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礼与《诗经》战争诗

2009-07-24 08:51战学成李世莲张志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
关键词:诗经

战学成 李世莲 张志超

摘 要:《诗经》是一部礼乐文化经典,《诗三百》篇皆合于礼义,而殷周时代,战争依军礼而行,并与诗乐结合,艺术地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精神。本文主要根据传世文献《周礼》和清人《会要》中关于军礼的分析,结合《诗经》文本,从“战争与祭祀”、准军事活动与祭祀方面考察军礼与《诗经》战争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诗经》 军礼 战争诗 诗礼相成

《诗经》是一部礼乐文化经典,《诗三百》皆合于礼义。文学的《诗》用于政治的礼,《诗》成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殷周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依军礼而行,并与诗乐结合,艺术地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

一、关于军礼与战争

军礼是周代五礼之一,它主要是指战事之礼,包括征伐、田猎、筑邑等。关于军礼的内涵和外延,传世文献《周礼》和清代礼学家包世荣的《毛诗礼征》,秦蕙田的《五礼通考》,姚彦渠的《春秋会要》,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孙楷的《秦会要》多有分析,综括之为军旅、出师、命将、搜狩、校阅、献捷、献俘、誓师、田猎、射礼、兵祭、马祭等内容。

军礼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为特定的军事行动正名,即出师有名,以获得正义感,克服未战先怯的恐惧感。其次是振奋军威,产生必胜的信念。

战争作为冲突的最高形式,曾一度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终。“战争乃带动文明继续前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1](P132),“战争非军事之目的……封疆固国以维持大一统之思想,居夏官军礼思想中极重要地位。”[2](P233-235)军礼也意味着军事活动的悠闲和战争必胜的信心。战争与礼乐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二、战争与祭祀

(一)出师前的祭祀活动:先郊后伐

战争的过程伴随着祭祀,并借助于祭祀。据王先谦《三家诗义集疏》引《齐诗》、《大雅·棫朴》即为周人追述文王郊祭伐崇之事。郊祭即祭天。崇是商的侯国,文王作为西伯侯,利用这一机会伐崇,为最后伐商做准备。“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此二章为郊辞,言文王与群臣准备柴火,始祀天神。棫树朴树堆成垛,堆积木柴点火烧,祭皇天上帝及三辰,左右大臣助祭捧玉璋,朝见天子仪表端庄。“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此章为伐辞,[3](P842)写文王出伐,六军跟随,即所谓的“奉辞伐罪”。

(二)出师礼用诗

《周礼》大师之礼是指天子亲自率军征伐,目的在于调动百姓义勇,为正义而勤王之难。

1.出师:天子亲征《大雅·皇矣》 描述文王伐崇的武功及举行祭祀,第八章云“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写抓到的俘虏片片,割获的敌耳纷纷,于是祭祀社主、祭祀战神。《淮南子·本经篇》:“有一行王道者,乃举兵而伐之,戮其君,易其党,封其墓,类于社。”高诱注:“祭社曰类。”《诗集传》:“禡,至所征之地而祭始造军法者,谓黄帝及蚩尤也。”

2.军旅:威武观敌 《荀子·大略》言:“礼之大凡:军旅,施威也。”《周礼》:“扬军旅。”郑注:“为之威武以观敌。《诗》云‘维师尚父,时惟鹰扬。”贾公彦疏:“大雅文王诗。言太公为大师,可肖可父。武王伐纣之时,太公奋其威武,惟如鹰之扬击,是扬威武之事,故引以为证也。”《礼记》:“戎容暨暨,言容詻詻,色容厉肃,视而不见容清明。”正义曰:“军中颜色尚威严也。”[4](P926-927)这里是指《大雅·大明》一诗。它在军礼教育方面,具有显示军威、严肃军纪,威慑敌方的重大意义。

3.命将:威风凛然 对《小雅·采芑》,《毛诗序》云:“宣王南征也。”振旅指战斗结束还师入国。宣王时,四夷并侵,宣王曾发兵南征楚国。诗描写宣王大臣方叔军容之盛:“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服玁狁后,又威服了南方的荆蛮。诗歌对天子三军及统帅在出师之际的赫赫壮观场面,极尽铺张渲染。

4.誓师:替天行道 誓师也包括在军礼之下。《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汝,无贰尔心。”据杨宽先生考,矢通誓,“矢于牧野”后三句是《牧誓》的主要内容。这是武王伐纣前的一次誓师大会,武王打着上帝的旗号,鼓吹天要变革的理论,目的在于使军士团结一致,推翻无道而违背天意民心的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5.“鼓”舞士气 周人是一个崇尚军事和武力的民族,周乐体现了尚武精神。如《诗·小雅·钟鼓》谓:“以雅以南。”郑笺:“周乐尚武,故谓万舞为雅。”《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镗镗的击鼓声,使卫国之民踊跃击刺戈戟,或役土功于都城,或筑城于漕。

