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区景观DIY模式探讨社会经济转型下的景观消费

2009-06-28 03:10赵衡宇方茂青武文婷
消费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住区园艺居民

赵衡宇 方茂青 武文婷

[摘 要]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趋向下,通过对住区DIY景观进行分析,从设计、建构、维护等方面讨论城市人居景观的经济适用与可持续性,从这一模式的架构出发分析居民与社区的互动契机并以此完善人居的社会文化价值。

[关键词]景观消费DIY景观 住区

基金项目:2008年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当代住区园艺空间DIY”及2009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规划课题“城市集约化住区老年人景观环境心理和行为需求及其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赵衡宇,男,湖北武汉人,讲师,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研究所。

一、冲突与困境住区景观发展的两种现状模式

(一)住区主流景观模式难以持续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人居形态的限制与自然条件的制约,使得城市生活景观与自然、社会日益隔离。同时,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住区环境直接受地产垄断的商业开发模式的驱动,住区开发者在景观建设中急功近利、到处抄袭和模仿,致使住区景观模式化。尽管大批以“奢华堆砌”为特色的楼盘成为时代住区的标签,然而这常常背离了生活景观的可持续性。在众多住区,许多仅仅为了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而耗费大量资源。为了迎合商家对于卖点的营造,无视居民业主的长期生活权益,主导业界风向标的各种地产界和设计界标榜的精英化生活方式,其奢华与不合实际的形态风格亦成为整个业界亦步亦趋的对象。忽视具体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丧失它赖以生存的地方特色。对于住户来讲,景观早已是窗外与自己不太相关的模式化风景、一种标签化的生活布景、一种权利者和经营者强加的商品。越俎代庖使得人居景观的真正价值日渐脱离,构成了空间生产的恶性循环,主体性需求往往难以体现。城市住区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邻里关系淡薄,生活环境华丽而不亲切,人们忍受着孤独、个性压抑,住区没有活力和生机。

(二)自发的景观行为的徘徊与沉沦

然而,众多外观陈旧的老社区,随着人们对居住空间的使用和参与要求的积累,当居住区规划及景观设计状态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自己动手进行居住区部分景观的改造和补充行为十分普遍。有一些居民自发地对社区中公共绿地进行 “圈地”,自己种植花草蔬菜等植物。结果不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也填补了公共空间景观的缺失。但是某些自发性的DIY造成了社区管理的混乱,成为城市“另类风景线”,往往遭到管理部门的反对。由此引出了住区公共空间DIY规划新模式的可行性。另一方面,DIY景观的发展是现时人居建设的转型发展趋势,是现今设计人性化的需求和社会化空间重构的平衡,具有较好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观察与启示自发DIY景观模式的观察研究

(一)几点观察

观察一:通过对杭州城西多个住区调研发现,DIY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和开发模式的住区呈现出不同的自发景观类型,各种微观的空间环境也对于自发模式具有重要而微妙的影响作用。楼盘物业管理越高的住区对户外环境和公共空间的管制越强,相对自发园艺行为非常微弱,而众多老旧社区,对于福利分房体制下由单位或街道负责维护环境,由于低维护、甚至无物业的现状则自发DIY较为普遍。

观察二:普遍存在的自发景观是设计者、规划管理者需要借鉴的背景素材,住区园艺的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需求的现状不足,释放了居者的基本生活情节,同时,这些“灰色”的景观状态介于空间管理与放任的中间状态(在管理方某种默许状态下),事实上,如果简单以违章定义的话,其早就不存在了。在某种程度上现存模式的合理性正是通过自身表述出来。

观察三:由于空间资源的绝对与相对不足,这种模式也有助于重新审视今天的住区规划、建筑以及户外环境的有机结合。自下而上的建构文化弥合了当前所谓专业分工的某些弊端。例如,由于园艺空间的人性化才能吸引人交往交流,相对于距离远的公园绿地,近宅空间的整合更能发挥场地的效益。通过调研观察,大多数住户而言对于近宅空间都有一定的归属感,都乐意于在近宅空间进行园艺建设,这正是通过长期的生活特征所逐渐形成的。

(二)基于社会经济转型的视角

经济效益:节省人工维护费用;合理利用社区内的公共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社区和居民的收入;开发社区居民中剩余劳动力的潜能,拓宽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强化社区生活概念,减少城市交通依赖。在经济萧条时期,有利于提高收入和土地效益。

社会效益:参与种植给居民带来欢乐, 丰富居民业余生活;年轻一代可以体验生活,老一代则是回忆过去;有助于消除社会藩篱,整合社会阶层矛盾。往往由种植为“媒介”延展开多种交往和休闲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邻里相助,相处融洽。

文化效益:发扬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发掘居民自发创造力;对年轻一代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的好习惯。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在重塑日常生活文化的同时也有助于城市人群从浮华而紧张的城市霸权语汇中得以脱离。

生态效益:改善社区的整体环境,促进社区景观种植结构的调整;延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充分利用人力闲暇,发展废旧物品的再利用等。在“食品安全”“能源危机”背景下,其体现了从现有景观模式转型的必然趋势。

三、比对与演进新住区景观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同背景下的操作可变性、渐进性

由于不同住区居民生活背景不同,如果按照单一模式构想无疑难以推广。可以考虑针对当下开发商、社区管理者、居民组织等不同主体的接受程度。讨论DIY模式的纵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以及横向(操作流程)等,可以针对不同背景推广。在物质空间层面:分析各个小区用地比例和绿地现状,进而分析园艺DIY所占可用土地份额以及影响范围,对于规划建筑、绿化等相关空间等规划形态进行分析。在社区管理层面:从住区环境维护成本,物业管理模式定位园艺的DIY方式的可行性。

(二) 从简单控制走向灵活引导

鉴于自发性活动极为普遍的存在,而又深刻地受制于不同住区社会和空间的双重环境,因而事实上,这种创造力从来就不是稀缺品,当我们漫步于各种朴素而富有生机的DIY的场景时,这些惊喜片段形成了我们对环境的重要感受。关键在于:如何塑造一个良好的软性环境,一种旨在引导的支持性“背景”,同时居民也对这种公共空间权利与义务形成共识,使得这种积极的社会空间得以重新生产。

首先,不同的空间属性,其利用的土地价值、私密程度、便利操作性必然不同,也就需要细分,而种植品种也可分类管理,根据具体所处的环境条件等情况再进行具体品种的限制,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灵活控制,划分为“严禁使用”、“有偿使用”和“免费鼓励使用”等多种类型。相对而言,更大公共空间的园艺DIY则需要更多社会化组织新模式的介入,社区管理等议题也必须介入,如将打造及公园、农园为一身的住区公园的提议和可行性在课题开展中得到了一些论证,可由街道负责统一规划,经由设计师引导,将可种植的各类空地有偿租给社区居民,居民在规范内安排种植、收获,享受种植的快乐。这种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新模式,既满足了居民的愿望,又为社区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住区园艺居民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石器时代的居民
园艺系
园艺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住区建筑节能设计实践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