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设计:研究与发展趋向分析

2009-07-16 09:33王文静谢秋葵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5期
关键词:发展趋向研究设计

王文静 谢秋葵 杜 霞

【摘要】设计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与创造活动,其本质是将事物从现存状态改善到较好状态——这与以促进人的更好发展为最高目标的“教育”有着内在本质上的沟通与联结。设计是教育的天然属性。教育中的设计研究迫切需要突破由教育规划和教学设计等研究领域所限定的常规研究范畴,借鉴新的研究成果和设计科学的力量来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在不断的理性演进中走向新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设计;研究;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13—04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与创造活动,体现了人类意识中的一个最本质特性——自由创造。它以一种内隐的方式标记着人类的诞生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生产的日渐复杂与细化,这种内隐存在的设计智慧在知识生产领域开始觉醒,并朝着独立学科,即设计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人类的哲学思维与生活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设计不再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美术设计和城市规划等工程领域的专有名词,一切与人的存在和发展有关联的学科和领域都开始关注设计的研究,而教育的设计属性也逐步为研究者所认识。本文正是从设计与教育的关系入手,对教育中的设计研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作一个梳理和分析。

一 设计是教育的天然属性

在学术研究中,设计被界定为制作一个特定的人工制品或理解为一个特定的活动计划或者安排智力尝试;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是一个使用认知过程,将人类需求和意图转化为物化实体的过程;它用知识连接功能和结构;将想法转化为现实;以最好的可能方式满足特定的需要;是通过理解和应用自然定律,缓解人类匮乏的创造和实现活动[1]。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就是人类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它的本质是将事物“从现存状态改善到到较好状态”[2]。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设计史。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广泛意义上的设计与教育在本质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胶着关系。教育的本质被认为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3],“育人性和文化传递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其他属性都统一在这两者之中[4]。从人类有意识地决定教什么、教给谁、如何教、何地教、何时教、由谁教和为何教等,就是在设计(design)思想的指导下在教育领域做设计(designing)。近年来的教育研究也表明,无论是人们倾向于从“外烁说”还是从“内引说”的角度来为教育下定义,通过教育让学习者从“现存状态”进步到“较好状态”,从一个“自在”的生物人变为“自为”或者“自由”的社会人是已经成了教育研究在价值设定上的一个基本共识。

因此,在以人为直接研究对象,以促进人的进步和发展为最高目标的“教育”中,教育的设计属性是清晰而直接的。事实上,由于教育高度复杂性的特性,决定了教育的属性是多重的、动态的,甚至是隐性的,人类对教育属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与拓展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水平的发展和提升,教育的一些属性必然会不断地为人们所发现和重新认识,而设计正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重新认识的一种属性,它是教育天然和固有的特性,是教育与生俱来的“烙印”。没有设计,教育就无法得到进步与飞跃,人类的发展也会失去一个最基本的推动力。

二 教育中的设计元素与研究

在教育中,有很多具体的元素为人们日复一日地设计和研究着。因而,对教育中的设计元素,包括人们为了对这些元素进行设计而开展的专门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中的设计及其研究,并为日渐发展的教育中的设计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1 教育中的设计元素

从教育的起源到教育脱离劳动生产获得独立形态,再到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大学站稳脚跟,成为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人们要对教育中的各种元素进行设计的愿望就没有缺少过。无论是古代西方的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还是近代中国的康有为所描述的《大同书》,甚至是在当代美国学者S•斯特林费尔德的《重建学校的大胆计划——新美国学校设计》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整体设计的“情有独钟”。除了教育的整体目标外,教育中还有很多基本元素在教育活动中日复一日地被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设计着,如教育理想设计、教育目的设计、师生关系设计、学校课程设计、教育评价设计、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研究的设计[5]等。而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术语,如班级、学校、分数、课程、学位等更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教育的基本元素进行大胆想象和充分设计的产物。

除了这些常见的元素外,教育中的诸多分支学科,如教育技术学、教育规划学、教育工程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等也是教育研究的不断分化与组合中不断地被设计的对象;既使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教育发展史或者教育改革史本身都在扮演着被人们设计的对象;分布在美术学院里,以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和美术创作为主要内容的设计教育体系实际上也是大教育中被设计的重要对象之一。只是人们按照一般的学科分类逻辑,把它的专业设计从大教育中剥离出来,疏远了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更为强调设计的色彩罢了;此外,由于那些无意识、零散分布的设计智慧的驱动,教育在不断的“设计”中达到新的发展高地。

