或励志奖金,尽可能的给贫困生更多的机会。学校一方面应该完善奖学金的评价体系,使评选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应该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待到毕业时,学校应该安排相应的专业老师对就业问题进行辅导,尽量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减轻贫困生心理负担。

4、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帮助贫困生自身心理的调节。贫困不是自己的原因,应该开导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加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勇敢的面对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消除过度自卑和自尊等心理。有些学生即便有心理问题也不去向老师咨询,所以学校有必要安排辅导老师定期与贫困生进行沟通,解决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贫困生正确看待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特点,树立目标,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应该受到外界不良氛围的干扰,保持自己的一方净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常怀感恩之心,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3)加强集体性辅导。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周围的坏境所造成的,所以要加强集体性的辅导,让贫困生周围的同学了解情况,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就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爱的存在,从而消除了心理上的孤单。另外可以向其他同学大力宣扬贫困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使得同学间相互了解,和睦相处。

[参考文献]

[1]李子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河海大学,2005.

[3]戴璐.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5).

[4]杨冠英.从和谐社会的视野审视高校贫困生消费道德观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7,(14).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