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主观原因探析

2009-06-28 03:34
消费导刊 2009年18期
关键词:农民

张 岩

[摘 要]近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传统的农村政治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导致象越级上访、黑反势力操纵基层选举及群体暴力事件等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在中国农民中出现了扩大化趋势。农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一方面表达了农民的利益诉求,刺激了一些政策的出台和体制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对国家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造成了损害。造成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包括一些外部因素。本文将重点探讨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主观原因。

[关键词]农民 非制度性 政治参与是

作者简介:张岩(1981-),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

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参与是公民试图影响决策制定并尝试参与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活动,它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日趋成熟的基本特征之一。根据政治参与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有关程序和步骤,可将政治参与分为制度性政治参与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两种类型。制度性政治参与是指依据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条例等所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参与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的行为;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是指采取不符合国家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条例等所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而进行的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如越级上访、暴力抵抗政府决策或决定、家族势力干扰基层政权建设等等。

一、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消极作用

农民采用了非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方式,虽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获得了某些实际利益,也产生了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激励因素。但是从长远来看,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有其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不仅削弱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威,而且直接冲击了农村的民主化进程,也更对农村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由于农民对现有基层政权某种程度上的不认可,与以前基层政权为农民所依赖和信任形成了某种鲜明对比和造成的心理落差,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和干群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造成基层政权某种程度上的合法性危机。“农民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采取的是无序的、不服从或冷漠的甚至是直接对抗的方式,这样一来,不仅现有的制度和政策得不到充分运用,而且还会对政府部门正常工作秩序造成损害。”[1]有的农民为实现自己利益诉求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去上访,这样不仅会荒废自己的农业生产,也严重阻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造成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主观原因探析

(一)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组织化程度偏低,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法律、制度、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他们虽然具有维权意识,但是缺乏法制观念,往往是心有力而不足。并且我国农村生产活动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农民的家庭经营导致的消极后果是个体农户面对国家政策、市场变化和中间商的盘剥无能为力,农民利益经常受到损害,他们无力独自实现和保护自身的利益。使农民利益表达呈现出高度的分散性和个性化特点,农民群众没有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其结果农民只能处于自身权益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地位。因此,当农民要表达政治权利或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常识和法律知识而没能采取一种合法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时,常常导致了一些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现象发生。

(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心理显失平衡

建国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在这一体制运行中存在着两套政策,即对城市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民是实行另一套政策。这种现象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特有的产物,当时是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解决当时的经济短缺问题而形成的,但却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把农民限制在农村,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尽管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它严重地阻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众多的农民像候鸟一样,冬去春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及其户籍制度至今没有改变。“世界各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都是传统农民不断减少的历史。只有使一个国家农业劳动者的相对人口不断减少,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才能不断提高。”[2]农民付出那么多,却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回报,没有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农民心理显失平衡,导致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现象增多。

(三)政治文化多元交错,影响农民价值选择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3]。在现代社会转型中,传统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外来政治文化相互交织,表现得错综复杂,呈多元化色彩。政治文化作为无形的力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就传统政治文化而言,有其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许多落后的封建意识在我国广大农村仍然根深蒂固。这反映在政治文化上是一部分农民的政治冷漠、政治参与热情不高。但在现代社会,各国文化都走向开放,我国也不例外。这种多元政治文化交错的现象,在客观上对中国农民起着民主启蒙作用,唤醒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然而我国农民面临着多元政治文化交错,由于自身原因,使农民无法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从而越出政治系统的轨道,发展成为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四)农民利益表达不畅,参政机制尚未健全

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一个具体的政府过程,包括中国的政府过程,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的环节利益表达,即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4]而一个阶层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利益表达的力度和有效性方面。我国农民之所以利益表达不畅有其先天性不足,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农民利益的群体性和表达个体化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土地的分配使用、农产品价格、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管理、税收和农民负担等涉及农民的基本利益的主要问题上,各地农民乃至全国农民都存在一致的共同利益。但农民利益表达却呈现出高度的分散化和个性化特点,绝大多数都是以农民个人和小团体形式自发进行的。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民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农民利益表达的客观必要性与表达意识主观缺乏性之间的矛盾。“公民进行利益表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国家和政府保护和增进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公民在自己的利益遭受到侵犯和损失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表达意识,不去积极进行利益表达,那么他们的利益就难以从政府那里得到保护和增进。”[5]目前我国农民的利益表达就处于这样两重矛盾的状况,农民利益表达不畅,参政机制尚未健全,比较容易导致农民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现象的增加。

参考文献

[1]方江山,非制度性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分析对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241页

[4]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5]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

猜你喜欢
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农民这一年
农民进城
不要再折腾农民
农民需要什么就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