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公允价值及其在会计中的应用

2009-06-28 03:34王晓东
消费导刊 2009年18期
关键词:经济危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摘 要]公允价值准则是会计准则之一,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得公允价值受到强烈质疑。本文在对公允价值的积极及负面作用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今后应当正确认识公允价值,既要吸取本次经济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教训,又要看到公允价值的市场适应性,予以正确运用。

[关键词]经济危机 公允价值 会计准则

作者简介:王晓东(1968-),男,河北易县人,学士,河北保定天河电子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其中,按照市场报价来确认公允价值的方法也叫市值计价(Mark to Market),按照估值模型计价的方法也叫估值计价(Mark to Model)。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公允价值因其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等信息,被看作是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要计量属性。此前,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均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然而,经济危机的来临致使公允价值开始受到质疑,公允价值面临考验,很多人把矛头指向公允价值,甚至要求取消公允价值。国外一些会计准则相关组织也已经或打算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重新取舍。美国证监会已发布了关于公允价值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并未放弃公允价值的原则,只是要求金融企业,在资产缺乏活跃公开市场交易的条件下,暂时采取比较聪明的资产计价方式。欧盟也决定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会计准则做出的紧急修改。日本也打算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金融风暴对日本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来计价以及如何在会计应用中进行调整,是我国会计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对公允价值及其运用的反思

到底什么是公允价值的准确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公允价值?如何对公允价值的恰当运用加以合理的监管?我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和运用如何把握?经济危机带给我们对公允价值的深刻反思。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尚未成熟,因此,在当前经济危机阶段,我国既应借鉴此次经济危机中国外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应看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适应性,并从中分析比较,适当运用。

(一)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

在运用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把市价作为了公允价值,但是,实际上市场价格只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有时还会偏离它的真正价值。因此,有人建议以资产的内在价值或经济价值作为公允价值适当的替代物,特别是在非正常市场条件下,如价格大幅波动和跳跃性变动、缺乏流动性的市场情况和不存在活跃交易的市场等情况下。这都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讨论并加以明确的问题,期待我国的会计准则对此能有进一步的解释和完善。

1.决策价值优于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所认可的变化。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首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购买(或形成)时间和历史成本都不会影响后续计量,只有报告日的市场条件、债务人的信誉等因素才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其次,公允价值也不会受资产或负债持有人及其持有目的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可避免资产或负债计量中的一些武断的标准并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的空间。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却会使相同的金融资产变得不同,使不同的金融资产变得相同,甚至会误导决策。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所以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增强。在预测功能方面,公允价值也有历史成本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1]

2.比历史成本更为可靠

公允价值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公允价值是估计的结果。但估计是会计中固有的技术,如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残值、估计产品的完工程度等。关键问题仍在于估计的结果是否足够可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第86段提到: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贬低其可靠性。此外,公允价值的波动性也是对其构成诟病的原因之一。但价格是市场参与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所作的理性预期,由于不断会获得新的信息,预期会不断变化,所以波动性是金融工具等产品价格的基本属性,会计人员既没有资格怀疑价格的合理性,也没有资格在财务报告中使其平滑化(smoothing)。披露这种波动性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大量事实表明,商业银行的股价确实会反映银行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商业银行的健康状况越差,投资者对银行贷款定的权重越低;在披露公允价值的五种主要资产和负债中的三种,尤其是贷款,公允价值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显著优于历史成本。

(二)公允价值的负面效应

不能忽略的是,由于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成为资本市场助涨助跌的工具。在市场狂热时,公允价值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公允价值可能加剧市场恐慌。按照公允价值规定,企业应该依从市场状况,对资产按市价不断进行调整。此次金融危机,由于经济的衰退,金融资产的大幅持续下跌,企业不得不按照市价对金融资产进行不断减计,特别是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而这种调整将促使投资者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中,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公允价值计价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会直接进入损益,导致亏损;第二,次贷类资产由于债务人现金流量恶化,投资人恐慌性抛售导致公允价值急剧下跌,导致可收回金额远低于账面价值,企业不得不计提大量减值准备,加剧亏损;第三,资产大量计提减值后缩水,但负债不会减少,企业为了维持资产负债平衡,不得不低价抛售资产,低价抛资产除带来直接损失外,剩余资产又不得不因市价下跌进一步计提减值,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正确认识公允价值与经济危机

综合来说,造成本次经济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只是影响了资产计价,虽然对危机的扩大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并不是引起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经济危机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会计准则是服务于企业基本业务的,它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权力。

从会计师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计量仍然是资产计量的较佳模式,相对于成本计量模式而言,它能够及时地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能够对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具体运用和操作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提供更详细、更一致的操作指引。

这次经济危机中,金融衍生品扮演了放大风险的恶魔角色,一下子使会计界直面了一直被忽略的问题。虽然控制和监管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从原则上讲是金融界的责任,但却也应该令会计界深思。在本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金融界人士主张终止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是从宏观层面将会计当作一种经济调控的手段。虽然目前看来离这个层面还稍远,但这对会计界人士至少应该是一种提醒:会计或许应该或者能够成为宏观层面上的经济调控工具。毋庸置疑的是,提升相关财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必然能更真实地呈现金融衍生品的面貌,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为此,从会计的角度加大金融衍生品的披露力度,对其定价的模型、假设前提和相关数据来源等因素加以披露,必不可少。披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确认和列报,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级次,披露各项假设、估计、估值模型、基础及参考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等。同时,还要完善风险信息的披露,包括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违约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全面反映主要金融工具和全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的全貌和将要面对的风险,给报表使用者提供全面、完整的决策相关信息。[2]

三、本次经济危机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启示

(一)建设充分市场化的环境

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因为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才存在活跃的市场,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市场,就无法运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活跃市场中,市场报价是地位平等的市场主体,自主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能反映交易主体的真实,具有客观性、易获取等特点,也易得到投资者认可,具有权威性。这样产生的公允价值才具有可靠性,才与投资者的决策真正相关。而在一个缺乏活跃市场或者说价格扭曲的经济环境里,公允价值无法“公允”的取得,是不可能运用公允价值的。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仍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否则,如果不顾条件地运用公允价值,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公允价值形成过程中夹杂了大量的个人判断,因此,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公允价值的最终确定影响很大。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抑或预期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些都需要主观判断,既然有主观判断,也就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也还参差不齐。因此,在现实会计环境下,应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加强公允价值运用。

(三)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体系

法律体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任何国家都要建立一套以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各方经济利益的法律体系。无论英美法系的国家还是大陆法系的国家会计的有关法则都很全面详尽,而我国在这方面仍很薄弱。这种局面使得公允价值的主观随意性在应用过程中发展成为了一种操纵会计信息的手段,制约了公允价值的应用。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监督体系也是充分发挥公允价值积极性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

在公允价值的报告与披露方面,学习和借鉴许多国家和组织的做法,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并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例如,美国在传统的三张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张报表全面收益表,英国增加了一个“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而IASC则建议了类似的两个备选方案。因为全面收益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点,对某些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在表内进行了确认。因此,我国可以在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利润表的同时,也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一张全面收益表。这样,不仅能为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同时也避免了利润表中收益的波动较大的问题。而且报表的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对两张表中的期末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现金流量,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也可以减少某些利益集团操纵利润的机会。从而最大程度的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鲍明娟。公允价值与会计计量[J]会计之友,2005(04):71-72

[2]赵敏。经济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04):85-86

猜你喜欢
经济危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经济危机下航运公司如何做好船员管理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