2 教育中的设计研究

以上对教育中的设计元素分析表明,教育中的设计研究有多个层面和多种领域,但从我国教育研究者为“教育设计”所下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在教育研究领域,教学设计和教育规划在某种意义上从“点”和“面”两个层面充分代表了人们对教育中设计研究的认识。下面以教学设计和教育规划为典型代表对教育中的设计研究进行阐述。

(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以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6]。自1962年格拉泽(Robert Glaser)明确地提出“教学系统”概念以及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算起,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并最终发展成了集系统工程学、传播学、学习心理学与技术为一体的ISD理论与ADDIE模型。

与教育研究中其他领域的设计色彩多少有些内隐不同,在教学设计中的“设计”是清晰而张扬的。教学设计也因此被认为是教育中最硬的“设计派”,最能代表教育中对设计进行研究的水平。教学设计研究者对“设计”进行专门研究的自觉意识也更为突出。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巴纳锡(Bela.H.Banathy)从设计未来的假设出发,对教学设计的设计方式区分出了四代,并将教学系统的设计提高到了教育系统设计的高度。进入21世纪后,教学设计研究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越来越注重各种因素整合下的学习环境的建构;越来越注重应用新的评估理念和方法[7]。如何揭示教学设计与一般设计之间的联系,让教学设计从艰难而狭窄的专业化路线与宽阔而更具包容性的多元化路线中找到平衡点,将理性与创造性、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起来,形成更能反映设计本质特点并凸现教学设计特点的新的更加科学、更具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观已经呈现并日益活跃[8]。

(2) 教育规划

教育规划又称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是国家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促进国家或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以及实现的步骤和措施等所作的部署及设计与安排[9]。早在20世纪中期,制定、实施并研究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就已经是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普遍做法。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为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土耳其和南斯拉夫六国制定的“地中海区域规划”,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巴登一符腾堡地区制定的主要教育规划,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加强其成员国规划和管理其教育系统的能力,于1963年成立的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等。

在教育规划研究中,根据各国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不同,教育规划的类型可以分为技术型教育规划与政治型教育规划、上至下型教育规划和下至上型教育规划、变革型教育规划和守成型教育规划等。开展教育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国际比较法、人力预测法、社会需求法、成本利得分析法和成本效用分析法等[10]。明确目标、分析问题、预测分析、制定方案、方案评价、优化方案和决策等几大步骤则通常被视为制定教育规划的基本程序。由于教育规划来源于经济领域中的国家发展计划,它的起源决定了教育规划在规划的思想、方法上与宏观经济学极其相似。因而,世界各国由于各自在经济发展的模式、体制和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在整体的教育规划水平、规划方法、途径和运作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教育规划在推动各国教育事业的战略性发展与实践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并间接地推动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统计所和联合国教育规划研究所为主导的全球教育规划体系理性、自觉和系统性地发展。而设计作为实施战略规划的关键环节,是将教育政策措施转化为教育行动的重要过程,是增加战略规划的可操作性的不可或缺步骤[11]的观点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三 教育中的设计:发展趋向分析

从上述有关教学设计和教育规划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有关教育设计的研究无论是在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还是在宏观层面的教育规划中都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教育是人类延续和创造自己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设计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的今天,上述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中的设计研究迫切需要突破由教育规划和教学设计等研究领域所限定的常规研究范畴,从更开阔和更高位的视角来对各个“点”和“面”进行统摄,把隐藏在教育背后的设计智慧剥离出来,让其以外显的方式指导教育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在创新教育理论,改革教育实践,优化教育干预方面发挥出独到的价值。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中的设计在研究和发展上呈现出以下新的发展趋向:

1 走向设计的教育科学

虽然设计是教育的天然属性,但“设计”在教育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一种呼之欲出却又迟迟不出的状态。如前文所述,直到20世纪90年初期,以巴纳锡为代表的教学设计研究者才开始从一般设计的角度对教育中的设计研究进行集中的探讨。1992年,在设计科学思想的启发下,美国西北大学著名的认知科学家艾伦•柯林斯(Allen Collins)从教育科学的整体定位提出了以技术为设计工具,把教育发展成一门更像航天学或人工智能那样的设计科学,而非分析科学的观点。柯林斯指出,就像航天学的目标是说明不同的设计如何对升起、拉力和可操作性起作用一样,教育的设计科学必须阐明,有关学习环境的不同设计如何对学习、合作、动机等起作用。通过在教育领域实施设计性实验,建构一种更加系统的方法论,并发展出一种设计性理论,设计可以在指导未来的教育创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2]。

虽然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个特质决定了教育无论如何也不能发展为一门与航空学类似的精准的分析学科,但以“设计”为核心理念,依靠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借鉴设计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在真实、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实施不同于“纯净”实验室研究的“基于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者密切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走向设计的教育科学为捉摸不定、困扰不断的教育科学研究从实践主义的姿态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路。

