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真语言”的缺失

2009-07-15 04:42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定势解构权威

陈 敏

一、何为“真语言”缺失

“真语言”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意义交往的语言,即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语言。“真语言”是促成“教”与“学”真实并存,融会贯通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思维实践。语文课堂中的交流认知过程是语言实践的思维过程,是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碰撞或相融。在“教”与“学”之间不能实现有效交往时,语言就不能实现自身的构建,也就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致使师生之间交流认知出现阻碍。诸如沉闷课堂里的灌输,学习者偏离课堂教学以外的思维,学习者不思考惯性思维的答题等。这在语文课堂中屡见不鲜,在师生之间并未产生真实的心灵碰撞,未能实现交流认知的构建,都是“真语言”缺失的体现。由此,“真语言”缺失是指课堂教学缺乏“教”与“学”的有效交往,使语言流于形式,不能生成和建构知识与意义的一种特殊现象。

二、“真语言”缺失的缘由

(一)权威定势的影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文本的权威语言使认知形成定势,传统的语言势力始终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这种话语权力充斥在课堂之中,使学生没有反应能力,没有思考能力,没有突破和创新。

(1)由“教”形成的权威定势

例如在某高中语文课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脸上始终显得严肃,没有笑容。虽然经常有提问和讨论,但课堂的气氛让人感到紧张。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是为了应付老师,更多的学生则呆坐不思考,也不敢贸然举手发言。

从上面例子反映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缺失的真实写照。在语文课教学中,“教”的话语权力充斥在语言之中,使得“学”的语言趋于缺失,这是一种受到权威定势的压制而丧失自信导致的语言缺失。当学生习惯了传统课堂上的回答方式:非正确答案不作答时,所谓的“正确答案”的权威定势就会使得学生缺失回答的语言,更让人担忧的是,在他们今后成长道路上,会有多少次“语言缺失”呢?

(2)由“文本”形成的权威定势

如在某高中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堂上,老师讲授舒婷《致橡树》一文时,完全按照讲义讲授,匆匆讲完就下课。这么有教育意义和朦胧美感的诗,不让学生们有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时间让学生说出心中的话,实在可悲。

什么是文本?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基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的交往。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与成长经历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绝对一致。“当我们有所理解的时候,我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理解。”[1]然而,有的教师以一种标准的、绝对的尺度衡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此刻在教师的心中就不再是一个有独立精神、有思想、有体验的人,而是一台“灌装容器”。教师这样的行为只会对学生的观念和感受带来短期或长期的伤害。同时对教师本人来讲,如果长期完全依赖于教参、文本,而无自己的看法,终究会被新思想的潮流所淘汰。

(二)教师和学生交往的缺失

语文课堂教学中,认知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特殊交往之间,存在于教学主体的语言实践之中。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交往都是有意义的,即并非所有的语言实践都有认知的存在。只有赋予了经验、思想和情感的话语才是课堂语言实践的主流,是影响个体和课堂之间交流的关键。只有这样的话语才能实现语言的交流,才能实现认知的发展。然而,由于师生之间的经验、思想和情感的不协调,话语不能在交往中得到积极的实践,学生不能和上课老师形成话语共鸣,那么教师和学生的无效交往将会致使“真语言”缺失。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过分强调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述整齐划一,搞什么标准答案,不仅会破坏学生认知的积极性,还会导致师生交往的不协调。最终将致使学生不敢说真话、语言缺失、自信缺失、厌学情绪高涨。

三、“真语言”缺失的对策

(一)对“教”“文本”权威定势的解构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交往过程中,语言不是被动地反映认知活动,而是从已有文化中解构新的范畴并作用于人,使“人文同化”。[2]只有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获得意义时,语言才是先在的,语言才能真实地富有创造性,实现认知的可能。在实现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往。首先要对传统势力下的语言进行解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文本的权威语言容易使课堂呆板,没有突破和创新。对“教”“文本”权威定势的解构,使定势的语言得以分解,语言的多义性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用丰富的、活生生的语言,使思维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思维的互动得以实现,建构真正意义上的语言。

(二)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语文课堂中要实现语言的有效交往,就要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开口、敢于质疑权威和实践真实话语,这种话语实践不能单一地封闭于墨守陈规的课堂狭域之中,而是在教师和学生、文本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真实特殊交往。在对“教”“文本”的权威解构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至关重要。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是基于信任、坦诚、自省和反思基础上的交往,是心灵和心灵的对话,是随时可以摄取的知识之源。

(三)师生双方的有效交往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有效交往是实现“真语言”的意义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不仅是交往工具,还是形成意见、态度、情感等的重要形式,同时又是建构认知的本体。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的语言集知识的情境性和观念的具体性为一体,在人际交往之间的经验互动中生成。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真语言”的缺失影响了认知的发展,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交往。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话语权威定势进行解构。实现“真语言”的建构和生成是实现课堂教学中有效交往的关键所在,也是交往者有效的话语实践。只有当话语实践成为一种平等、自由的可能时,语言才会随心而发,才能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融入交往者的心灵深处。

注释:

[1]伽达默尔.在现象学和辩证法之间.洪汉鼎译.理解和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张广君.论教学功能的当代取向——兼论当代中国教学文化的应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7).

(陈敏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00)

猜你喜欢
定势解构权威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解构“剧本杀”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