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的“体验式学习”

2009-07-27 07:31孙卫民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4期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体验式节奏

孙卫民

随着《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推广及实施,广大音乐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验之中,音乐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由于对课改新理念理解的偏颇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音乐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的感受。由于在课堂中缺少“体验”空间,学生感受不到学习音乐的快乐,久而久之,他们便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这种现象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尤为突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措施和方法

为了保证研究的实效性,老师们经过共同探讨,决定在实验中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和方法:

激趣——引学生入境,唤起体验欲望。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体验式学习”效果。因此,要唤起学生体验欲望,首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与——创设多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多种体验的机会。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与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中,教师应把学习实践的权利交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情境,通过表演、探究、对比聆听、实践操作、参与创造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真正做艺术活动的主人,在主动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位学生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信任——尊重学生的体验。在整合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在每课教学中,教师都要做到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用他们最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独特的感觉、感受、感情和感悟。

拓展——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体验进一步升华。高中学生思维敏捷、情感充溢、想像丰富,单纯的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现实”。高中教学必须体现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学中,既要用好教材,又要依据教材内容做必要的深入、挖掘,积极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整合成学生乐于接受、利于发展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需求。教学中,教师可用音乐体验来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体验进一步升华。

实验验证

针对研讨的结果,我们决定找出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法来进行验证。实验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研究对象为高一6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运用典型课例进行实验,对比前后效果,找出存在问题,调整教法,进行再实验,不断积累成功经验。

以《生活中的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一课为例,课题组老师经过反复实验、研讨,以“体验”为主线,课中通过多种体验式活动的创设,引领学生感受节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表演体验——感受生活中的节奏。师引:“生活中的节奏有哪些?”——学生活动:学生上台表演四个生活节奏场景。——教师总结。

2探究体验——找寻音乐节奏与生活节奏的关系。欣赏本地渔民《打桴号子》片断,问:“画面上的人劳动时嘴里哼的是什么?哼的曲调节奏与劳动节奏有关系吗?”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音乐的节奏是从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活动体验一感受不同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活动一:对比聆听两段音乐(一段迪斯科;一段轻音乐),感受不同节奏对乐曲情绪的影响。活动二:节奏练习。感受节奏与力度、速度之间的关系。结论:音乐的节奏与音的长短有关,力度、速度变化会影响节奏……

参与体验——感受存在于不同艺术表演形式中的节奏。歌唱中的节奏——Rap(学生简介、表演,欣赏片段)。舞蹈中的节奏——踢踏舞(简介、欣赏《大河之舞》片段、欣赏藏族穿靴子踢踏舞片段、学做一些简单动作)。器乐中的节奏——鼓乐(欣赏片段、参与体验实践)。戏曲中的节奏——锣鼓经

欣赏体验——节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片段浏览:节日欢庆锣鼓片段、傈僳族庆丰收歌舞片段、非溯鼓语等。

实践体验——创造节奏。师导:“生活中,我们如能做个有心人,可以把我们身边的物品都创造出美妙的节奏来。——欣赏英国STOMP乐队《敲铜打铁之乐》片段。——创编节奏:教师创设校运动会场景,让学生创编出四二拍、三小节节奏,给班级运动员加油助威(可以用生活中物品做道具)。

在以上课中,课题组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结合课题拓展了大量课外素材。由于选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满足了学生需求,唤起了学生体验的欲望。学生在亲身体验、领悟、探寻中,充分感受了节奏的魅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实验的效果

两年多来,通过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学习”研究,课堂教学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学生学习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变了,师生角色发生转变,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通过体验式学习,喜欢音乐课的人数由81%上升到95%;满意程度也由55%上升到84%;学习被动性由34%下降到8%。

学生学习地位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前的课堂,教师无视学生感受,由于缺乏活动空间,学生学习很被动,没有积极性。课题实施后的课堂,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很多的体验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体验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地位发生转变,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他们自己成为设计、选择教学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和检验活动效果的主人。课上。通过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充分感受了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教师教学方式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后,音乐课堂由传统灌输式讲解的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主交流、主动参与体验的能动的课堂。教师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教师课中设计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体验”进行,力求通过多种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音乐的美。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互相探讨中,师生得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师生关系融洽。在备课环节也有较大变化。教师改变了过去“死扣教材”的传统做法,课余注意研究教材,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能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后,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课前,他们通过书籍或互联网收集学习相关资料,课堂中,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他们相互交流,积极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种方式的体验,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愿望与能力。音乐课堂成了情感化的课堂、能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一种新的情感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运动觉甚至直觉等心灵参与体会到的。

师生角色发生转变。在实施“体验式学习”的课堂中,音乐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和活动的“主宰”,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师、导航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体验式学习”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学生通过老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

体验式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的规律,应用这一理论进行的教学探索将是新世纪课堂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

相对于传统学习,体验式学习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供活学活用的机会。新课程背景下,在高中音乐学科教育中尝试实践体验式学习,对于突出音乐教育的审美特点,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对于其他学科借鉴参考,建立以“体验”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丰富完善体验式学习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体验式学习体验式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YOUNG·节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心理拓展训练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对初中英语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应用的几点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