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009-07-04 05:03
教师·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德育教育

黄 旭

摘要:笔者认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修养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道德修养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修养的培养是个人成才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阐述,探讨了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道德修养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也是抵制现在社会中道德沦丧的重要力量,因此道德修养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道德修养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授予学生知识和技能吗?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和谐。而为了维护群体之亲睦,人际之和谐,必须加强道德教育。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德行则更为根本。

纵观古今,许多先哲圣贤、大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大学中的道德教育问题。中国古代把大学德育叫做“大人之学”。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即是告诉人们成为大人之学,接受高级别教育的原则等的名著。它开篇即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道”,是原则、纲领的意思。它认为,大学的纲领是什么呢?三件事:“明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封建社会有“三纲五常”,是要痛加批判的,但封建社会教育中的“三纲”,笔者认为,是要大力宣扬的。三纲指的是此三件事:“明明德”即指个人要通过学习明白事理、明白是非,经得住诱惑;“新民”则是要主动地革旧立新,做一个鼓舞民众志气、振奋民众精神的新民。如果说“明明德”所注重的是对个体主观精神状态的一种规定或启发,那么“新民”则涉及个体道德完善之后如何运用到群体的外用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明明德”是讲个人修为,而“新民”是讲大学对社会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止于至善”中的“止”在这里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遵循某种道德准则的含义。它始终应保持或致力于“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为,“至善”显然是指一种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这应该是大学三纲中的最重要之纲。

通过对《大学》中“三纲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一关系表明了道德主体——受教育者要从“明明德”出发,经过“新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可见,《大学》认为大学教育并不在于能增加学生多少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使其成为有道德的人、有自我修养的人。

古代的教育家,往往同时又是伦理学家。如中国的孔子、孟子,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充分说明,他们在注意知识传授的同时,还重视学生道德的传承和培养。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大学成为各国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阵地,大学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梦想。大学教育中的德育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因斯坦是天才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对现代教育有敏锐看法的人。他坚定的认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但是目前我国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我们的学校和学生都过多地关注学科体系的完善和专业知识的灌输、汲取,而忽视学生个体自我修养的引导、培养和完善。许多学生可能拥有各种证书:如英语考级证、驾驶证、计算机证等,也有着较为专业和广博的知识,但是在厚厚的证书下隐藏的是一颗颗扭曲的心灵,在分工细密的专业知识下面掩盖的是冷酷的灵魂。一句话概括,这种教育的结果是知识的巨人和品德的侏儒并行并存。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好像忽然成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它的作用无处不在;而思想品德教育则好像变成了和人毫无关系的怪物,只好站在一旁远远地打量人。知识如果不能变成为人的生命和生活服务的德行,那么知识永远是和人无关的一种手段,更何谈进一步提升和转化知识,使其成为生命和生活服务的智慧。这一现象,百年前德国哲学家韦伯就曾批判过。他认为,现代社会太注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了价值理性。爱因斯坦也表达过同样的忧虑:“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培养有德性的人不仅是历来大学的本真追求,更是现代大学“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

二、道德修养的培养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经济的发展,对党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重视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精神文明教育问题。

新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解放前,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概括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的内容,号召大家要向他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将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培养目标,其中德是第一位的,这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一直沿用到现在。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曾指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德育放在首位。”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的经验时,认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他提出,对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要求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大力弘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五种精神,这就是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江泽民同志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确定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是指导今后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后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每年的9月20日设置为“公民道德宣传日”。江泽民同志在21世纪来临之际为加强党的建设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为我们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重申了共产党和共产党员应该在道德修养中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

胡锦涛同志也重视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05年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悉数出席。2006年,胡锦涛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决定了我们要重视道德教育。我们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共产党员首先要成为思想过硬、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没有过硬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是很难成为先锋队和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就更不可能带领全体中国人建设好社会主义社会。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的目标,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上历来社会领导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我国已形成了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道德教育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涌现了一大批道德的楷模和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像毛泽东、邓小平、叶剑英、彭德怀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是新时期涌现的楷模,他们都成为了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之源。

三、道德修养的培养是大学生个人成才的前提条件

(1)良好的道德修养对大学生成才有导向性的影响。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成才目标。能否选择正确的成才目标,对于大学生成才至关重要。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加油站。在大学期间,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成才目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大学生,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健康的观点、思想和个性,能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在成才目标的选择上,必定能选择到适合社会发展的成才目标。这一方面的例子有很多,例如20世纪的汪精卫和周恩来都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四大才子之一,两人都有才,但是结局却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卖国贼,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架上;而周恩来,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民鞠躬尽瘁,永远地活在老百姓的心中,英名传世代。

(2)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动力。人们成才的途径虽然各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自身的主观努力。在相同情况下,主观努力发挥的程度怎样,决定着个人是否成才。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高尚的情感是成才的巨大精神动力。有坚定的道德信仰和信念的人,一定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有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精神,必定对自己选择的成才目标充满信心,并能为实现自己的成才目标不懈努力,甚至甘愿牺牲一切。我们从小听到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道理,乌龟爬得慢,起点低,但是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到底、不抛弃,不放弃。龟兔赛跑比的不是体力、能力,比的是品质和个性。总之,大学生以后能不能成才,很大程度上比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和个人品质。

(3)良好的道德修养是职场成功的保证。大学生是将来职场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和中坚力量,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时间和领域是在职场的历炼。职场是大学生成才的阵地,职场是一个小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场所,个人的职场成功离不开职场中的同事、领导的帮助和支持,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场的成功同样也是不可能的。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德育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