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教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09-06-28 03:34吴雪娟
消费导刊 2009年18期
关键词:反馈控制调节

[摘 要]文章立足当前本科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公共课的教学实际,提议改善当前该门课教学效果的现实途径是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堂上演讲相结合” 模式。文章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新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划、运行与控制、反馈与调节等问题。指出新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必要条件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加强。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控制 反馈 调节

作者简介:吴雪娟(1967-),女,广东揭阳人,广州大学社科部,副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理论课教学、科技哲学。

前言

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学生听课热情跌至谷底,教师虽然出于责任,教学热情与激情仍可以保持高亢状态,但面对学生普遍的听课热情低落的情况,教师往往感到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学生听课热情低落固然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在台上居高临下地贯、学生在台下消极被动地听有直接联系。因为这种授课方式没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听不听课一个样、听多听少一个样,教师无从知道,也无暇顾及。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直接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改革的突破点应放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之上,那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发现,教师讲授与学生堂上演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经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一、“教师讲授与学生堂上演讲相结合”模式简介

所谓“教师讲授与学生堂上演讲相结合”模式,即是在课堂教学中,经教师事先设计,每单位学时内,教师讲授与学生演讲按一定程序有序进行,确保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在这里,教师讲授与学生演讲在内容上是匹配的,在时间占用比例上也是合适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我们的试验班级的规模是85-90人/班,54学时。在90分钟教学时间中,教师讲授与学生演讲的时间比例约为2﹕1,上台演讲的学生人数控制在4人左右。经过多个学期的试验,从反馈回来的信息和考核结果看,我们的试验是成功的:第一,反馈信息显示,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不少学生还建议应该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这一模式的理由是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演讲任务整个过程中,真正品尝到学习的苦与乐,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了学习内容。有些学生甚至把他(她)有机会上台演讲的那一节课称为是“至今为止最难忘的课堂”。第二,能如期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第三,能保证让学生全员参与。下面论述这一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二、教学规划

(一)进度规划

进度规划是整门课程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教师在开学之前就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的教学总学时,安排各章节的教学时数。根据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大部分: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学时间比例为5:3:1是合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内在结构的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解一切问题(包括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问题)的思想指南,应该占最大份量。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分析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论成果,学生学习这一部分能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但它毕竟是应用性内容,相比较而言,其地位次于哲学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是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找到其运行规律后对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和必然推论。学习这一部分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可见这一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但由于整门课的教学时数是一定的,加上学生如果已经理解了前面两部分的内容,再来理解这第三部分的内容就容易得多,所以安排的教学时数可以相对少一些。

(二)内容规划

根据教学目标和可供利用的教学时数,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并设置相应的演讲选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而且要熟悉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较好地选择教学内容。众所周知,当前本科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修课课时紧、内容多,如果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地讲课,必定不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而熟悉高中阶段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则可以把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很好地衔接起来,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得很透彻的原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外复习,课内则以拓展、提高和应用相关原理思考实际问题为主。对于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和理解的那些原理,则应多花些时间讲解。比如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学生来讲是较陌生也较难理解的,教师就应安排足够的学时讲解和让学生学以致用。总之,内容的规划应本着主次有别、详略得当的原则。

在设置演讲题目方面,应遵循学科性原则和适度原则。

(1)学科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概括来讲就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强化马克思主义信念。教师讲课与设置演讲题目应紧紧抓住这一教学目标主线。题目的设置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理解型和应用型。

①理解原理型题目的设置

这种题目的目标是让学生准确掌握基本原理。怎样才能了解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呢?我们认为,一个学生熟记概念或原理的文字表达,并不意味着他已掌握了它们,相反,如果他能够举出现实生活中属于概念或原理所概括的现实原形,则表明他已真正掌握了有关原理与概念了。所以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通过让学生举例来完成。学生能够根据他之所思和所遇,举出他认为是合适的例子,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所举的例子了解他们对原理或概念的掌握情况。根据我们的试验,学生如果能准确掌握原理与概念,他就能举出合适的例子,相反,如果他仍未能掌握某个原理或概念,他举的例子往往不够准确。

