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的两大困境

2009-06-28 03:34宗金伟
消费导刊 2009年18期
关键词:讨论困境课堂

宗金伟

[摘 要]火爆热烈的课堂讨论被看作是教学评价的一大标准,但这种场面往往只出现在公开课上,在平时的随堂课上似乎并不适用。原因何在呢?本文分析了课堂讨论的两大困境:一是班级规模过大,二是讨论的习惯和风气难以形成。我们认为,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讨论本身并不等于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提倡课堂讨论,但不应该唯课堂讨论是从。

[关键词]课堂 讨论 困境

火爆热烈的课堂讨论实在喜人,几乎可以看作教学改革的一大成功。但这种场面往往只出现在公开课上,平时随堂课上的讨论则少之又少。这不免让我们有些失望,但也能提醒我们重新来正视课堂讨论在现实教学中的困境。

一、班级规模问题

课堂讨论与班级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任何规模的课堂都适于开展讨论。

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讨论是自然的教学方式。孔子领上七八个徒弟,不用提倡也不用组织,讨论自然就展开了。班级规模再大一点儿,二三十人一班,老师稍微组织一下,分成几组,讨论还可以进行下去。但如果同时有几百人、几千人听一节课,评委还要以有没有开展课堂讨论来衡量该老师有无课改精神,那就太荒谬也太可恨了。

我们如今的课堂规模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也实在够大。一般来说,中学阶段每班六七十人属于正常现象。许多农村县城的初高中每班多达八十甚至一百人。这样的规模对于课堂讨论来说实在难以开展。

我们取个保守的数字吧,按60人计算。分四组讨论每组就得15人,15人在各自座位上得打电话联系,根本没法讨论。有人说为什么不调动座位让每组都围着坐呢?那更不现实,稍有经验的老师都不会那样做,因为一动位置就得5分钟,而且教室一阵混乱,刚刚暖热的讨论题就凉了。因此,即便是公开课,老师们也不敢有这份冲动。还有人说,可以课前就围着坐嘛,或者干脆咱们平时就得给学生这样排位。这就有点唯课堂讨论是从了,讨论充其量只是课堂的一部分,学生更多的时间要写作业、看书,那样拥挤的坐法如何能行?我们还有另一种分组方法,那就是组尽量小。如每组4人,前后座位一转身就行了,多方便,而且也能讨论得很充分。但这样下来,就得有15组。讨论的成果根本没法充分交流。因为每组出一人发言2分钟,总共就得半个小时。加上讨论过程所用的时间一算,好家伙,一堂课就解决了一个问题?谁干。还有第三条道路,就是魏书生所提倡的也是我们随堂课常用的方法:六七十人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挑人单独发言。这只是权宜之计,弊端很大。表现有三:一是个人发言不深刻;二是个人发言不简练,耽误时间;三是个人发言之间相互重复,耽误时间。总而言之,人数一多,课堂讨论就到处是问题,不分组不行,分组也不行。分组太大等于没分,分组太多有没法充分发言。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公开课上老师组织课堂讨论时手忙脚乱、左右为难,让他说也不是,让他不说也不是,不让他说更不是,结果时间浪费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效果并未出现。

公开课要迎合评委,必须花哨一回;随堂课得为学生前途着想,课堂讨论既占时间又难操作,就没必要强求了。因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依然故我。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不是教师的错,而是大班教学的错,是经济落后,人口过量造成的。要求老师在六七十人以上规模的课堂上随时得心应手地开展深入讨论时不近人情的。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提倡课堂讨论还不如想办法去促进小班教学。因为从根本上说,不缩小班级规模,班级人数降不到30人以下,课堂讨论就永远是个问题。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老师就应该裹足不前,被动退缩。有人也会反驳,人大、政协那么多人开会不照样讨论表决?但那本身已经是一种体制了。也就是说: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分组讨论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问题。我们认为,这种对于大班教学条件下课堂讨论的程序眼就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一线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对老师管理水平的要求极高。事实证明,管理到位,分组妥当,制度化程度高的班级,组织课堂讨论的效果会好些。

二、习惯、风气问题

课堂讨论难以开张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讨论习惯。教师兴高采烈地提出一个问题给大家讨论,结果没人做声。提问第一个同学说不会,第二个说没想好,第三个慌慌张张,第四个扭扭捏捏,第五个支支吾吾,第六个哆哆嗦嗦,本来一息尚存的讨论气氛全都变成了担惊受怕,挺吸引人的问题成了剩菜,结果是不欢而罢,留下一片失望。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于农村及城市边缘教育落后的地区来说。

班级规模本质上是个社会问题,而讨论习惯本质上是一个历史问题。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没有讨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习惯和传统的力量极大,对于教师来说,要对付今天容易,要改变历史影响过去可就困难了,要创造一种习惯容易,要改变一种习惯就不那么简单了。小学、初中的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尚且从容,高中教师组织起来则往往是屡战屡败。我们认为,课堂讨论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尤其要重视的是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幸这一工作已经在展开了。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还与年龄有直接关系。我们认为,二者大约成反比,一般来说,学生越大课堂风气就越沉闷。小孩子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都很强烈,大孩子就相对沉稳多了;小孩子的表现欲望很强,而大孩子就有了许多顾忌,比较拘谨。因此,高年级学生的课堂不会像低年级那样活泼。如果要求高年级的课堂必须以讨论等风风火火的形式来进行,那就等于把高中生当成幼儿园去教了。但不幸的是,我们的许多评委就在鼓吹这种荒唐的事。我们常常观摩的公开课上,教师从表情到形式都常常很做作,动不动就讨论,一会儿唱歌,议会演小品,课堂极为花哨,失去了必要的理性和深度。只要不是形式主义的狂热信徒,一看就知道他们在造假。我们认为,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这不是说,讨论本身就等于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提倡课堂讨论,但不应该唯课堂讨论是从。

以上是影响课堂讨论有效开展的两大因素。总之,我们认为,对于课堂讨论之所以难以开展的探讨,我们既要注意内因的分析,也要注意外因的分析。一方面,我们承认,教师的素质是课堂讨论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们认为,看不到客观实际的制约一味苛求教师的做法也不可取,无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猜你喜欢
讨论困境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困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