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诵》发微

2009-07-24 08:51梁月英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
关键词:屈原

摘 要:《惜诵》是屈原《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但他“发愤抒情”的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关键词:屈原 《惜诵》 发愤抒情 不平则鸣 诗穷后工

《惜诵》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屈原在初遭谗言被疏之时,内心充满了失落、忧愁、愤懑和期待的复杂情绪,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惜诵》的主题思想。对于文章题目有几种说法。屈原在《九章》中多次运用“惜”字,例如《思美人》“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这里的“惜”是痛惜自己的生不逢时,古之人尚有遇明主之先例,为什么在这里就没有相马之伯乐呢?屈原慨叹自己时运不济,虽有才能却不被重用。而在《惜往日》中说“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卒没身而绝名兮,惜雍君之不昭”,“不毕辞而赴渊兮,惜雍君之不识”,这三个惜字包涵了屈原对楚王的失望和对自己忠而被谤的遭遇深感痛心之情。林云铭说“惜,痛也;即《惜往日》之惜。不在位而犹进谏,比之曚诵,故曰诵”[1],“言痛己因进谏而遇罚,自致其忧也”[2]。戴震说:“惜诵,悼惜而诵言之也。”[3]屈原因进谏而遭谗被疏,想到往日楚王信任的情景,产生了痛惜的情绪,《惜往日》之惜与此同,都可解释为悼惜的意思。戴震的说法是较为合理的,与林云铭对“惜”的解释合在一起,就是以沉痛悼惜的心情,抒发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的愤懑之情。

《惜诵》开篇即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是屈原文学思想的表述。在屈原的作品里,虽没有明确的、系统的文学思想的阐述,但“发愤抒情”可以说是屈原对文学的看法,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抒情”二字。心中有所感愤,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出自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这就说明了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特征。屈原“竭忠诚以事君”,却“反离群而赘肬”;“先君而后身”,却成为“众人之所仇”;“逢尤以离谤”,而又陈志无路,故而内心忧郁,急欲找个出口发泄,语言文字就成为最好的方式。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他的感情要比普通人更为强烈。当时的楚国内忧外患,对外绝齐联秦,对内倒行逆施,楚王不能举贤授能,反为群小所蒙蔽,内政外交都犯了极大的错误,致使国家动荡不安,奸臣当道,国势日趋衰落。屈原对此深观痛心,内心充满了焦虑,直言进谏,却被楚王疏远,于是愤而作《惜诵》。

其实“发愤抒情”的诗作早在诗经里就已经出现。在《诗经·魏风·葛屦》里有“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这是描写一位婢妾对正妻的故作姿态内心不满而作的一首诗。婢妾为嫡妻缝衣“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她为“好人”做衣裳,而“好人”还要为难她,“好人提提,宛然左辟”,还要装出不以为然的样子来使其难堪,于是心里产生了怨愤,又不能发作,只好用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这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对当时的政治有所不满,通过作诗加以讽刺,对社会进行批判,对万恶的社会制度进行揭露。虽然当时还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对这些诗作进行总结,但这已经是发愤抒情之实践,对后来诗歌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刘勰说:“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4]这就是抒情的最好注解。《论语·阳货》中孔子教导他的学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这是说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在孔子以前,人们已经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不全面。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括,对诗的作用作了较有系统的理论的表述,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5]但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温柔敦厚,谨守君臣之道,虽说可以讽刺君上,但也仅仅“止乎礼义”,提倡怨而不怒。但到了屈原所在的战国时代,忠君的思想已经不占统治地位,韩非以韩人事秦,张仪以魏人事秦,这也并不被认为是叛国的行为。屈原本也可以离开楚国,但他的爱国思想不容许他这么做,所以他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只能通过诗歌的方式进行抒发。