②应用原理型题目的设置

这种题型是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处理社会现实问题。分两种类型:即开放型与封闭型。开放型题目教师不指定具体的现实资料,由学生自己选择;封闭型题目由教师指定某一方向的题材,让学生在特定方向上进行理论分析。这两种题型各有侧重,开放型题目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现实资料,这些资料往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封闭型题目由于已限定资料或方向,所以往往能较为深入地探讨某个问题,从而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2)适度性原则

问题太难,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或由于讲不清楚而产生挫折感,其积极性将难以调动起来,而问题太容易,则缺少挑战性,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最理想的情形是教师设置的题目让学生感到似曾相识,又不容易找到现成答案,非得经过思维的加工才行。简单地讲就是设置的问题既不会为难学生,也富于挑战性。

内容规划是整个教学规划的重中之重,这一部分工作完成了,实施起来就相当轻松。

(三)对象规划

所谓对象规划,即在具体教学中,按所面对的具体教学对象的班级规模和专业特点规划上台演讲的学生人数、演讲时间长短和具体题目。针对不同班级规模和不同专业,在每个学时内所安排的上台演讲的学生人数和题目难度应是不一样的,学生演讲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讲,文科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历史人文知识较丰富,在哲学部分的辩证法和社会历史观两方面的问题上表现会较精彩,教师在这些方面设置的题目难度可以相对大些,相反,理工科生的理科基础较扎实,在唯物论和实践观方面会有较好表现,教师在这些方面设置的题目难度也可以相对大些。反之,则应降低题目的难度。而对于艺术类、体育类的,由于他们的理论基础相对不够扎实,题目难度更应控制在他们能够应付的范围内。

在90分钟的教学时内,给予30-40分钟的演讲时间,遵循全员参与原则,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置2-3个问题,安排4个左右的学生上台演讲, 最后按照班级规模,确定每个学生上台演讲的时间长短。

三、运行与控制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规划的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规划完善与否的途径。做好教学规划是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前提,但还不是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事实本身。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讲授环节,能否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浓缩在这么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讲授完,并保证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和吸引学生?第二,在学生演讲环节,能否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能否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和纠正偏差?作为教师,每时每刻都应反思这些问题。课前,看看自己准备好了没有?课后,反思自己做到了没有?关于如何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这一问题,前面已经探讨,这里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讲如何组织学生的课堂演讲问题。

在开课的第一节,教师就应该做好思想动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演讲题目和演讲时间。在演讲前的一段时间内,学生会自觉地做好准备,因为每个人都有博得别人赞许的需要。事实上,马虎应付的学生少之又少。教师则随时跟进他们的准备情况。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不懂题意,不懂思考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由于学生的学识、经验等毕竟有限,演讲时难免出现逻辑不严密、讲偏、讲漏或讲错的情况。这时,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给予演讲学生充分的肯定,这是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应及时地查漏补缺和纠正偏差,当然,语气要委婉。不能让学生产生“老师在挑我毛病”的感觉,教师在点评时可以用“如果这样讲效果会更好些”、“建议你这样讲”、等口气。另外,学生在演讲时控制不好时间也是常有的事情,这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干预,对于超时太长的,要果断让其中止。因为演讲规则我们是事先约好的,学生不守规则,整节课的次序有可能被打乱,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效果。

总之,在新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加强了而不是相反。

四、反馈与调节

俗语:教学相长。如果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信息传输过程,那么,信息输出方、传输中介和信息接收方就构成一个信息传导系统。教师除了要确保信息不失真,还要注重接收方的接受效果。学生不是机器,而是有主观欲求的特殊“接收器”。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态度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等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教师自我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需求爱好和他们在课后对教学的评价,从而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此,创设师生信息沟通渠道、保持信息沟通渠道通畅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设置师生沟通的平台,如设置公共邮箱和BBS等。实践证明,建立师生沟通平台,教师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也可以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通过学术争论明辨是非真假,真是一举多得。

不同层次的学府、如研究型高校与教学型高校,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越高层次的学府,学生越崇尚理论探讨,追求理论的精深,相反,则更追求理论的实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根据听课对象的需求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需求,一味地从自身出发,最终的结果将是你讲你的,他做他的。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的过程,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应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这一切,都要以做好教学反馈为前提。正是及时的反馈,促使教师检视自己教学中的成效与不足,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反馈与调节,是促使教师不断进步的动力机制,是新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

猜你喜欢
反馈控制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妙用“表扬”和“忽视”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