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对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精神的重构

2009-06-28 03:34
消费导刊 2009年18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儒家思想和谐

迟 慧

[摘 要]先秦儒家思想的“仁”、“礼”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规范古代人自身、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准则,在今天的消费时代,儒家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我们以此来补充和重建消费时代人们缺失的精神家园,对实现各方面关系之间的和谐发展是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消费主义 精神价值 和谐

基金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思政教育课题:“‘国学热与大学生文化信仰重建”项目

作者简介:迟慧(1984-),女,陕西咸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当代社会人们已经生活在物欲横流、商品充斥的消费时代中,人们把物质消费看得高于一切,并将消费看作是衡量美好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标准。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并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意义。面对当代消费时代这种消费生命的恶性循环现象,先秦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提倡的核心价值“仁”,外在表现形式“礼”以及终极价值“天人合一”这些范畴都涉及到个人、社会、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相互联系的问题。追溯传统先秦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弥补人们在消耗式消费中所造成的畸形的物质欲望,进而修复消费社会带给人们精神上的缺失,无疑可以引导人们正确的处理各种关系,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再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先秦儒家思想中“仁”、“礼”与“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立足于以“仁”为内在价值核心,推导出一种普遍人的本质,确立身心和谐的理论基础。孔子首先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1]揭示了人类本性天生的相似及后天的可塑性,这种后天的选择和体证到具体的人身上就是“仁”,仁作为人性的根源,就是人之为人的价值问题。故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儒家选择了以一种为仁的方式生存,仁就是对理想人格的表征。故《礼记中庸》中有说:“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亦曰:“人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是把“仁”视为“人道”的明确表述,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认识。孔子还从各个方面对“仁”进行了阐述,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里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论语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春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总体来说仁的基本内涵就是要“爱人”、“修身”、“孝弟”、“仁者人也”。也就要求人们应该从自己做起,推己及人。儒家试图通过“仁”来约束人的良心和道德,在全面完善人的理想人格的同时,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通过“礼”为外在表现形式,确立人际之和的事实依据。儒家认为用“仁”来塑造一个完善的人,使人身心和谐之后,社会的秩序和安宁才能以“礼”统之。孔子主张“仁”是“礼”的思想基础,人的理想境界也需要礼的规范。孔子认为礼的作用是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因此孔子对“礼”高度重视,认为人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儒家以“礼”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还提出礼的一种原则“见利思义”。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强调的是君子应以义为上。但是孔子并不排斥“利”,也肯定君子有追求利的欲望,希望君子要用“义”来约束自己取利的行为,以义作为利的衡量标准。儒家就是要通过“礼”的实践来达到适中,即“以礼节之”。(《论语学而》)用身体力行“礼”的规范来强调要把对人、社会的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

以“天人合一”为终极价值,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在儒家文化中,以仁为修正自身,言礼仪制度之实行,是为了最终达到“和”的最高价值目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明确肯定了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界。孔子还论述了“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节约而爱人,使民以用”说的就是要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不逢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2]来说明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荀子也提出了保护和遵循自然物的生成规律,不赞成无限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强调“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儒家 “天人合一”思想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消费主义与现代社会

无疑在消费时代,消费已成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其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因此,消费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为只有在消费中,人才会感到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3]以消费当作人生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尺度,使得人自身心、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都发生了扭曲畸形,这与传统思想上的 “节约”恰恰相反。

炫耀性消费主义造成人身心不和谐之因。在当代消费社会中,人们紧紧被物包围,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现代的消费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即是我的生存。[4]这样就造成人们不断膨胀的物欲,日常消费的攀比心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对物的消费当成了衡量幸福的尺度,需要实际是无限扩大的,以至于伦理、道德、正义、情感等都可以物化,造成人的孤独、冷漠和失落,最终无法找回真正的自我价值。而这一过程的发展实际就是人精神家园荒漠的过程。

符号性消费主义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在诱惑的消费社会中,人们不再看重物的使用价值,不再是对物的使用价值的占有或交换,而是一种对符号的占有或交换“物品被心理能量所投注,被商业化、个性化进入使用,也进入了文化体系”,也就是说物除了使用价值外,同时还表征着一种尊重、地位、权利。[5]但是不断的追求更多的享受,人们曾经拥有的良好的社会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糟糕。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人际关系完全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人们更多关心的是利,而非义,导致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其次,表现在消费主义会使贫富差异过大,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加重人们不平等感。

挥霍性消费主义造成人与自然生态的矛盾冲突。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消费时代,创造财富是当代所关注的主题,因此就有以自然界的掠夺、破坏和浪费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象,也被人们视为合理的途径。对于资源挥霍无度的现象,资源是有限的,就必然造成环境生态危机。挥霍性消费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了本可以节省的资源和财物,其铺张浪费的结果也是产生一堆废弃物。对于享受不了的人是一种挥霍,而需要的人又没条件满足。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先秦儒家思想对消费主义社会的启示

消费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其中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充分发挥先秦儒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为其寻找一条适度的消费理念,扬弃消费主义中浪费的生活方式,重构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以“仁”来约束人的欲望,完善理想人格。从生存的角度来说,人要生存就必须消

费,消费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也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但是,人不是动物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如果一味过分沉溺于物质财富的占有,则必然导致精神的贫乏和空虚,甚至迷失自我,丧失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在儒家以仁为道德约束的价值观下,人们不再是以物为中心,不再以物为生存价值的体现,能够使人们较清醒地认识到物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把物回归到为人民服务的本来位置上。重新找回自我本真的价值需求,从而摆脱不得不消费的困境,有利于人们自身能力和内在品质的提高,进而使人们进入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最终达到身心合一。结合儒家义利观,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人类文明所建构的一切价值,莫不基于各种适当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儒家义利观所倡导的重义不轻利的精神,在肯定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的同时又强调应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使人们明白谋利无可厚非,但谋利手段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别,我们都知道不论累积了多少财富都可能有得有失,这对于实现一个人的内在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就是要用儒家的义利之辨来平衡利与义的关系,帮助人们节利,在义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引导人们认识到义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内在价值,用正当的手段追求利益才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义利观引导人们凭借自己外在优势去帮助别人,以利行义,这样利与义也可以并行不悖,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也就是说如果在利义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所应该持有的态度,以自身正直来感召别人,进而形成义与利统一的价值观,这样才与发展和谐社会主义所要求的价值理念相符合。天人合一思想引导我们绿色消费。孔子主张爱护野生动物“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尤其反对当时统治者乐“佚(逸)游(游猎)”现象。孟子则从“人皆有不忍之心”的性善论出发,从社会与自然一体的角度论证了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的道德升华过程,因此,儒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存在的价值意义。[6]一方面,人类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的供给能力要相适应,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供给限度,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命运休戚与共,将人的消费纳入生态系统之中善待自然,形成以人为本的节约型消费模式,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和创造自然的前提也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基础上的。而不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这样才能更好的使有限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的需求,才能将人类生存的环境控制在适当的破坏限度内,也才能不危及后代的需求,不至于落到“消费时代,消费生命”的恶性循环中,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的永恒和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四、结语总体说来,仁是内在价值核心,是内心的道德规范。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推行人的行为规范,是仁的实现途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体现,仁和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人类终极追求的和谐规范体系,是消除消费主义给人们造成的人身心、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成为可能,那即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儒家丰富的思想,对今天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3]鲍德里亚,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6[4]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北京:三联书店,1989:77-78[5]尚·布希亚(鲍德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6]常新。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J]唐都学刊,2003(2):126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儒家思想和谐
Film review:WALL·E
儒家思想与书法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