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时间.记事时间.文学时间——评《文学时间研究》

2009-06-28 03:34阿布都外力.克热木燕乔敏
消费导刊 2009年18期
关键词:大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鹏程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燕乔敏

阿根廷文学家豪·路·博尔赫斯曾说:“时间是唯一重要的,”“我们不可能摆脱时间”,孔子也曾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任何人都不可能游离于时间之外,时间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人存在于时间之中,时间也成了人存在的一种体现和见证。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文学作为人学,必然会传达人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而人们的时间体验和时间观念作为人们最重要的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又是一切文学艺术和历史叙事所无法回避的。”[1]

关于文学与时间的关系,早已被学者发现。现代小说理论家福斯特就曾说:“在小说中对时间的忠诚尤其重要,没有哪部小说是不谈时间的,……倘若小说家在他的小说结构中不谈时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他必须沿着故事的线索(哪怕一点一滴也好)写下去,必须顺着那条冗长无比的虫摸索下去,不然的话,他将会被视为不可理解的人,以致被人称为大傻瓜。”[2]在《小说理论》中,卢卡契说:“只有在小说中,意义和生活才是割裂的,从而根本的和暂时的也才是割裂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一部小说的全部内部情节不外就是同时间的力量的抗争……由此产生了对时间的真正的史诗性体验”。[3]然而,关于文学时间研究的专著却很少见,马大康、叶世祥、孙鹏程三位学者编纂的《文学时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对文学时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其中的许多理论值得借鉴,但是,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书籍的理论性和权威性。

一、“文学时间”与文本“潜时间”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指出“文学时间”不是“异在世界”的时间,不是客观的物理时间,也不是作家对客观物理时间的体验,也并非作家的主观心理时间。“文学时间”是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当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共同创造出审美对象,静态的文本才被激活为有生命的作品,“文学时间”也因而生成、展开、显现。在作品被读者阅读之前,也即它还是文本时,它仅有“潜时间”。文本“潜时间”以语言文字现在地为文学时间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它为“文学时间”的生成预设了疆界,标示了速率,“文学时间”受制于“潜时间”,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时间”是文本“潜时间”的具体化,它受到文本“潜时间”的制约。由于文学文本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所以文本的“潜时间”必然会打上作家个人的印记。而作品的“文学时间”只能是读者共同参与创造的结果,所以,“文学时间”具有双重个体性,即作家的个体性和读者的个体性。[4]综上所述,文本“潜时间”与“文学时间”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在本书的第六章《时间涅槃: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文学时间·注释》中作者指出:“这里的“文学时间”实际上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潜时间”。[5]这一论断给人觉得文学时间与文本潜时间仿佛是同一的,造成了概念或理论的模糊与不明确。

二、“叙事时间”与文学时间的“包容性”

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文学时间具有“包容性”,即在文学时间中包含着作品创造的意象和意象运动的时间性[6],被叙述对象原先具有的时间,以及作品人物所体现的时间,书中各章对“包容性”的这几个方面多有探讨。本书的第二章探讨的是叙事时间。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指出:西方小说理论家对叙事时间的探讨,除俄国形式主义者区分“故事与情节”,热拉尔·热奈特区分“史实”、“记叙”、“叙述”外,还有“阅读时间”与“情节时间”之分,“故事时间”与“演述时间”之分,“编年史时间”与“小说时间”之分;“被讲述故事时间”与“讲述时间”之分等等。大致说来,“故事时间”、“编年史时间”、“史实时间”、“被讲述故事时间”都指事件的自然时序,这点似乎没有异议。可“情节时间”、“小说时间”、“演述时间”、“叙述时间”却截然不同,或指经过作家处理的体现在小说中的时间,或指作家演述本身的时间。前者更多考虑如何把同一情节线切断,提前挪后,重新剪辑组合;后者更多考虑把不同情节线打碎,重新拼凑,交叉使用。[7]叙事时间中除了“被讲述故事时间”还包含“演述时间”、“叙述时间”等即作家处理的体现在小说中的时间或作家演述本身的时间,本书探讨了叙事时间,但在文学时间的包容性中并没有“演述时间”、“叙述时间”等内容,难道叙事时间是叙事者讲故事的时间还是“隐身的作者”演述故事情节的时间?或是作者创作心理时间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等等,诸如此类疑点在书中没有予以明确的阐释。读者试图在作者精辟论述中寻找答案,但是对其很难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当然,作者对文学时间的有限与无限、开放与封闭等范畴矛盾统一规律加以十分精深地探讨,这是予以认可的优点。

三、关于“呈现文学时间秘密的三个创作范例”

在第八章《为了忘却的纪念:呈现文学时间秘密的三个创作范例·序》中,作者写道:“本章无意也不可能以有限的阅读在更有限的篇幅里展示文学创作实践中文学时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仅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颇有代表性的鲁迅、巴金、汪曾祺、余华这四位作家,从文学时间的角度,对他们的具体文学创作进行个案研究。”[8]本章共三节,第一节未曾忘却的梦:《<呐喊·自序>的时间之谜》写的是鲁迅;第二节不可逃避的家族梦魇:《<家>的时间维度》写的是巴金;第三节穿越时间之墙:《老年心态与汪曾祺小说的审美品格》写的是汪曾祺,在本章中,并未分析余华作品对文学时间秘密的呈现,这一点与本章开端中的引言有出入。虽然这一问题是一个细节性小毛病,但是难免对作者造成一个不严谨和不认真的不良后果。

总之,一部学术专著的诞生是一个长期思考和构思的产物,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的成果。既然这样,在篇幅较长的学术论述中错误是难免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读者应该指出学术著作中的疏漏之处,我们觉得这是一种阅读者的义务和使命。我们相信,作为视野开阔的当代知识分子,本书的三位作者将会正确认识和接受我们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叙事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6页

[2]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12,第25页

[3]卢卡契:《小说理论》,转引自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第306页

[4]马大康、叶世祥、孙鹏程:《文学时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第7-8页

[5]马大康、叶世祥、孙鹏程:《文学时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第115页

[6]马大康、叶世祥、孙鹏程:《文学时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第15页

[7]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8]马大康、叶世祥、孙鹏程:《文学时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第181页

猜你喜欢
大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鹏程
曹大康:让世界看到中国日化品牌的力量
GLEASON’S PROBLEM ON THE SPACE Fp,q,s(B) IN Cn*
A PRIORI BOUNDS AND THE EXISTENCE OF POSITIVE SOLUTIONS FOR WEIGHTED FRACTIONAL SYSTEMS∗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THE CAUCHY PROBLEM FOR THE TWO LAYER VISOUS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文库”
小事别小视
《辽大康四年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碑》考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Rip Van Winkle and Zhen Zhong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