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什么给老人钱

2009-07-27 07:31张玉香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4期
关键词:二婶铜钱语文课堂

张玉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生成,目前教育界众说纷纭,似乎让身在一线的教师困惑得找不到语文课堂的正确方向:语文课堂既要超越知识和技能的藩篱,又要突破以“人文”代替语文的重围,走向智慧;既要重视双基,又要渗透人文。怎样做?做什么?这些声音似乎在语文教学的每个角落里回荡。

首先,教师不能失去自我,丢掉本真,这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不是再形成的过程;其次,不能失去文本,生成必须基于课文的价值取向基础之上,生成是对文本价值的深化和延伸,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认识,指导学生的行为,否则生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课堂上,教师只要抓住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通过师生心灵的对话,有方向的引导,很容易达成课文的价值目标,甚至可以在作者的价值取向之外,通过学生的理解,生成许多有意义的多元价值取向。

《毽子里的铜钱》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人送作者烤山薯的事情,刻画了一个慈祥、谦卑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下面是我教学这篇课文时生成多元价值取向的一个教学片段。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找到了这样一个切入点:“作者为什么要给老人两枚铜钱?”起初学生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因为作者吃了老人两个烤山薯,她愧疚、不安,想用自己的两枚铜钱给老人一点补偿;另外一种观点是作者看见二婶买山薯又不给足老人钱,老人不快乐的样子刺痛了作者的心,她想代二婶给老人还钱,这两种理解都是教案预设之中的正确的、合理的解释,也是符合文本的理解。

这时我想起一句话:“只有具备了认识的深度。才会有行为的高度。”要把一篇文章学懂学透的最高境界,就是改变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前面两种理解,只是飘浮于文本之上的,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更自我呢?我接着启发学生:“作者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短暂的沉默过后,一名学生说:“我觉得作者两种心理都有,二婶不给足老人钱,老人不快乐,作者又想到自己白吃了烤山薯,加重了她心中的不安,就想给老人钱。”细一体会,我觉得这种解释更能深入作者内心。我微微点头,表示对学生看法的赞同。

就在全班同学几乎达成这种共识时,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两种心理都没有。”大家大吃一惊,这位同学不紧不慢地说:“因为作者明明知道两枚铜钱买不到一个烤山薯,又抵不了二婶欠的一个铜板,老人不高兴又无奈的表情刺痛了作者的心,作者只是想让老人高兴,给老人一点快乐,让老人懂得善良永在,他的好心有人懂,他的好心会得到回报,作者只是想用这种方式——用爱温暖老人孤苦的心。”

“啪啪啪!……”清脆的掌声忽然在教室里响起。独到的感受,心灵的共鸣!多么感人,多么深刻!没等我提问,接着又有几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表达对老人的感激、怀念,因为她的心中蕴藏着老人给予她的爱,她被这种爱感动着,滋润着,所以她的人生肯定也是充满温情的。我相信老人的爱让作者也向别人传递了许多关怀与温暖。”“我明白了,人世间的爱因为感人。于是你传给了我,我传给了他,他再传给了更多的人。”“爱的价值不在于回报,而在于奉献。老人从来没有想过让作者回报他,那是发自内心的善良,但他的善良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作者收藏了这种爱,延续、拓展了他的爱。”“我懂了,人要做一个感恩的人,懂得感恩就会收获快乐。”“心中有恩、有情的人就是知道播撒爱的人。”“懂得爱就是要传递爱、延续爱,让爱温暖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我也被深深地感动着。我知道,孩子们心中已经收藏了爱,爱的种子已经种在了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已萌芽,而且终究会长成爱的参天大树。他们将会成为爱的真正使者,生活会因为他们而更加美丽!

从关心一个人想到应该关心身边所有的人,从得到别人的爱悟出应该将爱传递、延续,这不仅是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是对人生的理解。这样的理解不是为生成而生成,是因为心灵的触动而认识、感悟人生,这种多元的价值生成使学生的心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这是智慧的语文课堂——智慧的积淀,智慧的认识,智慧的生成,智慧的行为!

猜你喜欢
二婶铜钱语文课堂
铜钱
没主见的二婶
戏 家
铜钱草上的小洞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大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