汉代的司马迁继承了屈原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发愤著书”说。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因李陵之事遇祸,身心受创,坚定了他著史的心意。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的,在书中,他羼杂了个人的感受,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巨制。唐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作者的感情郁积在心中而不得不发,歌有思,哭有怀,前代的作家正是“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才得以成就斐然,不朽于世。有不得已而后言,作者的思想感情“郁于中而泄于外”,与其所处的时代和自身遭遇有关。孟郊一生穷苦,这次出任已是年逾五十的皤然老翁。韩愈颇同情他的遭遇,但又认为潦倒穷愁能让其在诗歌上有所成就,因此写下这篇序来鼓励他。韩愈的时代,繁盛已不在,明主已辞世,安定的局面也暗潮汹涌,诗人以文才而得到重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有才而得不到赏识,郁结在心中的怨气自然极深,发而作文,表达的感情真挚感人。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说:“夫平和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这些都是对屈原“发愤抒情”说的阐发。宋代的欧阳修也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诗穷而后工”是对梅圣俞的真实写照,他一生潦倒不得志,空有才华而不得施展,先后辗转中病逝于京师。有诗文传于世,后人整理成集,遂流传于世。“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凄凉的一生,让后人为之叹息。诗穷而后工的理论是诗论上一个很重要的发展,也是对屈原诗论的发展。

《惜诵》是屈原在遭谗被疏之后发泄愤懑之情而作。它与《离骚》有很多相似之处。《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可以看作是屈原的自传。它记叙了屈原的生平、志向、理想、人格和政治上的遭遇,寄托了诗人的美政理想和对楚国君王的冀望。在风格上,《惜诵》与《离骚》抒发的感情基本相同,都是在遭谗被疏之后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只是在感情上《离骚》要比《惜诵》更沉痛、更悲怆,这是与当时楚国的政治形势相联系的。在作《惜诵》时,楚国的颓势已日见端倪,楚怀王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绝齐联秦,疏远贤臣,亲近小人,而使国事日非,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而屈原又因忠贞直谏遭嫉而被人离间诬陷,被怀王疏远,游离于楚国的政治边缘,这使屈原空有满腔热血而无报国之门,愤懑之情无处发泄。但他对楚王的希望还是没有改变,希望能进谏使君王觉悟。在语言上,《离骚》的前半部分和《惜诵》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屈原反复申说自己的忠诚坚直,希望能得到楚王的信任,从而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例如《惜诵》中说“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离骚》中说“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忳郁邑余侘傺”。楚王不了解自己的忠直之情,因此屈原内心忧闷,彷徨和惆怅,充满了忧愁与焦虑。于是反复说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希望楚王能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表白的机会,可是“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6]。造成陈志无路,进退两难境地的原因就是奸佞小人的结党营私,好谗嫉贤,混淆君王的视听,在君王面前像小丑一样上蹿下跳,挡住了屈原忠贞直谏的路。“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也”,“疾亲君而无他兮,又招祸之道也”。[7]《离骚》中也说“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在“固时俗而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8]这样黑白颠倒的环境中,屈原的愤懑之情已经达到了不可抑止的状态,对楚王也产生了怨恨之情,“伤灵修之数化”,“怨灵修之浩荡”[9]。而在《惜诵》中,屈原还对楚王抱有幻想,没有过于激烈的言辞,只是对自己的坚持稍微有了动摇,通过厉神之口说出了“君可思而不可恃”这种较为激进的语言,这对于当时屈原来说可算是对君王最大程度的责备了。这样《离骚》和《惜诵》在感情上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离骚》比《惜诵》感情更为沉痛,指斥君王的话语时有出现。这是和当时楚国的现状相联系的。作《离骚》时,楚国国内已经危机四伏,频繁的战争已经使楚国国势日衰,可与秦国并起的时势已经不在,颓败之势已经显现,群臣上下不但没有为此做出任何努力,反而积极为自己的私利竞相奔走,“众皆竞进以贪婪”,[10]而自己昔日信赖并肩作战的同志也已“芜秽”,只剩下自己坚持理想,厉行忠直,“昭志未亏”,“虽九死而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无奈势单力孤,又遭奸人诬陷,前途渺茫,而又看不到任何希望,因此多次提到“愿依彭咸之遗则”,“伏清白以死直”。屈原已经做好了随时为国牺牲的准备。

“发愤抒情”说源远流长,在中国文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代诗论的发展和成熟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屈原的作品也贯彻了这个思想,一首首抒情诗,成功地诠释了屈原为理想、为国家、为人民坚持到底的不屈人生。

注释:

[1][2]林云铭:《楚辞灯》,转引自马茂元主编《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戴震:《屈原赋注》,转引自马茂元主编《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7][8][9][10]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梁月英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29)

猜你喜欢
屈原
屈原之死
区别
颂屈原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之死
屈原送米
屈原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