(三)献捷礼用诗

献捷礼也称告捷礼,是指杀人献祭,属军礼。《周礼·大司乐》规定: “王师大献,则奏恺乐。”郑注:“大献,献捷于祖也。恺乐,献功之礼。”古代军队凯旋,要奏《凯乐》,以庆祝战争胜利。

古代贵族胜利之后要向天神和祖先献祭告献捷。武王克商后制作《颂》和《武》。孔子评价说:“《武》尽美,未尽善也。”可见孔子是不赞成杀伐革命的。凯旋献俘,要举行礼仪。当时军礼,斩敌国首领的首级后,要悬挂在军旗上示众,举行献俘礼时,也要悬挂在军旗上示众。《鲁颂·泮水》一诗就反映了这种礼制。春秋时,讲究周礼的鲁国还在泮宫举行献俘礼。鲁侯征服淮夷之后,“在泮献馘”、“在泮献囚”、“在泮献功”。苏联学者柯斯文说在父权制时代“胜利品有时具有极其残酷的形式。印第安人中间恶名远扬的剥取敌人的头皮作为胜利品,就是一个例子。许多别族的人,例如斯基泰人,也把敌人的头皮当作胜利品。在印度尼西亚和大洋洲的部落中,对于军事光荣和胜利品的追求采取了‘猎取头盖骨的形式”。[5]春秋时期与异族战争中的献馘,本质上与野蛮部落对待胜利品的态度没有差别,它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一直保持着原始时代残忍野蛮的习惯。所谓“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三、准军事活动与祭祀

准军事活动包括田猎等,因此田猎成为军礼中重要内容。“因蒐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穀梁传·昭公八年》)古代战争频繁,周人也非常重视平日军事训练。据《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周代以田猎形式练兵,四季各习一事,皆有祭祀。[6][P314]军礼亦具有军事演习和端正战争准备活动的意义。《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贾公彦疏:“田猎所以习战,则田鼓则当与军事同。五声须鼓乃和。”[7]

(一)蒐狩、大田之礼用诗

《周礼》大田之礼用以检阅军队。田猎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打猎就是实战演习。后世战争,委婉的外交辞令“会猎”即由此而来。

《毛诗序》:“《吉日》,美宣王田也。”这是一首细腻描绘周宣王在西都打猎的诗。田猎是王朝政治所必不可少的一项社会活动。田猎须用马力,故择吉日祭马祖(即马祭)写射猎之事,赶着成群的禽兽,让周天子射击(关联射礼),最后猎毕宴客。

《小雅·车攻》也属于军礼中的“大田之礼”,诗云:“田车既好,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毛诗序》谓此诗反映周宣王:“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焉。”集合诸侯在东都洛阳会盟,通过田猎途径选取了众多能够驾车的勇士。这样大规模的田猎,实质是一次大会诸侯的政治举措,显示了会猎诸侯之时天子军力的威仪之美。

《秦风·驷驖》也用于“大田之礼”。《毛诗序》谓:“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焉。”说的是秦襄公始受王命为诸侯。

(二)大役之礼用诗

《周礼》:“大役之礼,用众也。”指军礼之内的筑邑之礼,目的在于使用民力。

《大雅·灵台》属于“大役之礼”。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周文王利用民力建造灵台。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气象台,最初只是文王的游乐之所,文王可以在这里会见大臣命事,举行祭祀,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乘舟猎禽、呼渔、飨醴等。

关于《小雅·斯干》,《诗序》认为筑宫者,乃为宣王。宗庙成,祭先祖。《郑笺》说:“考,成也。宣王于是筑宫庙群寝,既成而釁之,歌《斯干》之诗以乐之,此之谓成室。”釁乃血祭,以血涂鼓。《周礼·春官》贾公彦疏:“《诗》云(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是筑宫也。”[7](P467)并有卜有“弄璋之喜”与“弄瓦之喜”,预示着周人不断香火,后继(通“祭”)有人。

以上军事行动及准军事行动(如狩猎、建筑等)都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统一步调,振奋精神都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和要求。

总之,军事活动与农业活动,皆为延续生命之活动,战争之目的是为了获得利益,增加生存资本,故春秋之战皆为利益驱动,“春秋无义战”由此定论。至于《诗》中的征战之作,反映了战争的秩序和规则,包含渴望胜利的心态。战前祈祷、祭祀正说明神性哲学向人性哲学转变的不彻底,包含着对战争结局不确定性的恐惧。祷祝则为消除这种恐惧和忧虑,同时有关战争的礼仪必须使人确立不死永生的信念,或克服死的恐惧,其作用由此体现。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08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立项,题目:《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项目编号:11532053。)

注释:

[1]高木智见著,徐世虹译:《关于春秋时代的军礼》,见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郑定国著:《周礼夏官的军礼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

[3][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三家诗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6][7]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苏联]柯斯文著:《原始文化史纲》,张锡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参考文献:

[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杨宽.西周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战学成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李世莲 哈尔滨师范大学成教院;张志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150080)

猜你喜欢
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遇见最美的《诗经》
小心翼翼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啡”我思存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