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元素”:巧曲挖掘 提升品位

2009-07-03 04:24王祥连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言语载体自然段

王祥连

教师只有首先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语文元素”,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才能首先从“教学内容”层面保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如何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语文元素”

呢?

一、基于文本:进入文本的语文世界

“语文元素”在哪里?“语文元素”从哪里来?“语文元素”当然在文本之中,当然从文本中来。但是,“语文元素”蕴含于文本之中,需要教师通过深入细读去发现与掘取。语文是工具与人文的统一,课文是作者情智与文字的结合。没有对文本深入细读与全然进入,没有对每篇文本独特、丰富的“语文元素”的审视与开掘,不能“披文以入情”“入境始与亲”,何谈“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何谈从中发掘出体现“工具与人文统一、情智与文字交融”的“语文元素”?其教学充其量仅是停留于理解“课文内容”或浅层的“语言训练”层面。

如果我们用心深入细读马朝虎的《水》(苏教版五下),我们不仅读出“缺水之苦”“享水之乐”及“反衬写法”,我们还会真正进入作者的心灵深处,步入语言文字的深地。我们会深思文章至第4自然段已经写完了“勺水冲凉”的场景,按理可以结束全文。但为何在后面第5自然段却用全文最细腻的笔触极尽所能地写出“这一勺水冲遍我们兄弟四人全身的特有的无与伦比的美妙感受”,且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写到母亲的“笑”。如此,母亲的两次“笑”及第5自然段的细致描写就成为供学生学习探究本文的“语文元素”之一。这样,学生就能真正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不仅是教育人们爱惜水资源,更是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乐观、向上。”

二、基于语言:突出文本语言本身的习得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所说的“载体”显然指文本语言,其本身更是语文学习的对象和内容。忽略“载体本身”就是失落语文本体。可惜,大多的语文课,不能明了这点,始终跳不出“繁琐的内容分析”的窠臼。学生最终没有掌握语言文字本身,没有习得语言,这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败与悲哀。

因此,“语文元素”的发掘,应首先瞄准文本语言这一本体,把掌握“载体本身”作为核心内容,切勿“得意”而“忘言”。比如,苏教版第三册《小动物过冬》一课,着眼于文本内容,就会侧重于研究“课文讲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分别是怎样过冬的”等内容问题讨论。而着眼于语言本身的学习,发掘与落实的“语文元素”当是文本中鲜活的语言文字本身。在低年段更应突出“字词掌握”。基于此,《小动物过冬》一课:“聚”“舞”“商量”等生字词,“饱饱的”“好好的”等叠词,均进入“语文元素”发掘的视野并成为核心内容。而故事内容则成为学习这些“语文元素”的基本语境。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开发与课堂呈现:“冬天到了,这些小动物来到一起,这就叫——聚在一起;它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非常开心,这叫——欢聚;它们商量好了,约定好了明年还在这里相见,就叫——再相聚”……如此,学生的收获不仅是了解几种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更是理解、习得语

言本身。

三、基于言语:指向动态的言语表达与运用

“基于言语”较之“基于语言”,能给予“语文元素”更大的发掘空间。它由关注语言本身,拓展到文本语言是“怎么说”及“为何这么说”的范畴,指向文本的“话语形式”与“言语表现”,指向了动态的言语表达与运用。使得“言语表达”与“语言本身”共同地成为“语文元素”的核心内容与发掘重心。

从“基于言语”的角度审视与发掘文本,我们就会发现“语文的东西”从文本中汩汩流淌,“语文元素”扑面而来。因为独特的言语内容、情思总是通过独特的言语形式来承载与实现。言语形式就是文本的语言存在,只是我们平时没有从“形式”的角度予以关注,被“内容”所遮蔽,视而不见而已。

如《大江保卫战》(苏教版五下),如果我们掀开“思想内容”的面纱,关注话语形式,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有多少独特的“语文元素”翘首期待着我们的关注:

1.语短情急:“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大堤,保住大堤!”

2.大量排比:“飞向……飞向……飞向……”“哪里……哪里……哪里……”

3.点面结合:(第2段)“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第4段)“黄晓文正扛着麻包……”

4.传神动作:“……从身上扯下……捆了个结实……转身扛起……又爬上……”

5.首尾照应:(首)“1998年的夏天。”(尾)“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

看,这些体现着“工具与人文统一、情智与语言融合”的“语文元素”不就鲜明地存在于文本之中吗?“基于言语”的角度,会给予我们语文教学丰富而得体的教学内容,会提升我们语文教学的品位。

四、基于文体:针对不同文体的个性特点

“千篇一律”“千课一式”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文体意识的缺席。文体不同,言语表达就不同,学习要求与侧重亦不同。课标对不同文体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要求,如第三学段阅读目标——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基于文体”,就是要针对课文文体特点,发掘能够体现这种特点及课标要求的“语文元素”。如:叙事性作品中的“场景”“细节”“人物”等。

猜你喜欢
言语载体自然段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秋天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美丽的秋天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