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案例与反思

2009-06-29 02:39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酚酞滤纸氨水

王 敏

初中化学新教材已经在南昌市各中学全面推广使用,如何按新课标上好一节化学课是各位教师迫切需要探讨和关注的问题,物质的微观世界对初三学生来说,即抽象又陌生。在上沪版“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这节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入这一神秘的物质世界,化抽象为具体,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呈现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想、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应用。

首先,我让学生举出物质被越分越小的例子。学生一下子打开话匣子,七嘴八舌的涌跃发言,如豆浆机将豆子磨成豆浆和豆渣,碎纸机碎纸,石墨研磨成墨汁……,接着学生亲自动手将一颗KMnO4不断分下去,直到肉眼看不见为止,通过溶解并不断稀释,溶液颜色由深变浅,学生建立起一个新观念:即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风的微粒构成的。既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基本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我是这样呈观学习情景,指着桌面上一瓶浓氨水说:“浓氨水表面静止不动,但构成它的微粒是不是也静止不动呢?”说完打开瓶塞沿教室走一圈,同学们立刻掩着鼻子,露出复杂表情,这时,我立刻要求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现象合理猜测,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先让学生获得相关信息,让一名学生上台向盛有无色酚酞的试管里滴加1-2滴浓氨水,无色酚酞立刻变红。接着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在这里我对新教材沪版所提供的实验加以改进,改进方法:在两张滤纸上滴加1-2滴浓氨水,将滤纸放在A、C两个小烧杯口上,B小烧杯滴几滴浓氨水,尽量扩大浓氨水与烧杯接触面积。A、B小烧杯罩在大烧杯内,C小烧杯放在大烧杯外,1-2分钟后,同学们可以观察到A烧杯滤纸上出现颜色鲜艳的红晕,而C烧杯滤纸无明显现象。这样改进,由于有了白色滤纸的衬托,使颜色变化十分明显,便于观察,当学生观察到正确实验现象,我即时提问:A滤纸上无色酚酞为什么变红?学生不难得出,构成浓氨水微粒进入A白色滤纸。浓氨水在B烧杯中,它的微粒要进入A滤纸上,必须通过什么方式?学生立即回答:运动。然后,我有意识在黑板写上“运动”两字。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为什么不是空气微粒呢?”其他同学立即通过C烧杯滤纸未变红对比实验加以否定。我又顺势引导,挥发出的浓氨水有两种微粒:氨分子、水分子,到底是哪种微粒使无色酚酞变红.同学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探究又上了一个层次。有些同学想出了排斥法,即在C滤纸上滴加2滴水,发现滤纸未变红,说明水分子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从而确定氨分子使无色酚酞变红。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举例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课后反思:一节课应该给学生留下美好回忆,在呈现学习情景时,如果不让学生闻氨水味,而让其闻香水味或清香剂味应该效果更好。因为浓氨水气味有刺激性,尽管印象深刻,但难闻。浓氨水使滴有无色酚酞的滤纸变红,可选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来做,让少数实验失败学生能对比找出自己错误原因,毕竟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

在处理“微粒具有一定的空隙”时,我首先用胶头滴管滴下一滴水,告诉学生一滴水里约有1.67X1021个水分子,学生发出诧异声时,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具体数据理解了微粒的质量小,体积小。接着提问:“这么多个水分子聚集成一滴水,它们有没有空隙。有的同学会习惯性地认为没有,但较多同学依据水有三态变化,变化时体积也改变,合理猜想微粒间具有空隙。对于他们的猜测,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测,在这里我没有用沪版59页实验一,而是另僻蹊径,用量筒先量取50ml水,然后在水中加入占有一定体积的葡萄糖,完全溶解后观察液面读数。先让学生预测液面刻度与50ml的关系,将观察到的读数记录下来,结果学生发现水的体积没有增加。提出疑问:“为什么加入占有一定体积的葡萄糖,水的体积却没有增加。”通过类比生活中,1升黄豆和1升绿豆混合后体积小于2升,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课后反思这样设计实验主要有以下好处:实验操作耗时少,操作简便更易让学生理解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空隙。光认识到微粒间具有一定空隙还不够,还要比较不同状态物质间微粒空隙的不同,通过让学生回忆用手挤压棉花和铁块不同感觉,知道棉花疏松易压缩,铁块致密难压缩。讲台上提供注射器和水,让学生设计实验比较空气和水的微粒空隙不同。请一名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再让他到讲台上亲自用注射器吸取10ml空气、10ml水,用拇指堵住小孔分别压缩,最后报出压缩到的读数。通过亲身体验感触到空气微粒间隔大于水微粒间隔易压缩,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举出构成物质微粒具有一定空隙,不同状态的微粒空隙不同,在学生举例时,适时引导,指出微粒的空隙改变,导致物质宏观体积改变,让学生理解了改变压强、温度都可以改变微粒空隙大小,从而改变宏观上的体积。

按新课标要求上这节课有以下好处:体现了化学来自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社会生活。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归纳,体现了师生互动。但这节课,我感到时间特别紧张,以后在学生探究某个问题时,教师有必要根据时间,确定探究的容量。有些探究教师必须预设轨道,避免盲目性。而有些必要探究,则要让学生自由发展,由错误慢慢转向正确,毕竟这更加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猜你喜欢
酚酞滤纸氨水
氨水知识要点与考题例析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模拟分析
浅析滤纸的匀度对滤芯过滤性能的影响
酚酞试液配制中的『意外之旅』
高抗水水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工业滤纸中的应用
浅析滤纸透气度与初始压差的关系
菊花形滤纸折叠探讨
氨水和种子要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