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教育功能理论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2009-08-04 09:21申雯晖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7期

申雯晖

[摘要]关于教育功能的理论,具有重大影响的有两派: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本文主要阐述了教育功能理论和我国美术教育功能观的转变。提出在教育工作中,要使自己不断地扩大认识范围、更新教育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教育功能理论 教育功能观 美术教育目的

一、教育功能理论的发展

关于教育功能的理论,具有重大影响的有两派: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其代表人物为19世纪后半叶的孔德、诺笃尔普等。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应当有人的本性的需要决定,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的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都属这一流派。他们反对封建主义、宗教对人的思想的禁锢,指出要尊重人的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反思教育发展史,我们觉得这些不同流派的理论对现代教育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现代教育不仅有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社会发展功能,而且有完善学生人格的个体发展功能。离开人自身的发展,教育就无从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教育的功能观方面,经历了以下几个转变:最初是注意分数,强调记忆的应试教育;以后认识到知识比分数重要,于是强调知识教育;再以后又认识到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于是提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加强基础,发展特长”等口号,进入强调思维的智能教育。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求得学生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既反映出了社会、时代对教育的需求与规定性,也反映出了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体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三、我国美术教育目的的研究发展

我国美术教育目的的转变也经历了由强调智力、能力发展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人格完善的发展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近20年里,我国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与美术课程目标。这些研究成果对转变美术教育观念,促进美术教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如1980年,陈通顺在《谈谈中小学开设美术课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这些观点是继1979年教育部决定把“图画”课,改为“美术”课之后,突破以传授图画技能为中心的狭隘的美术教育目的论,从实施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1986年,孙永惠(大连市工艺美术职业学校)在题为《美术教学的教育作用和美术教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中国普通美术教育应否定以临摹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1987年,王天一(曲阜师范大学)发表了题为《发展智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的文章。1989年10月4日,柴庆翔(上海师范高等专科校)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从技能型到审美型——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的文章。进入90年代以后,美术教育目的论的研究向更深层次拓展。在《中国美术教育》1990年第4期上,王大根(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提出了“超绘画性美术教育目的论”。他认为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真、善、美”的教育,发现学生的气质和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最终达到人格形成的目的。姚金迈(北京市教育学院)在《中国美术教育》1993年第1期发表了《继往今来,促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文。他根据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教学目的:(1)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3)培养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在教学目的的第二方面中包含了德育和美育两方面任务的看法。1995年,尹少淳(湖南师范大学)在《美术及其教育》的著作中提出了“综合美术教育论”,即以实现美术教育的情感、智力、技术和创造这四大价值系统的综合效应和群体功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目的论。在即将迈人21世纪的1999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述美术教育目的与美术课程目标的文章。常锐伦(首都师范大学)指出:“从教育的最高目标看,美术教育在于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应着眼于美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杨景芝(首都师范大学)认为美术课程的目标有五点:(l)培养造型表现的基本能力;(2)培养创造能力;(3)提高审美文化素质;(4)增进美化环境意识与能力;(5)促进人格健康成长。程明太(上海市金汇学校)在《21世纪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体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体系”的设想。他指出:“美术综合课程体系”是以美术教育为主体,综合多学科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美术课程体系。这一设想反映了一种主张美术进一步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倾向,值得注目。

这些研究成果对转变美术教育观念,促进美术教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虽然,各位学者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或课程目标所作的论述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对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人格完善,这一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认识却是相同的。通过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终于迎来了21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美术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制美术课程标准项目组负责人尹少淳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之后记》中写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本观念的认识。”

从以上内容看,现代教育功能理论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目的的发展方向;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进一步验证了现代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所以我认为,作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应了解世界教育与我国教育发展方向,要使自己不断地扩大认识范围,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中高瞻远瞩,分清主流,与时俱进,采取科学、乐观的教育态度,根据我国学生的发展状况,在美术教育中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个性或人格,使美术教育真正体现出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钱初熹.中国美术教育研究成果集约及其发展趋势的展望(1980-2000).中国美术教育,2000,(5).