2 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中的新兴研究范式

基于设计的研究也被称为设计性实验、设计性研究或者发展研究、开发研究和形成性干预等,是一个系统而灵活的方法论,旨在立足真实情境中,通过迭代的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在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并产生与背景相关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理论[13],具有干预主义、实用主义、迭代循环、过程导向、理论取向等特点。

与传统的教育设计研究不同,基于设计的研究反对在实验室或者实验的情境下开展纯粹的研究,再把得出的结论运用到课堂上,而主张设计研究者设计一些人工制品(如软件、工具、学习环境)作为教学干预或革新应用于复杂的课堂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测试和修正对学习轨迹的猜想,这些学习轨迹都是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的,研究者经常与教师合作,或者亲自充当教师,以收集学生、教师和研究者在这过程中所学到的详细记录。接着做进一步的分析,以获得研究报告或者为下一轮实践的任务、研究材料及仪器做“迭代设计”[14]。所谓迭代设计,就是指设计过程在分析、设计、实施和再设计这几个环节之间持续地进行递进性的循环。

因而,有研究者指出,基于设计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正在兴起的新范式。它融合了教育实证研究与理论驱动的对学习环境的设计,是理解实践中教育改革如何、什么时候及为什么能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手段。基于设计的研究者所做的革新,融入了有关“教”与“学”的专门理论,可以从机制解释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理论、设计的产品以及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启发人们认识到要想在复杂环境中促进学习、建立有用的知识并推动教学与学习理论的进步,设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核心[15]。基于设计的研究为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教育走向设计科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将教育设计研究由过去的对一般设计元素的考察提升到了对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深入探索,大大拓展了教育设计研究的内容和视野。

3 培养有设计感的人

做设计(designing)是与思考和感知等同的原始人类功能,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社会活动[16]。当前,设计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已经通过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商业领域渗透到工业、宗教等日常生活领域。因而,有研究者指出,“在一个物质丰富但被自动化和外包风潮打乱了秩序的世界里,每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必须培养一种艺术感。当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达利(Dali,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或者德加(Degas,法国画家和雕塑家),但我们都要成为设计家”[17],而具体到教育系统中,“每一个人都是设计的参与者,共同承担着设计的责任,即我们能对设计我们的系统负责,我们也必须学会如何设计这样的系统”[18]。

可见,无论教育中的设计研究要从哪个角度进行重新定位,运用什么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知识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性人才的今天,我们需要以“人”为本,从设计的视角对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即“培养有设计感的人”——使学习中的人明确什么是设计,并通过设计在不断的教育创新中加强他们解决问题,理解别人和欣赏周围事物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富有设计感和创造力。“培养有设计感的人”既是对人类社会“非设计不生活”的生存哲学一个回应,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浪漫的大目标从宏观回归具体,从抽象回归真实的一种积极尝试,更是我国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工程要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选择。

总之,教育中的设计研究已经从以往对以教学设计和教育规划为代表的“点”或者“面”的关注转到了对教育学的整个学科走向、研究范式以及培养目标的关注,教育中的设计研究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超越,获得了与传统的教育设计研究不同的新质。从设计科学、设计哲学的视角来透视教育中的设计研究,不仅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拓展和深化教育中的设计研究,同时也从方法论的高度丰富和夯实了教育中有关设计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为未来的研究与探索谋求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16]转自侯悦民,季林红,金德闻.设计的科学属性及核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6):23-24.

[2] [美]唐纳德•舍恩,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8.

[3] 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0):104.

[4] 李静.关于教育的属性、质和本质的思考[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4):32.

[5] 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M].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2:目录1-4 .

[6] 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93.

[7] 任友群.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2册《解决教学设计的问题》译者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8.

[8][18] 高文.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2册《解决教学设计的问题》总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19,16.

[9] 别敦荣.教育规划[J].人民教,1998,(3):36.

[10] 方彤.外国教育规划研究泛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4):59-62.

[11] 高书国.教育战略规划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56.

[12] Collins, A. Toward a design science of education. In E. Scanlon & T. OShea (Eds.),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2:15~22.

[13] Wang,Feng(2005). Research-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4),5.

[14] Jere Confrey(2006). The Evolution of Design Studies as Methodology. In R. Keith Sawyer(Ed.),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35-15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Design-Based Research Collective. (2003). Design-based research: An emerging paradigm for educational i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2(1), 2003.5-8.

[17] [美]丹尼尔•平克著,林娜译.全新思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

猜你喜欢
发展趋向研究设计
BUBA台灯设计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有种设计叫而专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警察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问题探讨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